摘要:針對我國教育長期存在的學習被動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品質,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可起到一定的破解作用,這將可能成為促進我國學生形成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關鍵。筆者認為,當前我們可以著眼新知學習的角度,發(fā)掘智力和非智力等因素,通過“三個循環(huán),掌握新知”等策略,實施有效的引導和啟發(fā),激發(fā)學習潛力和不斷學習的動力。
關鍵詞:三個循環(huán);新知;施教策略
課堂上教師是主導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講課是為了幫助學生認知,怎樣讓“教”更好地幫助學生認知?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我們提出了“三個循環(huán),掌握新知”的施教策略,經(jīng)多年的實踐和完善,這個策略已形成了三個原則,現(xiàn)將其操作要領與大家分享。
“三個循環(huán),掌握新知”策略有下列三個原則性要領:
(一) 講重點
是指教師要講清楚重點和難點。
目前我國中小學的教材大多有課時內容要求,一堂課學生能否順利學完,時常取決于教師能否講清楚重點和難點。
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和時間安排時要把重點和難點內容占比一半以上,要以重點為線索設計一個主問題,在施教時引領學生?,F(xiàn)在,教育界公認課堂上的一些內容學生能看懂教師不必講,教師要做的是幫助學生理順思路,解決重點和難點。
“啟蒙三學”是孩子啟蒙教育的重點內容。學拼音的第一課,aoe是當天啟蒙的重點,教師要重點讀、學生要重點跟著讀,學生會自己讀了,重點教學任務就完成了。今天的拼音內容到了明天就不是學習的重點,明天可以復習,但明天有明天的重點。寫漢字、學數(shù)數(shù)的每一個內容也如此。
關于學科上重點內容的教學,以《價格變動的影響》一課為例,“價格變動對生活消費的影響”的本節(jié)內容的重點,教學中筆者以
四組情境作為材料:
情境一:洛陽高級中學食堂的一份套餐由8元漲至10元。
情境二:洛陽高級中學食堂的一份套餐由8元跌至6元。
情境三:你所夢寐以求的蘋果Iphone7由7,000元漲至9,000元。
情境四:你所夢寐以求的蘋果Iphone7無鎖版由6,000元跌至1000元。
讓學生選擇了“套餐和蘋果Iphone6價格變化對需求量產(chǎn)生的影響相同嗎?為什么?”作課題(主問題),引導讓學生思考和學習,閱讀學習后把問題導向“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與學生交流,或講解或探究,得出結論,然后用2個習題應用訓練,完成認知。
(二) 學三遍
所謂“三個循環(huán)”,是指對一個重點或難點內容的學習普遍要重復三次左右,這是考慮了班級授課制、學生個體差別和課時內容等情況下的一般要求。3~4遍的學習規(guī)律不僅適用于動作和技能的練習,也適用于單字、詞語和新知的學習,教孩子學一個新詞時讓孩子重復3~4遍效果最好,課堂上學重點和難點當然也要遵循這個規(guī)律。
怎樣來進行學三遍,這是有講究的,常見的組合情況有下列幾種:
三個循環(huán)模式
學生行為
教師行為
教—教—學
讀—讀—練
或聽—聽—練
領—領—導或
講—講—導
教—學—教
聽—閱—聽
講—導—講
學—教—教
閱—聽—練
導—講—導
學—教—學
閱—聽—用
導—講—導
學—學—學
閱—講—用
導—導—導
注意上述《價格變動的影響》一課“講重點”例,有三個教學活動:一是問題引導讓學生思考和學習,二是閱讀學習后把問題導向“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對價格變動的反應程度是不同的”,與學生交流,或講解或探究,得出結論,三是用2個習題應用訓練,施教者通過這三個活動幫助學生完成一個完整的三個循環(huán)學習。
在小學低年級學生的教學中,會出現(xiàn)一個詞教了3~4遍還有部分學生沒學會的情況,這是正常情況,因為班級授課中有時會受到學生個體差異的影響較明顯,有些學生注意力不集中,或者較為頑劣,沒有用心學導致沒學會。不過這不要緊,可以先讓學生做些別的活動,過段時間再讓他重復3~4遍,如果還不行,可在課后再來重復3~4遍,如果今天不行那就明天繼續(xù),一定要相信智力正常的學生一般都能學會這個新詞。
教師們常通過指導“學習法”來對學生學習習慣作培養(yǎng),這也要遵循“三個循環(huán)”策略,當然有時也可以進行四個循環(huán),總之,一天有一天的“重點”任務,那是要“三個循環(huán)”的。
“三個循環(huán)”,長期堅持必有奇效,教師也會有自己的心得,在操作上一般會形成自己擅長的方面。但要做到堅持按照“三個循環(huán)”的策略實施教學,卻是不容易的。實踐中,我們總能發(fā)現(xiàn):總有一些課會出現(xiàn)三輪循環(huán)時間不充裕的情況,總有一些教師會以這樣那樣的理由來說服自己不必按照“三個循環(huán)”施教。青年教師們不用懷疑這樣的事情是否真實,還請你在實踐中好自為之。
(三) 獲新知
“獲新知”的主體是學生,教師通過教要讓學生摘下新知識,仔細探究,弄明白它的來龍去脈,獲得新的認識,進而重建其知識結構。
為什么要教師施教?因為那是新知識,學生目前認知水平達不到,不僅感到陌生而且還不理解。要讓學生夠得著新知識,辦法有二,其一是讓學生跳起來,其二是把新知識簡單化放下來,這就需要教師的教。(這里講的教,是指辦法一,讓學生跳起來獲得新知。)
施教原來是為了幫助學生認知新內容。之所以要強調重點,要“三個循環(huán)”,就是因為這是新內容。我們按這樣的策略幫助學生學習新內容,有利于學生把它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一課時的教學內容可能較為繁雜,學習材料時常需要通過演繹來呈現(xiàn),一些專業(yè)語言也具有抽象性,但這不可怕,只要我們抓住新知識這個綱,哪怕涉及的面很廣,需識記的要點很多,都可以暫時忽略,我們抓住新知識的關鍵點不放松,先分解后歸納,最大的困難不過是曾經(jīng)的一個新知識。
綜合以上情況,“三個循環(huán),獲得新知”的策略,在教師施教時是易于應用和變通的。在實踐中,我們還發(fā)現(xiàn)在配套下列三個步驟來體現(xiàn)“三個循環(huán),獲得新知”策略時,比較適合于七年級以上的高年級學生,也有利于教師形成自己善于操作的施教模式:
①問題引導,學生閱讀;
②學生探究,講解重點;
③應用練習,新知轉化。
基于孩子學習能力的無限可能,筆者認為:孩子的學習品質和能力可趨向于不斷提高。好奇心、興趣和目標追求等,時常成為學生刻苦學習的動力源泉,教師要從認知的角度,幫助學生獲得新知的技巧,并激發(fā)好奇心、興趣和目標追求等因素,獲得學習的持續(xù)動力源,為學生的未來獲得良好的起點。
作者簡介:宣建英,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qū)洛陽高級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