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友
又到年末,回頭一看,今年花在讀書上的時光比往年少了些,難怪幸福也打了點折扣,總覺得還欠了自己一點點什么。盤點起來也就讀了十多本,平均每月能讀一本的樣子。
我可供自由支配的時間分成三塊,讀書、寫作和健身,基本沒有純粹的娛樂活動。或許也可以這么說,讀書、寫作和健身,于我就是純粹的娛樂。
我是個教育人,自然把讀教育書籍放在首位。今年讀了安德烈·焦爾當著的《學習的本質(zhì)》、瑞克·玻斯納著的《收獲幸福的教育》、杜威著的《我的教育信條》等九本教育著作。干一行,愛一行,讀教育類書籍,雖然沒有刻意追求其實用性,但在教育家的精神光照下,能穿越很多現(xiàn)實的迷霧;浸淫在大師的教育智慧里,會讓教育生活更加淡定和從容。
我打小就愛好文學,尤其是詩歌。我曾在自己詩集《穿過村莊的河流》的后記中說過,“老婆是我的愛人,詩歌是我的情人”,與“情人”的幽會自是必不可少的。今年主要讀了余秀華的詩集和幾個中國詩歌年度選本,還有每期的《詩刊》。另外還讀了翟文明編著的《人一生要知道的100幅中國名畫》和日本古典文學名著《源氏物語》。讀文藝類書籍最能愉悅身心,特別是在一行行詩句里徜徉,能讓人不斷遇見生活中的絢麗與美好,給生命注入更多鮮活亮麗的色彩。
我是個有審視和思考習慣的人,所以也喜歡讀點歷史、哲學類書籍。今年主要讀了尤瓦爾·赫拉利著的《人類簡史》和周國平先生的系列著作。讀這類書籍,能借助作者從不同的視角洞悉宇宙萬物、人生百態(tài),獲得更多規(guī)律性的認知,讓自己始終與智慧偕行,與美德相擁。
讀書是心靈的旅行,旅行是身體的閱讀。我非常認同讀書對于精神的作用。人并非只是生活在物質(zhì)世界當中,人的追求是由外向內(nèi)發(fā)展的,真正意義上的真實,歸根結(jié)底都隱藏在內(nèi)心。讀書就是這樣一種直抵內(nèi)心的行走。
一個本真的自我必然安頓在一顆寧靜的心靈里,被淡淡書香包裹的我,就像一個襁褓里的孩子,總是保持著對世界的好奇與美感。事實上,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都是一片原野,有春華秋實,也會有雜草。按照智者的理念,除去雜草的最好辦法就是種植莊稼,用美好的事物去占領。讀書就是在種植莊稼。
讀書讓我漸漸產(chǎn)生了一種抗體。我原本對一些看不順眼的事情反應過敏,現(xiàn)在大多能夠冷靜應對,因為我從讀書中學會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學會了換位思考,學會了從現(xiàn)象看本質(zhì)。今年在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挫折,也順利走出了陰影,因為我從讀書中源源不斷地汲取了正能量,內(nèi)心越來越強大。作為校長,長期以來,我都能遠離各種各樣的誘惑,這也得益于讀書讓我變得心靜。
我生活的空間里都可以隨手拿書、讀書。一般來說,教育類書籍都是坐在辦公室細細地讀,邊讀邊對照學校的辦學實踐思考。沒有特殊情況,晚上都會擠出一整塊時間,關在書房里研讀歷史和哲學類書籍,與大師們的生命和靈魂對話。文藝類書籍基本上是在沙發(fā)上和床頭閱讀的,在沙發(fā)上聊天和看電視的間隙賞讀幾首詩歌,在睡覺之前坐在床頭把玩一段美文,就像品紅酒一樣饒有情趣。
古人說:“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比缥疫@種50歲以上的人,讀書不帶任何功利和壓力,就像游山玩水那樣,甚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