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茶
民國文人中,我很喜歡梁實秋,理由是《雅舍談吃》寫得獨一無二。那是一位老人輾轉(zhuǎn)各處后留在臺灣島上,北望故鄉(xiāng)而難回的悵惘。而那種淡淡的滿足與遺憾交織在一起,一筆至細,最令人難忘的,無非是老北京人的敦厚人情。
梁實秋并非出身大富之家,但父母秉承要讓孩子多長見識的原則,打小帶著他們姐弟上飯店、酒樓學習為人處世的禮數(shù)。承蒙梁實秋的一支妙筆,我們可以窺見近一個世紀前,北平商家與顧客間的和藹聲氣,如一把熨斗一樣熨平了心頭的褶皺。
比如,當年在首屈一指的東興樓,用餐高峰期,上菜難免稍慢。遇上年少氣盛的客人敲盤叩碗地催菜,掌柜聽到,不但有執(zhí)事立馬出來賠不是,當值的跑堂當即就要卷鋪蓋。梁先生且笑且噱地描繪道:“真?zhèn)€兒卷鋪蓋,有人把門臉兒高高掀起,讓你親見那個跑堂的扛著鋪蓋卷兒從你面前疾馳而過。不過這是表演性質(zhì)的,等一下他會從后門又轉(zhuǎn)回來的。”
顧客知不知道這卷鋪蓋的一幕,僅僅是一味“消氣散”呢?知道的。不過,他已經(jīng)被給足了面子,焉能失了風度?而跑堂的演這幕“去而復(fù)來”的獨角戲時,自己也是偷樂不止的吧?跑堂的本無過錯,因此挨的板子也是虛的;顧客本不占理,可他一時氣性上來了,何不順水推舟,給他額外的安撫?這里面的智慧,不比如今顧客與店家一言不合就動粗高明?
老北平人的敦厚人情,也體現(xiàn)在店家對顧客貨真價實的關(guān)照上。秋天,最好的螃蟹運到正陽樓,店家令螃蟹催吐泥腥、涵養(yǎng)肥膏的“飼料”,竟是打成雪花狀的雞蛋清。梁先生當時還是小孩子,好奇心重,揭開店里養(yǎng)蟹的缸蓋去看,果見雪白的蛋清泡沫一直漲到缸沿。伙計看到,不以為意,還送小客人黃楊木旋制的吃蟹工具一套。
吃完螃蟹,滿桌剩下難啃的大螯無人問津,伙計便征得食客同意,當場剝出大螯肉,加上高湯、芫荽末、胡椒粉和切碎的回鍋老油條,做出一大碗鮮湯來奉送,讓這席美味的蟹宴余味悠長。
總之,老派店家秉承惜物的美德,每樣物事莫不極盡其用,方覺對得起顧客。客人吃烤鴨,片鴨肉剩下的鴨架,店家用荷葉妥妥包起,并奉送幾枚口蘑,囑你回家做打鹵面吃;客人點了芙蓉雞片、芙蓉干貝之類的菜,剩余的蛋黃,館子里不聲不響地另添了火腿末、荸薺末,做一道熘黃菜奉送。這是對老顧客的“外敬”。
有意思的是,館子外敬得多了,客人也心下不安。但當時并不提起,等五月份家里的紫藤花開得累累重重、招蜂引蝶時,就派家中十歲左右的孩子去館子里請伙計來摘一筐紫藤花。這是做紫藤餅的原料,可以照應(yīng)館子的利潤。
這些曲里拐彎、欲語還休的人情,被當時的人做得如此端方自然,讓人恨不能穿越到那個時代去,做一日老派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