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林,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文藝理論家協(xié)會副主席,廣西桂學研究會副會長。
我曾寫過一篇《廣西戲劇的濫觴》,里面談到民國時期廣西省立師范專科學校的戲劇活動。
廣西省立師范專科學校是如今廣西師范大學的前身。1936年廣西省立師范專科學校并入廣西大學,1941年末重新成立廣西省立師范??茖W校,1942年4月,廣西省立師范??茖W校更名為廣西省立桂林師范學院。1943年8月1日廣西省立桂林師范學院更名為國立桂林師范學院。因此,國立桂林師范學院既是廣西省立師范??茖W校的后續(xù),也是廣西師范大學的前身。
廣西省立師范??茖W校的戲劇活動有不少文獻涉及,但桂林師范學院的戲劇活動卻鮮有文獻涉及。目前人們撰寫有關桂林師范學院的文章,文獻依據多是《國立桂林師范學院實錄》一書。該書有謝敏、吳天佑《抗戰(zhàn)勝利后桂林師院的新文學活動》,萬章利、張耀欽《桂林師院的文體活動》,馬韻玫《風雨聲中弦歌不絕》幾篇文章,涉及桂林師范學院的戲劇活動。但這幾篇文章都是當事人數十年后的回憶,而且文中涉及的戲劇活動最早的也是1945年,對桂林師范學院1945年以前的戲劇活動未有涉及。
那么,1941年11月成立的廣西省立師范??茖W校,1942年4月1日更名的廣西省立桂林師范學院,其在1945年以前是否有戲劇活動呢?這是我在關注廣西師范大學戲劇活動歷史時經常想到的一個問題。
2017年12月16日,我在查閱有關曾作忠先生的資料時,無意中讀到一篇發(fā)表于1946年的文獻《本院劇運的回顧與前瞻》。該文提供了桂林師范學院許多戲劇活動的信息,令我喜出望外。
該文第二段寫道:“《孤島黃昏》這個獨幕劇的演出,開創(chuàng)了本院演劇的紀錄,揭開了學院劇運的前幕,掀起了靜靜的師范戲劇的一絲微波,這就是學院劇運發(fā)展前的一段最寶貴的孕育時期。”
《孤島黃昏》這個獨幕劇作者是誰,內容是什么,尚不得知。但這個獨幕劇在桂林師范學院演出的時間則可以推測。文章緊接著寫道:“隔了一年多,那最偉大的西南首屆劇展終于在三十三年二月十五日開幕了(1944年2月15日,編者注),各地的文化人都群集在桂林了,他們?yōu)榱藨騽⌒麄鞴ぷ鞯臄U展,很盡了他們的努力。 同時提高了桂林的文化,而最值得我們稱頌的,是他們直接或者間接的灌溉,使我們學院這一枝孕育在沃野里的戲劇幼苗逐漸地長成起來了?!?/p>
這段話表明了兩點:一是廣西省立桂林師范學院最早的話劇演出大約在1942年,即西南劇展開幕一年多以前;二是西南劇展對國立桂林師范學院的話劇活動是一個強有力的推動,它使國立桂林師范學院的戲劇幼苗成長起來了。
從該文,我們還可以發(fā)現(xiàn),1944年的4月1日,即國立桂林師范學院的院慶日,國立桂林師范學院演出了話劇《兩面人》,文章對這個話劇評價很高:“《兩面人》的演出,是我們學院劇運走上發(fā)展途徑的開端。它的演出也是適應抗戰(zhàn)的需要,暴露敵后動搖分子的丑態(tài),指責了兩面人祝名齋的無恥,誠然是一次火藥氣的演出,可是在慶祝的空氣里,拿它來當著抗戰(zhàn)的警鐘,豈不是充分的表現(xiàn)了我們是‘讀書不忘救國‘娛樂不忘抗戰(zhàn)的人們!”
1944年的5月12日,國立桂林師范學院成立了青年劇社,當時參加的同學非常踴躍,全社社員達四十人之多,本來打算在暑假作一次巡回演出,可惜,正好遇到湘桂大撤退,國立桂林師范學院離開了桂林。
值得注意的是,1944年2月15日至5月19日,桂林舉辦了舉世聞名的西南劇展。當時廣西的高校只有廣西大學參加了西南劇展,國立桂林師范學院沒有參加西南劇展,但正是在此期間,國立桂林師范學院演出了《兩面人》,成立了青年劇社,顯而易見,上文所說西南劇展推動了國立桂林師范學院的戲劇活動,此言不虛。
因為湘桂大撤退,國立桂林師范學院先是遷到廣西的丹洲,然后經過貴州的劍河,遷到貴州的平越。從丹洲到劍河,正是1944年與1945年的過渡,國立桂林師范學院在劍河停留了半個多月,過了1945年的元旦。正是在這段時間國立桂林師范學院在劍河演出了獨幕劇《連升三級》,該文寫道:“因為這一出戲劇暴露保長的丑態(tài)和出賣壯丁的弊端,所以拿來在劍河演出是很適合的。雖然觀眾多為苗民,我想,從他們的微笑中可以推測他們的了解這劇的情節(jié)的。從一個劍河中學國文教師的談話里,我欣然以為這一幕劇演出得其所了。他說:‘我們那邊鄉(xiāng)下真有朱保長這一類的人。”
到平越后,1945年2月1日,青年劇社召開成立大會。開會時,恰好馬場坪勞軍隊派來專人請求,曾作忠同意青年劇社赴馬場坪作勞軍演出。青年劇社為勞軍專門排練了《勝利第一》。后來勞軍演出被取消,但《勝利第一》仍然在學院的舞臺演出了。
之后,為歡迎林礪儒教務長等教授到達平越,青年劇社又排練了三幕劇《少年游》,于1945年2月28日進行了演出。根據該文,我們知道:“《少年游》是描寫敵后大學生與敵偽斗爭的情形,說明他們這群在敵偽魔網上蹂躪的志士,是不愿做亡國奴和漢奸,而是渴望投入祖國的懷抱里,呼吸自由的空氣。它告訴后方的人民和淪陷區(qū)里的人,他們的愛國熱忱是不會消滅的,他們是不怕威脅、不受利誘的愛國志士。”
1945年4月1日,桂林師范學院成立四周年的紀念日,青年劇社演出了五幕喜劇《結婚進行曲》,該文介紹:“它描寫黑暗面的封建遺跡,針對著婦女解放暴露了社會的不合理。例如:劉母這種古舊思想人物社會上還是存在的,劉天野這種應付環(huán)境的人物社會還沒有絕跡,像黃瑛口里叫著爭取社會上一切的平等自由,而實際上屈服在環(huán)境下的女性也不是沒有。雖然在進步社會婦女得了解放的今日,可是在平越一個古老的山城里,這次的演出,也還算是為婦女求解放的第一次‘吶喊了。”
當時的國立桂林師范學院不僅是青年劇社在排演戲劇,其他團體也排演戲劇,比如,1945年4月2日,教育學會演出了歌舞劇《沙漠之歌》,該文如此評價這個歌舞?。骸敖逃龑W會歌舞劇的演出,這是本院的劇運史上開創(chuàng)了新紀錄。短短的兩幕劇,可是描寫知識青年到邊疆去從事抗戰(zhàn)宣傳工作的內容,也就夠豐富了。它雖然是《沙漠之歌》,似不是沙漠地帶的人民聽了,也會受了感動的?!眅ndprint
這天晚上,英文系還演出了英文劇《月亮上升》,也被認為非常精彩。
用該文的話說,當時“劇潮涌起在師院的默流里”,同學們熱心于戲劇工作的越來越多,但青年劇社因名額有限,不能容納更多的人才,于是,為了適應環(huán)境的需要,國立桂林師范學院又成立了師院劇團,全團幾乎達到百人。
師院劇團成立之后,應1945級畢業(yè)同學的邀請,演出了《金玉滿堂》。該劇共演出了三場,收效很大。該文稱:“這一次的演出是很有價值的,因為它是揭露了大后方奸商的情形,發(fā)國難財暴發(fā)戶的下場,使一般的有醒悟有警惕?!?/p>
國立桂林師范學院在平越的話劇活動意義超出了校園的范圍,影響了地方。據該文說:“本院戲劇工作在平越是很活躍的,它不但鼓起了同學們的努力,而且牽引著平越中學的劇運向前發(fā)展,這是值得我們高興的。平越中學的高中部《野玫瑰》的演出,初中部《離離草》《春寒》《寄生草》的演出,都是由我們的同學負責導演,這顯然告訴了我們工作范圍的廣大,在本院劇運史上寫下了空前的最光榮的一頁?!?/p>
抗戰(zhàn)勝利后,國立桂林師范學院從平越回到桂林,國文系增設了戲劇一科,聘請歐陽予倩擔任教授。該文因此寫道:“歐陽予倩先生不但是我們的‘導演,而且又是我們的‘導師了?!?/p>
值得注意的是,這篇文章不僅敘述了桂林師范學院的戲劇活動,而且談到了對戲劇工作的認識,比如,文中這樣寫道:“為了要深一層的了解人生,具體的表現(xiàn)文化,實際的改進社會,戲劇工作確是我們教育大眾的有力的工具?!?/p>
又比如:“希望我們從事教育的人,不要把戲劇當作娛樂品或商品看,因為它是教育大眾的工具,我們要善用它來提高觀眾智識的水準,以達成教育大眾的任務。我們知道抗戰(zhàn)戲劇在戰(zhàn)時的貢獻很大,而現(xiàn)在是建國的時候了。我們需要的是建國的戲劇,所以在今日民主世界的潮流里我熱切的希望我們今后的演出,不再是火藥氣的,不再是哭訴的,不再是指責的,不再是謾罵的,而是為人生的,為藝術的,為社會的,為世界的!”
這篇標題為《本院劇運的回顧與前瞻》的文章發(fā)表在《國立桂林師范學院院刊》1946年第1期。該文所回顧的國立桂林師范學院戲劇演出到1945年止。
根據萬章利、張耀欽《桂林師院的文體活動》一文,1946年1月,國立桂林師范學院從貴州平越遷回廣西桂林,當時學院已經聘請了歐陽予倩館長在國文系講授戲劇課。
這一年,桂北地區(qū)發(fā)生了水災。為了賑災,師院劇團請歐陽予倩作導演,排演了曹禺的話劇《雷雨》,在正陽路南強戲院演出了三天,門票收入作為師院對災區(qū)人民的慰問。
1946年5月4日,為紀念五四運動,桂林師范學院學生會發(fā)起與廣西省立藝術館合作,舉辦獨幕話劇晚會,演出了《凱旋》《艷陽酒家》《十三年》等劇。根據萬章利回憶:“《凱旋》一劇,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政府消極抗日,猖狂發(fā)動內戰(zhàn)的嘴臉,李果、覃樹冠、黃瑞枝以及歐陽予倩的女兒歐陽敬如(桂中學生)參加演出?!镀G陽酒家》則是再現(xiàn)在抗日戰(zhàn)爭中,流亡青年的悲憤控訴?!妒辍肥且粚η槿耍诼L的13年后重逢的故事?!镀G陽酒家》一劇萬章利參加,藝術館的演員是鮑方,演出地點在師院附中禮堂(今廣西師大南區(qū)宿舍)。雙方合作演劇,引起校內外人士極大興趣。場內座無虛席,窗口擠滿了觀眾。”
萬章利文章中,還提到英語系演出了話劇《寄生草》,還提到多幕話劇《心獄》的演出,當時國文系主任譚丕模的女兒譚得俐參加了演出。
馬韻玫《風雨聲中弦歌不絕》一文寫的主要是國立桂林師范學院南遷南寧之后的戲劇活動。1946年秋天,國立桂林師范學院一年級新生到了南寧,開學不久就排演了陳白塵的《歲寒圖》,與高年級同學演出的新歌劇《兄妹開荒》、話劇《金玉滿堂》相互呼應。
1947年1月,國立桂林師范學院從桂林遷址南寧,并更名為國立南寧師范學院。這一年,排演了新歌劇《草原之歌》和獨幕劇《墻》,還到市內公演了多幕話劇《日出》?!度粘觥肥菄⒛蠈帋煼秾W院第一次到院外舉行大型演出。
1948年至1949年,國立南寧師范學院先后演出了《重慶二十四小時》《家》《李Q正傳》《火的洗禮》等大型話劇,其附中則演出了于伶的話劇《長夜行》。一些愛好京劇的同學,則演出了京劇《蘇三起解》,還趕排了反映陜北根據地人民新生活新面貌的大型歌劇《大家喜歡》。
從上面的史實,我們可以看到,桂林師范學院從廣西到貴州,從桂林到南寧,一直活躍和堅持著話劇活動,并且,這些話劇活動與國家、與時代都有著密切不可分的關聯(lián),而對其所在的地方,都產生了或大或小、或近或遠、或深或淺的影響。
責任編輯 侯建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