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化閣帖》另稱《淳化秘閣法帖》,是我國法書叢帖之祖,開創(chuàng)了刻帖的先河,堪稱集書法之大成。所謂法帖,就是古代著名書家的墨跡,經(jīng)雙鉤描摹后,刻在石板或木板上,然后再拓印裝訂成帖。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宋太宗趙光義出秘閣所藏歷代名家法書,令翰林侍書王著編成《淳化閣帖》,全帖共十卷,刻于棗木板上,宋太宗拓成閣帖賞賜近臣,后木板毀于火,故傳世初拓本被稱為祖帖,傳世極少。2003年,上海博物館以450萬美元的價格,從美國收藏家安思遠手中回購一套祖本閣帖,極為珍貴。
《淳化閣帖》的一個不足是由于王著的鑒賞水平所限,帖中所收法書真假不辨,錯訛較多,但在當時落后的印刷條件下,對于推廣和流傳我國古代書法名跡,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而且翻刻本甚多,解決了一般習書者的學習需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