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山山
過年,在中國人的生活中一直很難被撼動。但是,從20世紀初開始,個體便已經(jīng)開始精神上逃離這種傳統(tǒng)。百年后,現(xiàn)實也許沒有給鄉(xiāng)愁留下空間,城市化模糊了記憶中的故鄉(xiāng),但在充滿鄉(xiāng)愁的腦海中,年味兒才真正濃,比魚肉的醬色油香還濃,比鞭炮的硝磺香氣還濃。
在寫于1935年的《記元旦》一文中,林語堂描述了自己從拒絕舊歷新年到敗給傳統(tǒng)習(xí)俗的心路歷程。他先是堅決地表示,“我的科學(xué)意識叫我不照舊歷過新年,而我也答應(yīng)我不會”,然而,從仆人送來一碗臘八粥開始,他已經(jīng)感覺到舊歷新年的到來。而讓他一發(fā)不可收地勾起對舊歷新年美好記憶的,是一盆從福建老家送來的水仙花。
“我不覺回憶到我的童年。當(dāng)我接觸到水仙的香味,我的思想便回到那紅對聯(lián),年夜飯,爆竹,紅燭,福建蜜橘,早晨的道賀和我那件一年只許穿一次的黑緞大褂?!彼苫ǖ南阄蹲屗肫鸺亦l(xiāng)的蘿卜糕,他特意去北四川路買了“二斤半一籃年糕”回家。吃著油煎年糕,水仙花的馥郁香味充滿著屋子,最后,鄰居的爆竹聲讓他從頭腦和心志的心理沖突中驚醒過來——“它們是有一種歐洲人所不能體會的撼動中國人心的力量”。
他叫來自己的孩子:“阿經(jīng),拿去給我買些高升鞭炮,撿最響最大的。記住,越大越好,越響越好?!薄坝谑俏冶阍诒竦摹睢穆曋凶鲁阅暌癸埩?。而我卻好像不自覺的感到非常的愉快?!?/p>
林語堂拒絕過舊歷新年,是有前因的。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后,宣布改用公歷,并將這一天定為民國元年元旦;到了1914年1月,北京政府內(nèi)務(wù)部提請“定陰歷元旦為春節(jié)”。至此,原指陰歷歲首的“元旦”和“新年”,被用來指公歷1月1日,而陰歷歲首改稱“春節(jié)”——我們過春節(jié),其實也只有百年歷史。
在推行新歷、廢除舊歷上,南京國民政府一度很激進。1925年1月1日起實施的《實行陽歷新年的辦法》規(guī)定,陰歷新年之拜年慶祝等,均移在新年舉行。1930年,國民政府重申:“移置廢歷新年休假日期及各種禮儀點綴娛樂等于國歷新年:(一)凡各地人民應(yīng)將廢歷新年放假日數(shù)及廢歷新年前后所沿用之各種禮儀娛樂點綴,如賀年、團拜、祀祖、春宴、觀燈、扎彩、貼春聯(lián)等一律移置國歷新年前后舉行。”
在這樣的背景下,執(zhí)著于舊歷新年,被視為“不曰頑固,即曰反對民國”。林語堂這樣自稱“新派”的知識分子,當(dāng)然要表示自己不過舊歷新年的決心。然而,禁令歸禁令,老百姓還是按老規(guī)矩過自己的年。
“大都市的民眾在‘國歷一月一日雖然要虛應(yīng)故事,在大門上貼一副變像(相)標(biāo)語的春聯(lián),而大門以內(nèi)卻若無其事,照常生活。一到‘農(nóng)歷的臘月,小康之家從二十三日送灶起便忙碌起來,一直到正月十五夜元宵以后,才在筋疲力盡的情形下,結(jié)束了過年的變態(tài)生活?!庇浾咭鳞驮诳凇妒兰o評論》第一卷第六期的《過年》一文中這樣寫道。
1934年年初,國民政府停止強制廢除陰歷,不得不承認“對于舊歷年關(guān),除公務(wù)機關(guān),民間習(xí)俗不宜過于干涉”。林語堂的《記元旦》寫的就是禁令取消之后的第一個舊歷年。
近年來,不想或者不敢回家過年的人是越來越多了。想開了,干脆不回家的畢竟是少數(shù),更多的是想回而不敢回的,也就是所謂“恐歸族”。曾有調(diào)查顯示,41.1%的人認為自己是“恐歸族”,而過年不想回家的原因,69.4%的人選了“不能衣錦還鄉(xiāng),面子上過不去”。
“恐歸”的糾結(jié)在于,在理智上,知道春節(jié)很重要,父老鄉(xiāng)親盼著自己回去團聚;但情感上,實在不能接受回家后需要面對的一切:被問收入、被問有男/女友沒、被問什么時候要小孩……反向思考一下,如果傳統(tǒng)的“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改成“不回家,照樣過年”,是不是就可以不再糾結(jié)回不回家呢?
過年快不快樂,重要的還是心態(tài)。像魯迅那樣,一向不過舊歷年,但在有了一定閱歷,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他心平氣和地接受了這個節(jié)日:“今年卻亦借口新年,烹酒煮肉,且買花炮,夜則放之,蓋終年被迫被困,苦得夠了,人亦何苦不暫時吃一通乎?!倍遥氵^你的年,他過他的年,以前不想過年現(xiàn)在忽然想過,沒有問題;完全不想過年,也沒有問題。就像梁實秋的父親,在20世紀初期說出的話:“我愿在哪一天過年就在哪一天過年,何必跟著大家起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