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發(fā)學+陳淑萍
摘 要:隨著網絡的發(fā)展普及,校園欺凌也呈現初新的形式——網絡欺凌。對此,教師應積極探究網絡欺凌的特點危害以及預防策略,以防止學生受到傷害,從而健康成長。
關鍵詞:中小學生;網絡欺凌;預防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07-004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07.024
一、網絡欺凌的特點及其危害
相對于傳統的欺凌,網絡欺凌的危害更大,因為網絡欺凌以互聯網為媒介,傳播速度更快,影響范圍更大,不受時間、地域特征的限制,因此,一旦欺凌者將受害人的信息、圖像、視頻傳播到網上,在極短的時間就會被全國網友瀏覽,在短時期給受害者帶來極大的精神壓力。
現實生活中的校園欺凌者并不是肆無忌憚,他們常常會選擇無人的地方,或者不易被發(fā)現的角落諸如廁所等地方實施欺凌行為,畢竟他們仍然對懲罰者有所忌憚。但在網絡的世界里,由于欺凌者披著匿名的隱身衣,實施欺凌的行為有相對的隱蔽性。
在危害時空上,現實中的發(fā)生在校園,欺凌者不可能追到家里,但在網絡欺凌中,這種欺凌如影隨形,盡管可以通過更改網名、下線、關閉微信、博客、微博等來擺脫,但這只是暫時的,因為讓欺凌者不使用網絡是不可能的,這會讓青少年感到與社會疏遠而受到孤立的傷害。
對于青少年來說,網絡欺凌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精神影響較大、較久,這種影響長此以往表現為悲傷的情緒、莫名的挫敗、壓力、抑郁、自尊下降、焦慮和自我存在感降低,嚴重的還導致生理、失眠、消化疾病等。青少年時期, 是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而網絡欺凌將會嚴重影響青少年“三觀”的正確發(fā)展,遭受網絡欺凌者往往會有壓力感,抑郁、緊張、低自尊甚至自殺。因此,網絡欺凌的心理危害更為持久,造成心理陰影甚至會伴隨著受欺凌者的一生。
二、有效預防網絡欺凌的策略
1.提高自我保護意識。(1)不使用語言攻擊他人。如通過短信、微信,或在論壇、聊天室、微博、貼吧、QQ群、微信群等公開威脅、侮辱、誹謗他人。(2)尊重他人隱私。如傳播或公開可能令他人受到威脅、傷害、侮辱或尷尬的文字、照片、圖像、視頻或音頻等。(3)不制造與傳播虛假信息。如通過拼接圖片,或加上侮辱、誹謗性文字,散播謠言,發(fā)布不實信息。在互聯網時代,要有保護隱私的意識,不能在網上隨意泄露個人資料或聯系方式,如真實姓名、電話、地址等,對于網絡欺凌要妥善保留短信、 QQ留言和微信、微博等記錄,以便日后作為證據。
更為重要的是,遇到網絡欺凌不以暴制暴,應理性應對網絡不良行為,在遭遇網絡攻擊或網絡欺凌時,保持冷靜與自信。及時尋求他人援助,一定要及時告知教師或家長,也可咨詢求助青少年援助熱線12355。學校應該向學生及學生監(jiān)護人普及網絡欺凌知識,學生家長及班主任應該在家、學校留意學生的動向,做到早發(fā)現,早干預,早應對。
2.監(jiān)護人要準確判斷孩子是否遭受網絡欺凌。家長要在日常留心孩子的行為習慣是否有變化。如使用電腦或手機時間過長,對自己的上網行為尤為保密。觀察他的精神狀態(tài)是否有變化。如易怒、焦慮、沮喪,情緒低落、沉默寡言、孤僻古怪,甚至發(fā)生自傷、自殘或自殺行為。看學習情況是否有變化。如學習效率降低、作業(yè)拖堂、成績下降,有厭學甚至棄學情緒。看人際交往是否有變化。如人際關系緊張,喜歡獨處,缺乏自尊和自信,甚至處于恐慌不安之中。
3.有效預欺凌與被欺凌。生活中如果發(fā)現孩子有網絡欺凌行為,告訴孩子網絡欺凌行為后果,教育孩子通過網絡言論對他人進行侮辱、誹謗、攻擊,是不道德的行為,如觸犯法律,還要承擔法律責任。家長還應要求孩子立即停止,并陪同孩子主動向被害人賠禮道歉,妥善處理孩子間的矛盾和問題。如果發(fā)現孩子被欺凌,應聯系欺凌者要求其停止欺凌行為。家長還可向網絡服務商進行協商,要求其及時對相關網絡內容進行屏蔽、刪除。發(fā)現欺凌者是學校學生的,家長還應立即聯系學校與老師,共同解決問題。此外,家長可聯系心理教師或專家,對孩子進行適當的心理輔導,必要時可聯系警方或訴諸法律。
4.學校應該妥善保存學生的信息?,F在的中小學有各種各樣錄入學生信息的表冊,這些表冊對學生的家庭情況,諸如經濟收入、父母工作單位、電話、甚至親戚的相關信息都有詳細的記錄,這些涉及學生隱私的表冊最好不要在共享中亂發(fā),學校要專人專管,切實保護好學生的信息安全。
另外,學校應大力加強網絡管理法規(guī)的宣傳。近年來,針對網絡詐騙、傳謠、造謠等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guī)《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絡安全法》。諸如2013年,最高法、最高檢公布關于辦理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釋。尤其是“網絡誹謗”入罪標準,謠言被轉發(fā)500次就可判刑,這些法律法令的普及能夠有效扼制網絡欺凌的勢頭。學校還應完善預防組織架構,成立包括校長、政教主任、班主任、心理教師校園欺凌預防和處置工作小組,關注學生動態(tài),及時掌握學生異常情況,妥善處置學生矛盾。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預防、發(fā)現和處置網絡欺凌的意識和能力并加強學生日常管理,深入細致地做好學生日常管理工作,關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細節(jié)和隱性問題,加強思想引導和行為示范,促進學生積極健康成長。
5.凈化網絡環(huán)境。(1)加強網吧管理。文化行政執(zhí)法部門要嚴厲查處網吧違規(guī)接納未成年人。(2)完善網絡游戲規(guī)則。網信、文廣、共青團、婦聯等部門,要協助有關部門開展未成年人網絡安全教育、網絡知識普及、防范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等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
總之,解決網絡欺凌問題,需要靠倫理道德,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作用,更重要的是要不斷完善完備中小學校園網絡欺凌的法律制度、法律規(guī)范,中小學生的網絡欺凌不容漠視,我們不能讓網絡欺凌在虛擬空間胡作非為,應積極采取防御與介入相結合的策略,提高中小學生文明上網和網絡規(guī)范的意識,加大網絡欺凌的法律懲治宣傳力度,使欺凌者明白,實施網絡欺凌不僅會給被欺凌者帶來極大的身心傷害,而且自己也會因此而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讓其明白網絡欺凌的代價,才能從根本上有效避免、降低網絡欺凌給中小學生帶來的傷害。
參考文獻:
[1] 湯小陽, 鄧平, 劉國慶. 青少年網絡欺凌問題與防范策略探析[J]. 現代交際(學術版), 2017(21).
[2] 宋黎明. 中學生網絡欺凌研究[D]. 山西師范大學, 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