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利平 洪旭輝
摘 要 在當今網絡信息化社會里,詐騙作為高校校園常見案件之一,輔導員應引起高度重視。本文通過對當前學生常見詐騙案例進行分析探討,提出相應的防范措施,旨在增強大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避免學生上當受騙,為從事輔導員工作的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 大學生 詐騙 防范意識
隨著社會經濟和網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不法分子將目光轉移到在校大學生身上,各種新型詐騙手段總會讓部分學生中招,被騙的學生集中于大學新生,這與大學生的防范意識有直接關系,增強在校大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是輔導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分析大學生常見詐騙案例類型
(一)利用木馬病毒盜用他人賬號進行的網絡詐騙
大學生的生活已離不開網絡,網絡給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帶來方便的同時,不法分子也會通過網絡將魔爪伸向在校大學生。某學生報案稱自己QQ被盜用,利用其QQ向好友借用錢財,已有兩名QQ好友在沒有聯(lián)系本人的情況下將錢打到騙子指定的銀行賬戶。此類詐騙具有一定的隱蔽性,往往需要通過他人告知后才知道賬號已被他人利用。
(二)利用火車票或機票退票返錢進行詐騙
大學生寒暑假回家或返校最常用的交通工具是火車,也有部分利用汽車、飛機等。在買票過程中,部分大學生可能會收到因某某故障火車晚點或飛機航班取消等信息,信息內容多為返款,部分學生不加核實就輕易相信此類信息導致被騙。某大學生在購買飛機票的過程中,因日程安排不當,在申請退票時被不法分子利用,誘導學生按其所說步驟操作,得到所需信息后便斷開聯(lián)系,導致學生損失人民幣400余元,給學生生活帶來一定影響。
(三)網購詐騙
網絡購物已成為大學生購物的主流方式,網絡購物網站很多,讓學生注冊的賬號也隨之增加,大學生個人信息外泄的可能性也隨之增大,被不法分子利用的概率也就增加。不法分子在搜集到大量信息以后,會利用偽基站發(fā)一些假冒的客服信息,誘導大學生向其發(fā)送個人信息或安裝某種木馬病毒。某大學生在網上購物的過程中,個人信息已被不法分子掌握而本人渾然不知,不法分子電話聯(lián)系到該學生,稱因無貨,需要把已付款返還到其本人賬戶,需要該大學生把支付寶賬戶名發(fā)過去,等一下手機會收到一個驗證碼也要發(fā)過去。該大學生信以為真,毫無懷疑就把信息發(fā)了過去,不但已付款沒有退回,支付寶內又損失了部分錢財。
(四)冒充某地名牌大學生進行詐騙
這類詐騙案件發(fā)生率較低,因需要一名不法分子到現(xiàn)場親自操作,一旦被抓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一個穿著打扮像學生模樣的不法分子,在校園內將作案目標指向一名獨自走路的女生,上前搭訕說自己是香港某某大學學生,因身上現(xiàn)金已用完,自己的銀行卡又是香港的,無法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取款,礙于面子又不好向親人求助,讓該名學生不要向其他人說起這事,把已經準備好的香港地區(qū)身份證件拿給該學生查看,并稱自己住在附近某某星級酒店,同時向該女生借去錢財,留下聯(lián)系方式并聲稱第二天將錢還上。該女生信以為真,在自動取款機剛要取錢時,恰巧被自己同學問起該陌生男子的情況,方才反應過來是騙子,所幸沒有造成損失,并將該不法分子捕獲。該不法分子經常利用已編造好的臺詞與假冒的證件來騙取校園內獨行女生的錢財,加之部分大學生防范意識不到位,不法分子便利用大學生的同情心來實施詐騙。
(五)信用卡詐騙
新生入學階段,不法分子利用大學新生防范意識薄弱的特點,裝扮成學生模樣冒充學長混入學生宿舍內部,以辦理信用卡為名搜集學生信息,導致學生信息泄露。不法分子掌握學生信息后,又會利用其他方式對學生進行詐騙,近期有多名學生反映有打電話稱自己是領導或老師的不法分子向學生騙取錢財。
(六)校園網貸詐騙
90后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攀比心理較強,不法分子利用無社會閱歷的大學生特有的消費需求引誘入套,作為謀利之源。不法分子以放款快、無抵押為誘餌,這時學生的自我甄別能力非常弱,易陷入校園網貸陷阱。
二、對被騙學生綜合分析
以往被騙的主要是大一、大二的學生,這與他們剛進入大學校園,不完全了解校園和周邊環(huán)境有關,安全防范意識薄弱,不懂得辨別事情的真?zhèn)巍D切┍或_的學生往往會產生生活壓力和心理壓力,輔導員需要及時對被騙學生進行心理疏導。被騙學生集中在大一、大二,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父母對孩子的溺愛
現(xiàn)在的家庭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可謂是百依百順。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吃過苦的父母都不想自己的孩子再受苦受累,什么事情都為孩子們考慮周到,這看似無微不至的愛實則害了孩子們。步入大學的學生誤以為大學生活如家里那樣簡單,殊不知大學生活也有危機四伏的一面。生活需要親身實踐,學生離開了父母,顯得不知所措,有些甚至連生活都難以自理,更不用說辨識詐騙分子了。詐騙分子正是認準了這點才能乘虛而入。
(二)網絡信息詐騙的安全防范知識宣傳不足
對于從農村走出來的大學生,對信息技術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由于教學條件落后,大學前有關網絡信息詐騙的安全防范知識的教育少之又少,學生步入大學后易受到不法分子的詐騙。城市里的學生相對來自農村的學生生活圈廣、視野開闊,但由于學校只注重學生的學習,不注重其他知識的普及,對學生身心發(fā)展以及安全防范意識都有一定影響。
(三)學生自我保護意識不強,面對誘惑不堅定
在和平的時代,學生認為有了法律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也就有了保障。網絡信息詐騙事件層出不窮,但有些學生卻對此抱有僥幸心理,認為這種事不會發(fā)生在自己的身上,也就不放在心上。一些同學雖對不法分子的詐騙手段很謹慎,當事情發(fā)生在自己身上時起初還有點防范意識,但在不法分子的誘導下會失去理智。不法分子抓住了學生喜歡輕輕松松獲取利益的心理,從小利入手,讓學生嘗到甜頭后放松警惕,不知不覺掉入他們布好的陷阱。
三、增強安全防范意識的途徑
面對詐騙,只有增強大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方能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增強大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有以下幾種途徑:
(一)新生入學教育
安全教育是增強大學生安全防范意識的重要途徑,特別是大一新生的防范意識最為薄弱,分辨不清真假,甚至不知如何處理,往往成為受害對象。輔導員要對剛入學的新生進行安全教育,讓其通過各種詐騙案例認識到詐騙的方式,這是減少詐騙發(fā)生的重要方式。
(二)開展主題班會
利用班會定期組織學生對各種詐騙案例進行探討,特別是新型詐騙案例,通過視頻、PPT等形式觀看和組織探討應對措施,加強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使其輕易辨識詐騙,了解不法分子的各種詐騙手段。
(三)提醒學生利用網絡媒體了解詐騙類型
網絡媒體上有大量的詐騙案例,通過官網、微信公眾號、易班等新媒體,提醒學生在課余時間自助瀏覽,了解詐騙類型,特別是新型詐騙手段,有助于學生及時掌握應對措施,加強防范心理。
(四)利用現(xiàn)實案例作安全溫馨提示
搜集整理近期出現(xiàn)的詐騙案例,通過交流工具進行安全提示,可以利用QQ群、微信群及短信等形式提醒學生如遇到某種情況,可以認定為詐騙,要及時聯(lián)系老師進行處理,不要盲目相信某些信息,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五)一對一談話
一對一談話是輔導員有明確的教育目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標。輔導員要對大一新生進行全面的談話,了解學生的基本情況,提醒和教育學生遠離詐騙,提高警惕。
發(fā)生詐騙不僅會給學生帶來經濟上的損失,還會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所以要加強學生的安全教育,讓學生了解詐騙的形式和手段,提高警惕,達到防范的目的。
(作者單位為四川文理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文理學院2016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題一般項目研究課題(2016SZ004Y)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張麗.在校大學生被詐騙現(xiàn)狀及防范策略[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1(01):73-74.
[2] 鐘玉彬.淺析當前高校詐騙案件的類型、特點及預防對策[J].法制博覽(中),2013(02):281-2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