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阿瓦提縣烏魯卻勒鎮(zhèn)喀拉塔勒村買合木·吾休等村民來到村委會,把一筐水蜜桃硬塞到村扶貧專干阿孜古麗·巴拉提手中:“這是我家果園的桃子,送給你嘗嘗鮮。你為我們貧困戶沒少操心,我們對脫貧致富充滿信心?!艘弧ㄜ姽?jié)馬上到了,祝你節(jié)日快樂!”
阿孜古麗一時語塞,自治區(qū)民政廳駐村工作隊副隊長、第一書記田立新接過話茬說道:“在部隊服役兩年,你是名出色的話務兵;退伍還鄉(xiāng)回到村里,你又成為優(yōu)秀的扶貧專干。阿孜古麗,亞克西!”
今年3月,駐村工作隊“招賢納士”——為村委會聘請2名扶貧專干,阿孜古麗在眾多應聘者中脫穎而出,開始從事村里的脫貧攻堅工作。
全村122戶貧困戶,建檔立卡是基礎,入戶走訪是關鍵。為了摸準每戶貧困戶家庭情況,阿孜古麗入戶絕不是簡單的“走進去”,她總結出了關于“如何訪貧困戶”的好法子,田間勞作訪、糾紛解中訪、遇人隨時訪、會議座談訪……阿孜古麗摸索出的10多種入戶走訪方法,讓她嘗到了甜頭:她對122戶貧困戶進行了全覆蓋走訪,做到了底數清、情況明,梳理出各類問題和建議上百條,采集到3600多個信息和數據,為全村扶貧工作建檔立卡可靠的依據,為脫貧攻堅順利展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阿孜古麗曾經是駐疆某部通信站的優(yōu)秀“四會”教練員。編寫教案、練吐字發(fā)音、學課件制作……阿孜古麗總是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練就了一身電化教學硬功。
擔任扶貧專干后,阿孜古麗的教學技能派上了用場。她在村里辦起了扶貧課堂,教村民們學國語、傳統(tǒng)文化、電腦操作。每次課前,阿孜古麗都會精心準備教案和課件,課堂上經常使用“苞谷馕”式的語言,深受村民喜愛,小小課堂場場爆滿。
得知村里有幾個貧困戶有“等靠要”思想、卻不思勤勞致富,阿孜古麗利用村里召開脫貧攻堅推進會的機會,為大家講了一課,主題是“奮斗的人生最美麗”。阿孜古麗旁征博引,深入淺出,例舉了阿瓦提縣幾名脫貧致富的農民典型,引導群眾明白:“等靠要”難以奔小康,靠勤勞方能致富!課堂上,阿孜古麗講得精彩,臺下掌聲雷動。
阿孜古麗愛學習。她有一個不起眼的資料盒,里面裝著20多個光盤,扶貧項目指南、棉花種植、特色養(yǎng)殖、烹飪技術、裁縫……每一個光盤上都貼著標簽。阿孜古麗說:這是我的“月光寶盒”,扶貧項目全靠它。
喀拉塔勒村水資源豐富,草場成片,但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致富增收卻始終是一道瓶頸。阿孜古麗多次走訪、反復調查,找到了問題所在:缺少發(fā)展資金、缺少勞動力、缺少技術。她拿出“月光寶盒”,查找到一條有價值的信息:以托養(yǎng)方式將貧困戶的羊交給村里的養(yǎng)殖大戶,按羊只個數由養(yǎng)殖大戶一次向貧困戶支付費用,貧困戶可以集中精力發(fā)展農業(yè),農閑還可以外出務工增收。
在阿孜古麗的建議下,村委會選中村里的年輕人玉蘇甫·艾海提,玉蘇甫按每只羊每年200元的價格,托養(yǎng)村里部分家里缺勞動力的貧困戶的羊。
7月底,工作隊和村“兩委”召開扶貧半年工作會議,給貧困戶“發(fā)紅包”——將貧困戶自家的羊托養(yǎng)給養(yǎng)殖大戶。村里計劃為52戶發(fā)展畜牧業(yè),先期投入145萬元。勞動力緊缺的,可以走托養(yǎng)路子,自身有發(fā)展畜牧業(yè)意愿的,只要符合條件,就為他們發(fā)放扶貧羊,蓋羊圈,添置高效鍘草粉碎機。
村里的畜牧業(yè)呈現勃勃生機,阿孜古麗卻并不滿足,她將目光投向了村委會五小組的大水塘。很快,村里實施了特色養(yǎng)殖項目,在閑置的大水塘投入2000只鴨苗、2000只鵝苗。這一項目實施,將有80戶貧困戶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