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道麟
(華中師范大學 中文系,湖北 武漢 430079)
理想信念是人們經過慎重選擇、深信不疑且身體力行的向往、追求、奮斗的目標。它既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也是一個民族的親和力、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紐帶,更是一個國家求生存、謀發(fā)展、圖振興的思想資源。語文學科是融基礎性、人文性、審美性為一體的一門學科[1],應當將理想信念教育貫穿于它的始終。青少年學生正是理想信念形成的階段,實施理想信念教育是語文學科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人生信仰存在多樣化趨勢的當下,語文學科要把青少年學生培養(yǎng)成為具有“堅定理想信念”[2]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民,我們教師就必須充分發(fā)揮其獨特的優(yōu)勢,憑借語文(語言、文章、文學)[3]這個“例子”,運用思想性與藝術性高度統(tǒng)一的課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學作品)去浸染他們,并通過適時提示、適度點撥、適當指引等形式,力求讓他們真正體會其中的理想信念的“意蘊”,從而疏通他們理想信念的經絡,融入他們理想信念的血液,深入他們理想信念的骨髓,滲透他們理想信念的靈魂。
語文學科疏通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的經絡,就是教師引導他們在語文(語言、文章、文學)中對所確立的某種主張或見解始終毋庸置疑的路徑依賴。在語文學科中要想疏通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的經絡,教師就必須將理想信念教育既建立在對于他們認知態(tài)度的通盤了解上,又建立在對于他們情感立場的全面考察上,還建立在對于他們審美旨趣的整體把握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如果一個青少年學生沒有理想信念的經絡,也就不可能在語文(語言、文章、文學)中獲取踐行理想信念的巨大動力。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引導青少年學生通過對相關課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學作品)的學習,最終疏通他們堅定理想信念的經絡。
語文課本中的許多課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學作品),是語文學科疏通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經絡的范本。例如,《匡衡鑿壁偷光》一文講述的西漢匡衡的故事??锖馇趭^好學,但由于家貧,夜晚沒有蠟燭照明閱讀。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xiāng)有個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人,家中有很多書,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幫工,但不要報酬。文不識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把你家的書都通讀一遍。”文不識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正是由于疏通了理想信念的經絡,并能自覺孜孜不倦地學習,匡衡才最終成為一名博古通今、經學絕倫的著名經濟學家和政治家。又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講述的少年周恩來的故事。周恩來在少年時曾耳聞目睹了不少中國人在外國租界里備受洋人欺凌卻又無處說理的事情。面對這種境況,周恩來深刻體會到了伯父所說的“中華不振”的含義,也大大激發(fā)了他“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正是由于疏通了理想信念的經絡,并能自覺廢寢忘食地學習,周恩來才最終成為一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并被稱為“人民的好總理”。
因此,在語文教育中,我們教師要針對少數(shù)青少年學生基于拜金主義的侵襲,而導致的理想信念被消解并繼而信奉金錢至上且常常感到前途迷惘的實情,想方設法地在語文學科中疏通他們理想信念的經絡。因此,語文教師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有意識地讓青少年學生走進相關課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學作品)之中,窮微測妙,含英咀華,以期通盤了解、全面考察、整體把握他們在疏通理想信念經絡時的認知態(tài)度、情感立場、審美旨趣,從而真正使他們理想信念的經絡在語文(語言、文章、文學)中得以進一步疏通。
語文學科融入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的血液,就是教師引導他們在語文(語言、文章、文學)中對所確立的某種主張或見解始終毫不懷疑的系統(tǒng)需求。在語文學科中要想融入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的血液,教師就必須將理想信念教育既建立在對于他們探索才華的積極養(yǎng)成上,又建立在對于他們道德素質的主動提升上,還建立在對于他們自由心靈的有效釋放上。從某種意義上講,如果一個青少年學生喪失理想信念的血液,那就不可能在語文(語言、文章、文學)中獲得實現(xiàn)理想信念的永續(xù)活力。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引導青少年學生通過對相關課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學作品)的學習,最終融入他們堅定理想信念的血液。
語文課本中的很多課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學作品),是語文學科融入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血液的范例。例如,《萬斯同閉門苦讀》一文講述的清朝萬斯同的故事。萬斯同幼年時曾因貪玩被他父親關到了書屋里,他在思過時受到《茶經》地啟發(fā),才真正明白了父親的良苦用心,從此開始用心讀書。由于他生而異敏且讀書能過目不忘再加上孜孜不倦,八歲時,萬斯同就能在眾人面前背誦《揚子法言》而不掉字,十四五歲時,遍讀家中藏書后,又通覽了天一閣的所有藏書,并參與了《二十四史》中《明史》的編修工作。正是因為融入了理想信念的血液,并能自覺竭盡全力地苦學,萬斯同才最終成為一位通曉歷史的著名學者。又如,《毛澤東的少年時代》一文講述的少年毛澤東的故事。毛澤東年少時就曾以逃學的方式反抗老師的暴力體罰,他同情造反的饑民,敬重“激進派”的老師并因此主動到新式學堂學習先進科學知識。這些事件無不告訴我們毛澤東少時即是一位胸懷博大、蔑視權貴、用心讀書、見解獨特、叛逆心強的熱血少年,具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主動擔當?shù)匿J氣、積極作為的志氣以及尚還朦朧的領導群倫的英雄意識。正是因為融入了理想信念的血液,并能自覺全神貫注地學習,毛澤東才最終成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因此,在語文教育中,我們教師要針對少數(shù)青少年學生基于利己主義的沖擊,而導致的理想信念被削弱并繼而信奉名利至上且常常感到前途迷茫的真相,千方百計地在語文學科中融入他們理想信念的血液。因此,語文教師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有目的地讓青少年學生走進相關課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學作品)之中,仔細品析,再三玩味,以期積極養(yǎng)成、主動提升、有效釋放他們在融入理想信念血液時的探索才華、道德素質和自由心靈,從而真正使他們理想信念的血液在語文(語言、文章、文學)中得以進一步融入。
語文學科深入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的骨髓,就是教師引導他們在語文(語言、文章、文學)中對所確立的某種主張或見解始終非常相信的動機激發(fā)。在語文學科中要想深入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的骨髓,教師就必須將理想信念教育既建立在對于他們智慧生命的著力挖掘上,又建立在對于他們精神生命的極力張揚上,還建立在對于他們美感生命的用力展示上。從某種意義上說,假如一個青少年學生缺失理想信念的骨髓,那就不可能在語文(語言、文章、文學)中擁有達成理想信念的超常毅力。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引導青少年學生通過對相關課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學作品)的學習,最終深入他們堅定理想信念的骨髓。
語文課本中的許多課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學作品),是語文學科深入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骨髓的范文。例如,《茅以升立志造橋》一文講述的著名的土木工程學家、橋梁專家、工程教育家茅以升的故事。少年茅以升在南京思益學堂求學期間,有一年端午節(jié),當他聽說秦淮河賽龍舟的參觀者因擠塌了文德橋而溺死許多人的不幸慘狀時,心中非常難過,就發(fā)誓長大后一定要成為一個造橋的人,并且他造的大橋一定會結結實實,永遠不會倒塌!從此以后,茅以升就特別留心各式各樣平的、拱的、木板的、石頭的橋。出門的時候,不管碰上什么樣的橋,他都要上下打量、仔細觀察,回到家里就把看到的橋畫下來??磿磮蟮臅r候,遇到有關橋的資料,他都細心收集起來,積累了很多造橋的知識。經過長期的努力,他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不僅成為一個建造橋梁的專家,而且成為新中國鐵道科研事業(yè)的開拓者、新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的奠基人。正是源于深入了理想信念的骨髓,并能自覺勤奮不已地鉆研,茅以升才最終成為新中國橋梁建筑的卓越大師。又如,《陳毅吃墨水》一文講述的幼年陳毅的故事。陳毅幼年時就酷愛讀書,總是把書帶在身邊,一有空就會看上幾頁。有一次,他到親戚家過中秋節(jié),看見了一本一直很想讀的書,就馬上拿起書本閱讀了起來,連整日奔走的勞累都被拋到了腦后,一心沉浸在書海中。當親戚將蒸好的糍粑與白糖端給他吃時,他竟然把糍粑伸到硯臺里蘸上墨汁就往嘴里送,親戚見他滿嘴都是墨汁,忍不住哈哈大笑。陳毅卻平靜地說:“吃點墨水沒關系,我還覺得肚子里的墨水太少哩!”表現(xiàn)了陳毅從小就刻苦鉆研、物我兩忘的精神境界。正是因為深入了理想信念的骨髓,并能自覺聚精會神地讀書,陳毅才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和名實相符的“元帥詩人”。
因此,在語文教育中,我們教師要針對少數(shù)青少年學生基于享樂主義的泛濫,而導致的理想信念被侵蝕并繼而信奉享受至上且常常感到前途迷茫的本相,盡心盡力地在語文學科中深入他們理想信念的骨髓。因此,語文教師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有計劃地讓青少年學生走進相關課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學作品)之中,反復涵詠,潛心領會,以期著力挖掘、極力張揚、用力展示他們在深入理想信念骨髓時的智慧生命、精神生命和美感生命,從而真正使他們理想信念的骨髓在語文(語言、文章、文學)中得以進一步深入。
語文學科滲透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的靈魂,就是教師引導他們在語文(語言、文章、文學)中對所確立的某種主張或見解始終絕對信任的理念支撐。在語文學科中要想滲透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的靈魂,教師就必須將理想信念教育既建立在對于他們生命本真的努力追尋上,又建立在對于他們生命價值的極度關注上,還建立在對于他們生命奧秘的正確揭示上。從某種意義上講,倘若一個青少年學生丟掉理想信念的靈魂,那就不可能在語文(語言、文章、文學)中激發(fā)踐行理想信念的豐富潛力。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引導青少年學生通過對相關課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學作品)的學習,最終滲透他們堅定理想信念的靈魂。
語文課本中的眾多課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學作品),是語文學科滲透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靈魂的范樣。例如,《閱讀大地的徐霞客》一文講述的明朝徐霞客的故事。徐霞客少年時便立下了“大丈夫當朝游碧海而暮宿蒼梧”的旅行大志,他從22歲出游太湖時開始,直到54歲去世為止,期間一直都在旅行考察,他北到盤山,南達崇左,東至普陀,西抵騰沖,足跡遍及相當于今天21個省、市、自治區(qū)的大半個中國,他去的地方或是渺無人煙的窮鄉(xiāng)僻壤,或是人跡罕至的邊疆地區(qū),徐霞客為我國地理學的事業(yè)窮盡了畢生精力。正是由于滲透了理想信念的靈魂,并用雙腳把大地當作書一頁一頁地苦讀,徐霞客才最終成為一名舉世公認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又如,《魯迅嚼辣椒驅寒》一文講述的少年魯迅的故事。魯迅少年時家庭異常清貧,但他好學勿怠且嗜書如命,愛購書,愛看書,愛抄書,把書看作寶貝一樣。他在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第一學期就因成績優(yōu)異,學校獎勵他一枚金質獎章,他當即就拿到南京鼓樓街頭賣掉,然后買了幾本書,又購了一串紅辣椒。每當晚上讀書感到寒冷難耐時,他便摘下一顆紅辣椒,放在嘴里嚼,一直辣得讓額頭冒汗為止。他每天就用這種辦法驅逐嚴寒而勤勉學習。正是由于滲透了理想信念的靈魂,并能永不放棄地苦讀,魯迅才最終成為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奠基人。
因此,在語文教育中,我們教師要針對少數(shù)青少年學生基于消費主義的干擾,而導致的理想信念被腐蝕并繼而信奉娛樂至上且常常感到前途迷失的事實,費盡心血地在語文學科中滲透他們理想信念的靈魂。因此,語文教師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引,有步驟地讓他們走進相關課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學作品)之中,潛心揣摩,咀嚼品味,以期努力追尋、極度關注、正確揭示他們在滲透理想信念靈魂時的生命本真、生命價值和生命奧秘,從而真正使他們理想信念的靈魂在語文(語言、文章、文學)中得以進一步滲透。
綜上所述,在語文學科中對青少年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既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需,也是教書育人的根本宗旨所在。筆者僅從語文學科中疏通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的經絡、融入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的血液、深入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的骨髓、滲透青少年學生理想信念的靈魂等四個方面作了論述,表明理想信念教育應是語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心內容,它需要我們教師的異常敏感、十足耐心和遠見卓識[4]。需要強調的是,語文學科的理想信念教育規(guī)范著青少年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標準、個性心理以及行為選擇,是一項復雜而長期的任務,因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語文教師必須善于從課文即文字作品(文章作品、文學作品)中挖掘其中蘊含的種種理想信念的正能量元素,并通過諸多途徑且運用各種方法,讓青少年學生耳濡目染地受到具體、生動、形象的理想信念教育。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既能“求真”又能“向善”還能“崇美”[5]的創(chuàng)造性人才,以期又好又快地進入“人的發(fā)展和完整性建構”[6]的全新境域。倘若如此,則筆者的心愿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