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舜威
我隨機問過一些書法家朋友,你會背《蘭亭序》嗎?大都回答“不會背”。《蘭亭序》是一篇精短的美文,全文僅324個字,熟讀和記住它應該是不難的,書法家朋友們之所以“不會背”,料想不是“背不會”,而是沒有想到要去背誦,所以才“不會背”。
巧的是,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那天,開了個頭,便參加朋友聚會,席間一位原紹興市的領導談到當年某領導人視察紹興時,也曾經詢問過他“你會不會背《蘭亭序》”,并叮囑,做紹興的領導,應該會背《蘭亭序》。
那么,《蘭亭序》是否非要會背誦不可呢?當然也未必。不會背《蘭亭序》并不妨礙做一名書法家,甚至不妨礙做一位著名書法家。在紹興任職的領導也未必人人對《蘭亭序》感興趣,他們或許依然能夠作出不少政績。然而,如果主政紹興而對《蘭亭序》不感興趣,則多少讓人感到有點遺憾,感到缺了點什么。其實這只是一個縮影,不單單《蘭亭序》,在古代作為啟蒙讀物的“三百千”,我們現(xiàn)在的書法家們,乃至文化名人們,會背誦多少?我沒有問過別人,但捫心自問,慚愧莫名,我會背《蘭亭序》,但“三百千”還不會背。這倒并非“少壯不努力”,而是我們少年時代課文里根本沒有這些“封建糟粕”。近來正在補課,背了又忘,忘了又背,倒也其樂融融。
所謂“三百千”,就是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這三部影響很大、流行很廣的啟蒙讀物,將早期的識字教育與中國的歷史文化以及人格修養(yǎng)的教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言辭簡練,含義豐富,朗朗上口,便于誦讀。明代思想家呂坤說:“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以習見聞,讀《百家姓》以便日用,讀《千字文》以明義理?!痹瓉?,在古代“三百千”是“八歲以下”就應該背熟的。有一種觀點我是認同的,我們現(xiàn)在的語文教育是存在一些問題的,小學時代應該熟讀、背誦的一些古代詩文,都被忽略了,機械記憶最好的年華被白白浪費了。不獨“三百千”,一些經典古代詩文名篇,當代人能夠熟讀背誦的,肯定不如古人。
不言而喻,“你會背《蘭亭序》嗎”這個問題,問的并非《蘭亭序》本身,而是一種現(xiàn)象,一種存在的普遍性問題。我之所以對這個問題加以關注,源于幾年前一位老朋友來訪,他說他正在“補課”,不但臨習經典法帖,而且力求把法帖的文字內容背熟,比如《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等等。我深感有理,也啟動了“補課模式”,見縫插針閱讀、背誦。通過強化記憶,大量閱讀,深感受益匪淺,也進一步增強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最大的收獲,是深感學然后知不足,深感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領域,自己涉獵甚淺,需要用功之處實在太多。明白了這一點,并不斷下功夫,對書法的提升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這或許就是“功夫在書外”的道理吧!
問一聲“你會背蘭亭序嗎”,事實上,也是意在《蘭亭序》之外。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