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日報社,廣西 柳州 545007)
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獲得者王天定曾表示,專業(yè)的新聞攝影記者,不能僅僅提供一些照片給報紙,還要學習如何立體化、全方位地進行新聞圖片構建,以及新聞圖片故事的撰寫,將采訪、拍攝、文字等專業(yè)性進行全面展示。融媒體時代倒逼攝影記者走更加專業(yè)化、全面化的專業(yè)發(fā)展道路。如何認清形勢、練好內功,在工作中系統(tǒng)學習照片的視覺傳播規(guī)律,不斷提高其專業(yè)水平,以更高質量的圖片贏得廣大受眾的尊重和信任,以更開闊的國際視野和牢固的人文精神去應對新挑戰(zhàn),是需要黨報攝影記者需要認真回答的一道嚴肅的課題。
都說融媒體時代是“讀圖時代”,的確是這樣。相較于文字報道,讀圖效率更高。照片具有的視覺直觀性的特點,使讀者省卻了通過聯(lián)想才能還原事件場景的時間,縮短了讀者與新聞對象之間的距離。有人把文字新聞、口語廣播和圖片新聞在傳播時效上的差異作比較,把讀生動形象的文字、聽生動傳神的廣播節(jié)目稱為“漸入佳境”,而將閱讀圖片報道稱為“一見鐘情”。因此相對于文字、圖片報道,生活工作節(jié)奏日益加快的人們肯定更愿意閱讀圖片新聞。但在電子信息傳播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人人都有智能拍照手機,人人都是“攝影記者”。在各種新媒體終端上,第一時間的現(xiàn)場新聞圖片往往不是專業(yè)攝影記者拍攝的。在一些重大突發(fā)事件的報道中,往往是攝影記者接到通知趕往現(xiàn)場時,網友早已經將現(xiàn)場照片傳到編輯部了。例如,2011年“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發(fā)生后,新華社當晚9時許發(fā)布的第一張現(xiàn)場照片,就是來自一名普通圍觀者。這是黨報攝影記者面臨的圖片傳播時效的新挑戰(zhàn)。
除了傳播時效方面的挑戰(zhàn),非專業(yè)“攝手”的參與也增加了圖片上稿的競爭性。讀者口味日益“刁鉆”,因此編輯對記者的新聞圖片的思想性、信息量、表現(xiàn)手法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學者認為,進入全媒體時代,對于視覺表達的畫面,不管是動態(tài)視頻還是靜態(tài)圖片,都可以說比文字傳遞的信息要更多一些,更復雜一些,更自我一些。因而人們不僅希望借助面畫了解新聞事件,而且更希望欣賞到高質量、有內涵的圖片畫面。
可見新聞攝影報道以快取勝、以多取勝的做法,在今天已經滿足不了受眾的要求。融媒體語境下黨報面臨的諸多挑戰(zhàn)是顯而易見的。
面對融媒體時代的諸多挑戰(zhàn),傳統(tǒng)媒體地市黨報的攝影記者應該如何應對?無非從客觀、主觀兩大方面著手。客觀方面,就是要依托黨報發(fā)展加大硬件配備的投入,除筆記本電腦、相機、錄音筆等常規(guī)采訪設備外,還應逐步配備專門的智能手機、攝像機以及視頻編輯播出和演播室等設備,以保證新聞現(xiàn)場和文字、視頻同步傳輸,確保全媒體、全傳播。主觀方面,就是要著眼自身,向內挖潛,苦練內功,不斷提高綜合業(yè)務素質,把自己鍛煉成端起相機能拍照、寫起稿件是“快手”、拿起話筒能主持、坐在電腦前能編制的全媒體攝影記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復合型人才。
雖說主觀、客觀兩個方面的努力都不能偏廢,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主觀方面的努力。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攝影記者應該始終把苦練內功、提高自身素質作為應對挑戰(zhàn)的關鍵所在。
地市黨報攝影記者,日常采訪的接觸面較廣,如果記者的內功不深、能力不足,其采訪報道就只能停留在泛泛的蜻蜓點水式的水平上,很難有新的提高。當然,要練好內功、提升素質也不能平均用力,而是要抓住主要矛盾,把著力點放在以下幾個方面。
提高理論修養(yǎng)。首要的是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武裝頭腦,體現(xiàn)“政治家辦報”的要求,拍好當?shù)貢r政新聞。時政攝影報道是各級黨報的“必需品”,做好這方面的報道,可增強報紙的可讀性和指導性。
勤動腦多思考,以獨特的影響思維重建權威。要學會獨立策劃新聞,拓展技術技巧和職業(yè)發(fā)展標準,提高黨報圖片質量。策劃意識很重要,即使是一張新聞圖片也需要策劃,我們大部分時間面對的是日常新聞,它往往是平淡的,相對靜止的,相對孤立的,這類新聞更需要我們主動地策劃和思考,從平坦中挖掘出精彩,從平靜中演變出運動,從孤立中衍生出聯(lián)系。攝影記者要時刻更新自己的攝影理念,將自己培養(yǎng)成一部“思考的相機”。
堅持“三貼近”,深入“走轉改”。圍繞地域特色,深入生活拍出原生態(tài);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基層抓典型;充滿關愛,聚焦平凡百姓,拍攝有人情味的照片。人情味是一首“不老情歌”,我們要用鏡頭真實地反映人們的喜怒哀樂,用濃濃的人情味震撼人的心靈,發(fā)揮其教育、鼓舞、激勵的作用。如果在重大事件攝影報道中,把典型細節(jié)看作珍珠,那人情味就是一根紅色的穿珠線,它能使攝影作品提高感召力和震撼作用。面對廣大干部、子弟兵抗洪戰(zhàn)斗可歌可泣的動人情景和最為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作為攝影記者,應把鏡頭對準人間最為珍貴的東西——黨和人們心連心的骨肉之情以及干部軍民相互支持、相互救助的兄弟之情,圍繞這種在關鍵時刻表現(xiàn)出來的干群情、軍民情去聚焦,圍繞“情”字去選擇。
突出作品特色。一個地方,總有與其他地方相區(qū)別的特質。這種特質,就是個性,就是特色。這是地市黨報攝影報道的優(yōu)勢所在,我們應充分利用好這些優(yōu)勢,抓拍特色新聞。柳州,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工業(yè)發(fā)達,經濟騰飛,生態(tài)優(yōu)美,民族風情濃郁,是出“好片”的沃土。
總之,面對融媒體時代的新挑戰(zhàn),地市黨報攝影記者只有在上述幾個方面苦練內功,不斷自我完善,才能在新聞攝影報道中應對挑戰(zhàn),不斷創(chuàng)新,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精”,才能繼續(xù)在新聞攝影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拍攝出更多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