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陸市廣播電視臺,湖北 安陸 432600)
會議報道是對各種會議動態(tài)及其內(nèi)容進行的反映報道,它所涉及的報道面廣。廣播、電視作為黨委、政府的“喉舌”,新聞節(jié)目內(nèi)容少不了會議報道。
做好會議報道是新聞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從現(xiàn)狀來看,會議報道不如人意,受眾覺得枯燥、干巴、不吸引人。其原因有兩點:一是新聞性強、適應面寬的會議報道鳳毛麟角;二是程式化且少有信息量的會議報道充斥媒體。
怎樣改進會議報道?根據(jù)多年的工作實踐認為,必須從提高會議報道的實際傳播效果入手。
會議討論的問題、發(fā)布的信息、作出的決定,是廣大受眾所關心的,是會議報道的價值所在。至于會議本身,只不過是政府機關、團體普遍使用的活動及工作方式,受眾大都不會對其本身產(chǎn)生興趣,一般無報道價值。只有跳出會議圈,從問題、政策、信息上刻意求新,只有實際傳播效果好的會議報道,才是符合新聞受眾需求的。
提高會議報道的實際傳播性要打破將會議報道看成是報道會議的陳舊觀念。因為在這種觀念支配下,會議報道往往是程序式的,必然出現(xiàn)開幕“隆重”,閉幕“圓滿”,還得列入?yún)藬?shù)、參會人員、領導排名、引用“講話”,報道內(nèi)容基本上是“會議認為”“會議指出”和“會議要求”這種格式化的報道。這一報道形式,受眾是厭煩的,因為受眾關注的不是會議本身,而是會議“議”的內(nèi)容與他們自身的關系。
記者要用“跳出會議圈,筆下出新意,抓問題、抓信息”這樣的觀念指導會議報道。在這種觀念的支配下,會議本身一般只是報道的由頭,突出的是會議反映出的新問題、新信息、新政策、新動向。這樣刻意求新,正順應了會議報道受眾的心態(tài),滿足了受眾在某一方位、某一層次的需求,從而引發(fā)受眾盡快形成對會議主題、會議信息的反饋。例如,2017年,安陸市召開全市經(jīng)濟工作會議,市委書記在會上提出,“安陸新建的41個項目,其中39個是工業(yè)項目,凸顯了招商引資的質(zhì)量。”記者敏銳抓住這一新信息,在寫稿時,沒有按常規(guī)的意義、要求、強調(diào)三部曲組稿,而是巧妙地以“數(shù)量中的質(zhì)量——安陸市招商引資助推經(jīng)濟發(fā)展”為題,筆走偏鋒對招商引資項目進行解構(gòu)、分析、總結(jié)。將一篇普通平常的會議報道寫成了全市經(jīng)濟導向的分析文章,報道的新聞價值、社會效應大大增強。
追求較高會議報道的實際傳播性,還要協(xié)調(diào)關系、溝通認識。作為信息源和受眾中介的地方廣播電視臺,對指令性會議報道要會同有關方面負責人商量分析會議的報道價值,使會議主持者從行政領導角度對會議效果作評估轉(zhuǎn)移到大眾傳媒角度來估計傳播效果,爭取理解和支持。
此外,追求較高會議報道的實際傳播性,還要精心編輯、突破模式。對重要會議報道采取內(nèi)外結(jié)合的方式,以飽滿的信息量進行傳播;對一般會議報道,控制信息流量,不報會議程序,只報會議要義;對有新聞價值,但又可暫時擱置的,時效性不強的行業(yè)會議,用一兩句話突出一個報道中心即可。
總之,追求較高會議報道的實際傳播性,應摒棄就會寫會的陳規(guī),刻意求新,不漂浮在“會?!鄙厦?,而是潛入“會?!鄙顚?,去求索、去捉摸、去辨析,才能向廣大新聞受眾捧出一條條新鮮可口的“活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