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之恒
對于許許多多的生命來說,生存就是一場最大的冒險。面對自然環(huán)境的嚴酷考驗,生物進化出了怎樣的適應之道?在從猿到人的過程中,我們又從它們身上學到了什么?在巴塞羅那的“宇宙盒”科技館里,精心“打包”的熱帶雨林和豐富的標本,以及設計巧妙的互動展品,共同將諸多生命的生存智慧娓娓道來。
提到“科技館”或者“科學中心”,我們頭腦中的第一印象,或許是那些由科學實驗設備演變而來的互動展品;而如果提到“自然博物館”,我們可能會想起恐龍和其他一些古生物的化石,以及動物、植物和礦物的標本。但這兩類元素,有可能“混搭”在一起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科技館”的概念,完全可以被賦予更大的外延。在中國的上??萍拣^里,就有模仿云南自然風光的“生物萬象”展區(qū),在展廳里營造出熱帶雨林、石林和少數(shù)民族的居所,并以這些場景展現(xiàn)出生物的多樣性。
美國慈善家肯尼斯·尤金·貝林的捐助,則帶來了“蜘蛛”和“動物世界”這兩個聚焦于動物的展區(qū)。動物世界展區(qū)通過大量制作精美的標本,展示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動物們?yōu)檫m應環(huán)境和競爭而演化出的行為。在非洲動物區(qū),一群斑鬣狗在撕扯一頭食草動物的尸體;而在不遠處的樹上,一頭豹在小心地守護著自己的獵物。這正是非洲草原上無時無刻不在發(fā)生的生存競爭的寫照:豹在擊殺獵物之后,斑鬣狗很快就會憑借敏銳的嗅覺追蹤而至;豹自知不敵又不能放棄獵物,只能先迅速吃掉一部分獵物內(nèi)臟來減輕重量,再將它拖拽到樹上享用;但如果豹做得不夠快,就會喪失到手的美餐。
從貝林的黑鷹博物館“移植”而來的蜘蛛展,則賦予了觀眾以蜘蛛視角看世界的可能性。踏進展區(qū)大門,就有一只被懸掛起來,由傳感器控制的巨型機械蜘蛛蠢蠢欲動,張牙舞爪準備嚇一嚇觀眾。展廳里除了標本和圖片,還有讓人們可以體驗的怎么像蜘蛛一樣讀懂“網(wǎng)上信息”的互動展項。
對于蜘蛛來說,蛛網(wǎng)不僅僅是陷阱,也是由不同用途的蛛絲組成的桌布、床、搖籃、電話線和安全帶。當獵物撞進蛛網(wǎng)的時候,蜘蛛可憑蛛絲震動的頻率,判斷出獵物是蛾子、蒼蠅、蜜蜂、蚱蜢等,并且針對它們分別執(zhí)行不同的捕食策略。如果是攻擊力不強但善于飛行的蝴蝶或蛾子,蜘蛛就需要先迅速麻痹它們再進行捆綁,以免捆綁過程中激發(fā)獵物的求生本能,讓它們使出全力逃走;而如果是善于彈跳的蚱蜢,蜘蛛就必須先捆綁再麻痹它們,以免被這些昆蟲有力的后腿所傷。
但如果一座科技館在策劃之初,就選擇將地球生物圈生生不息背后的科學機制展現(xiàn)出來,并以此作為科技館的展示主題,會發(fā)生怎樣的“化學效應”呢?巴塞羅那的“宇宙盒”科技館,就展現(xiàn)了這種結(jié)合的可能性。從入口象征著“生命之樹”的大樹標本出發(fā),沿著坡道螺旋向下,周圍屈曲盤旋的燈管上一個個標示著地質(zhì)年代的“里程碑”,讓人仿佛有穿越時空的感覺,直抵宇宙、地球、生命和智慧的起源。
“對于生命來說,保持生存是最大的冒險。(La gran aventura de un ser vivo es seguir vivo.)”正如這句西班牙格言所反映的那樣,生存的壓力使許許多多物種各盡所能,向著不同的方向進化以適應不同的環(huán)境考驗。這樣的機制,使我們生活的地球變得豐富多彩;而地球能夠出現(xiàn)生命,還有生物乃至人類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過程,都有著深刻的科學基礎。因此,“宇宙盒”科技館打通了學科之間的分野,讓觀眾有可能領略萬事萬物間深刻的聯(lián)系。
熱帶雨林展區(qū)或許是“宇宙盒”極富特色的部分之一??萍拣^的布展團隊遠赴南半球,將巴西境內(nèi)的一塊熱帶雨林“打包”運回了西班牙,原樣安放在“宇宙盒”中專門為它建造的溫室里。這塊微型熱帶雨林雖然只有寥寥幾棵樹,卻仍然能展示出豐富的生態(tài)。這是因為,原本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各種動物,也同樣被“打包”帶來了。于是,“宇宙盒”里擁有了一個人造的熱帶雨林小世界:隱蔽在屋頂?shù)娜斯す喔妊b置,演示出熱帶雨林里大雨滂沱的景象;參觀的人們則沿著一條小路,觀賞雨林里的勃勃生機。人們在這里既感受了野外探險的樂趣,又可以安全地觀看食人魚、巨骨舌魚和鱷魚等兇猛的動物。
在展區(qū)中一棵擁有板狀根的樹下面,一條安放著展示昆蟲和兇猛動物的展柜的隧道,甚至提供了真正的雨林探險者都難以得到的視角。在隧道的中間抬頭仰望,我們可以看到這棵大樹被板狀根支撐的穩(wěn)固結(jié)構;穴居昆蟲的展柜里,六條腿的小動物們享受著自己隧道般的居所……驚人復雜的熱帶雨林,就在這里生生不息。
走出安放熱帶雨林的溫室,我們就來到了科技館的主展區(qū)。在這里,許許多多分屬于不同學科的展品,被巧妙地安放在一起,提醒著觀眾們?nèi)f事萬物之間的聯(lián)系。
一塊散發(fā)出白氣的巨大冰塊,展示出地球能孕育生命的奧秘: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水會在大約0.01℃的時候(精確值是0.0076℃),處在氣態(tài)、液態(tài)和固態(tài)并存的“三相點”;地球在太陽系里所處的“宜居帶”,剛好可以讓相當多的水處在“三相點”附近,使地球擁有了孕育生命所必需的液態(tài)水。不過,宜居帶顯然不是地球孕育生命的唯一條件,而只是其中之一。地球得以擁有生命的機制其實非常復雜,而這也就顯出了生命的極度不易和可貴。
在反映生命進化的區(qū)域,“宇宙盒”科技館則試圖讓人們明白,化石其實是史前時代的“新聞照片”。比如說,古魚類化石常常出現(xiàn)大魚和小魚“套在一起”的情況,它們其實就反映了遠古海洋中的“新聞事件”:捕食者有可能因為吃得過于匆忙,被自己的獵物卡住了喉嚨或者弄傷了魚鰓而死;另一種可能則是獵物傷到捕食者的消化系統(tǒng),使雙方同歸于盡。正是通過這些化石,我們得以厘清一些海洋生物之間“相愛相殺”的關系。
對人類這種地球上唯一擁有智慧的生命,“宇宙盒”科技館也不忘點明人類文明與自然界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西班牙建筑大師安東尼·高迪何以設計出那些奇詭的杰作?當恐龍化石彎曲的脊椎和硨磲貝殼波浪狀邊緣的圖片,與一條條懸垂的金屬珠鏈一道展示出來的時候,今天的人們便能感受到高迪“師法自然”的理念。
在反映工具進步展區(qū)的一個展柜里,一批在西班牙出土的石器,與一套現(xiàn)代五金工廠里制作的不銹鋼西餐廚刀和餐具,分別占據(jù)了一半的空間。而在另一個展柜里,盤好的磁帶、盤成卷的衛(wèi)生紙、黑膠唱片,以及菊石化石和現(xiàn)代的鸚鵡螺殼被安放在一起,旁邊還有一團亂蓬蓬的磁帶作為對照。展板上生成螺線的數(shù)學公式,則點出了這些看似牛馬不相及的事物背后的聯(lián)系:它們都因為螺線而兼具實用性與美感;如果沒有了螺線,有些生活用品就會變成沒有實用價值的亂糟糟的一團。
這些展柜的布置,不禁引人深思。除了反映工具傳承和人類“師法自然”的事實,有心之人或許還可以讀出更多的深意:今天享受現(xiàn)代生活的我們,其實并不比那些數(shù)萬年前的穴居人進步多少;甚至可以說,我們就是那些穴居人里的最后幾代。人類屬于自然,也需要敬畏自然,或許這便是“宇宙盒”科技館想要傳遞的精神內(nèi)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