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源+王雅巖
【摘要】目的 提高對肺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的認識。方法 結合1例肺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患者的臨床資料與文獻復習,對其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表現(xiàn)、組織病理及免疫組化檢查結果等進行分析報道。
結果 肺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為血管源性交界性腫瘤,病因目前尚不能明確,無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表現(xiàn)為雙肺多發(fā)結節(jié)影;病理學表現(xiàn)可見豐富細胞散布結節(jié)周圍,上皮樣腫瘤細胞呈“花冠”狀填充于肺泡腔;免疫組化示CD31、CD34陽性;目前尚無較為理想的治療方案。結論 肺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較為罕見,極易誤診,應加強重視。
【關鍵詞】肺腫瘤;上皮樣血管內皮瘤;診斷
【中圖分類號】R73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7.33..01
肺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pulmonary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PEH)是一種罕見的肺內低度惡性的起源于血管內皮細胞的腫瘤,該病無特征性臨床表現(xiàn)及影像學特征,診斷多依靠組織病理及免疫組化檢查。下面為1例我院PEH患者的病例資料,將對其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表現(xiàn)、組織病理及免疫組化檢查結果等進行分析報道。
1 病例資料
女,66歲,2014年以“咳嗽、咳痰、胸悶1個月”為主訴入院,既往曾有風濕性關節(jié)炎、肩周炎、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病史,心功能Ⅰ級,偶發(fā)房性期前收縮,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否認結核病史。該患入院時咳嗽、咳痰、胸悶癥狀明顯,無發(fā)熱,無明顯呼吸困難癥狀,行冠脈CTA等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行胸部加強CT示右肺上葉可見類圓形分葉狀腫塊影,2.8×2.5 cm,邊緣模糊,內可見粗大鈣化灶,增強掃描示病灶包膜強化,內未見明顯強化。右肺可見結節(jié)影,伴鈣化,0.7 cm,未見強化。2周后復查胸部加強CT示右肺上葉團塊狀高密度影,邊緣呈分葉狀,鄰近胸膜受牽連,最大層面大小約2.4×2.7 cm,其內見沙粒狀鈣化影,部分融合成團,增強掃描不均勻輕度強化,右肺尖見小結節(jié)影,其內見鈣化影,左肺舌葉及雙肺下葉見少許條片影及索狀影,邊緣模糊,左肺上葉見點狀影,右肺中葉、下葉近胸膜下小結節(jié)狀模糊影,縱膈內未見淋巴結腫大。術后患者咳嗽、咳痰、胸悶癥狀略緩解,但出現(xiàn)右側背部及乳房疼痛。2015年行胸部神經(jīng)阻滯術,術后疼痛仍未減輕,5個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胸痛癥狀,伴有氣短、乏力、食欲不振,體重明顯下降,起初未給予重視,后癥狀持續(xù)不緩解,復查胸部CT示右肺上葉部分缺如,右肺上、中葉近斜裂見斑片狀影,較前縮小,雙肺下葉見多個小結節(jié),大小約6 mm左右,右側少量胸腔積液,右側胸膜不規(guī)則增厚,較前明顯??紤]肺內多發(fā)轉移可能性大,建議再次行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但患者及家屬考慮經(jīng)濟等原因拒絕,行對癥治療后,上述癥狀略好轉后自行出院,出院后上述癥狀
反復,胸痛、氣短、乏力癥狀進行性加重。
2 討 論
PEH于1975年由Dail等首次報道,當時醫(yī)學技術有限,對于腫瘤組織起源不明確,并且該疾病易累及血管并呈
Ⅱ型肺泡上皮特點,最初起名為血管內支氣管肺泡癌,并將其歸為肺泡細胞癌中的一個亞型,后期,隨著醫(yī)學技術發(fā)展,免疫組織化學及電鏡均表明其起源于血管內皮細胞,Weiss等于1982年將其更名為PEH。該疾病較為罕見,早期國內外報道僅為數(shù)十例。該病以女性多見,女性約為男性的4倍,現(xiàn)有病例統(tǒng)計年齡介于7~76歲,20~60歲占75%。早期多無明顯臨床癥狀,多為偶然發(fā)現(xiàn),病因目前尚不能明確,有文獻報道可能與血管發(fā)育、外傷、口服避孕藥、雌激素水平異常等有關。癥狀多為咳嗽、胸痛、胸悶、四肢關節(jié)疼痛、乏力、咳血、低熱等,無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部分患者無任何臨床表現(xiàn)和并發(fā)癥,查體亦未見明顯異常體征。
PEH影像學無明顯特征,臨床上亦被誤診為肺癌、轉移瘤等。大多數(shù)患者表現(xiàn)為雙肺多發(fā)結節(jié)影,由Luburich等通過CT描述,其分布特點為沿小支氣管、細支氣管及血管散布,雙下肺較重,結節(jié)直徑1~3 cm,多發(fā)結節(jié)內可見鈣化灶,本病例可見上述特點。肺部底部常呈絮狀滲出灶,考慮是由于腫瘤細胞在小動靜脈周邊腔隙內增殖所致。PEH偶可呈肺內孤立性團塊,但極為罕見,肺間質改變,可見肺紋理增粗,走向不規(guī)則,小葉間隔增厚明顯及胸腔積液,本例患者右肺上葉團塊狀高密度影明顯,肺內可見結節(jié)影及少許條片影及索狀影,胸腔鏡手術2年后復查可見雙肺下葉散在結節(jié),亦可見胸腔積液,考慮肺內多發(fā)轉移可能性大。本例患者強化CT與上述影像學表現(xiàn)大致相符,但其不能作為PEH的診斷金標準。
參考文獻
[1] 王沁雪,趙 欣,等.肺上皮樣血管內皮瘤二例[J].江蘇醫(yī)藥,2016,42(6):55-56.
[2] 高 涵,于新娟.肺上皮樣血管內皮瘤1例[J].臨床與實踐病理學雜志,2012,28(4):468~469.
[3] 李雙鳳,劉紹霞,等.肺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1例并文獻復習[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4,7(2):101-102.
[4] 李紅霞,張智弘,等.肺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胸腔鏡活檢二例[J].中華病理學雜志,2012,41(3):197-198.
本文編輯:吳宏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