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非
(重慶市涪陵城區(qū)第七小學校)
孔子曾對學生顏淵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可以看出,對教育對象將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培養(yǎng)不是新課程改革后的“新鮮”話題,而是教育工作者一以貫之研究的重要內容。
新的教育科技發(fā)展以及知識結構的更新,要求教學方法必須既能傳承又能突破和創(chuàng)新。因此,對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實踐應該是動態(tài)和發(fā)展的永恒。
在基礎教育階段,不太可能經常組織學生進行職業(yè)化的實踐。比如,計算向一個水池注水或放水需要多長時間,把小學生帶到游泳池或池塘去實際測量計算就不太現(xiàn)實。那么怎么樣能使學生的思維與生活的實際關聯(lián)起來?為學生構建應用性的情境就是較好的方法。
如在講到多邊形面積這一部分知識時,我編輯了一個視頻:一個鄉(xiāng)村要完成退耕還林(鏡頭中是廣闊的農田),一些農民面對農田在田埂間測量(畫面改為從空中俯視),可是農田是個不規(guī)則的形狀(農民們發(fā)愁的鏡頭),到底要買多少樹苗呢?畫面將農田變化為一個多邊形圖形,標出一個大問號——這個情境就將學生的學習思維與具體的實踐需要關聯(lián)了起來。
小學生特別喜歡聽故事,而故事本身就是來源于生活實際,是對生活的提煉和加工。所以,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教師通過一些與所教知識相關聯(lián)的故事作為教學導入,既能調動起學生們對知識的興趣,又能使知識與生活進行關聯(lián)。
比如,在講倍數(shù)和因數(shù)時,我先給學生們講了個有趣的故事:有個農民被巴依老爺克扣了糧食,巴依老爺說給他一個圍棋盤那么多的種子,可連兩天都不夠吃。阿凡提就去找巴依老爺:我們不要那么多,你只要在棋盤第一個格子里放一粒米,每二個格子里放兩粒,第三個格子放4?!總€格子都比前一個翻倍就行。巴依老爺覺得這個合算,就答應了??蓻]想到,最后,自己家所有的糧食都不夠。為什么巴依老爺被阿凡提戰(zhàn)勝了?因為他不會用今天我們要學的知識。
有些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關性比較強,也比較適合小學生動手操作。對于這部分知識,教師應盡可能想辦法讓他們主動去動手體驗。這樣,他們對知識的生活應用價值和具體的應用方法就會建立比較直觀、感性的認知,對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應用能力非常有效。
比如,教“可能性”之前,我給學生布置了一個任務:爸爸和朋友一起喝酒,規(guī)定了一個酒令。從一個紙盒子里摸彩球,誰摸到相應顏色的彩球誰就喝酒。如果讓你來幫助他們做這個設備,你能讓爸爸少喝點酒嗎?這個任務,其實就是課前的預習實踐體驗,學生們可通過課本上知識的預習完成這個任務。既完成了預習,又體驗了知識應用。
不少數(shù)學知識是比較抽象的,學生們學的時候,通常是糾結在紙面的數(shù)值上。這樣學起來,一方面,興趣度比較低;另一方面,也不能有效將知識應用于實踐,最終就是把自己練成了“計算器”。因而,在這些知識教學中,教師應想辦法將紙面的知識、抽象的概念轉化為生活中的內容。
如“小數(shù)乘法”的教學中,我就將小數(shù)乘法試題換成了“媽媽購物”這一實際生活:我和媽媽到超市去購物,買了5支鉛筆、3塊橡皮,還有2斤黃豆……媽媽怕帶的錢不夠用,想先算算這些東西要多少錢??墒沁@些物品的價格都不是整數(shù),鉛筆是0.8元一支、橡皮是1.2元一塊、黃豆是2.4元一斤……你能幫媽媽快速算出多少錢嗎
如果有條件的話,讓學生更多的親自動手來體驗數(shù)學、實踐數(shù)學是培養(yǎng)他們實踐應用能力的高效形式。通常,我們可以把數(shù)學實踐應用活動分為課內和課外兩種,前一種便于操作,可以經常組織,后一種利于感性體驗,可以借機而為。
如學習“正方體和長方體”時,教師為了提升他們的動手能力和直觀立體感,可以讓他們用硬卡紙、剪刀、膠水等在課堂上親自設計制作一些紙盒。如鉛筆盒、存錢盒等,既練習了畫平面圖,又練習了實踐(比平面圖多粘合部分),為了提升興趣,教師還可鼓勵學生美化一下自己的作品。
再如,組織學生到社區(qū)做衛(wèi)生公益活動。教師可提前準備好社區(qū)的平面圖,讓學生們算一下,每個人負責清掃多大面積?這就訓練了他們多邊形計算的實踐能力。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要根據(jù)學生的學情和教學的需要來設計。對于小學生的數(shù)學實踐力培養(yǎng)來說,教師應把握他們好奇、好動、好玩的特點,注意在教學中既抓住過程和內容的實踐性,又要使教學過程具有開放、靈活、趣味等特性。
[1]張正瑋.淺談小學數(shù)學實踐與綜合應用[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2,(08).
[2]曾雯.小學數(shù)學教學生活化實踐[J].小作家選刊,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