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華 張鳳英 李秀珍
(江西省進賢縣架橋農業(yè)技術推廣綜合站,江西進賢 331719)
為了驗證水稻“三控”綠色節(jié)本增效技術,特開展小區(qū)對比試驗,為在江西省進賢縣水稻生產中應用該技術提供依據(jù),從而達到高產穩(wěn)產和綠色增產的效果。
水稻品種為恒豐優(yōu)華占,2017年6月21日播種,7月18日移栽,667 m2栽植1.67萬蔸。試驗在進賢縣架橋村委會徐家村進行,試驗田地勢平坦,肥力中等,均勻一致,排灌方便,面積 0.080 hm2。
試驗設3個處理,不設重復,每個處理面積為0.027 hm2,小區(qū)間土壤、地形等條件相對一致。各小區(qū)間用40 cm高隔水板隔開,防止漏水串肥,單灌單排。各小區(qū)除施肥水平不同外,生產條件和栽培技術一致。常規(guī)施肥總量為純氮11.0 kg、五氧化二磷4.0 kg、氧化鉀9.9 kg。除氮肥外,磷肥全部用作基施,鉀肥按基肥、穗肥各半。其中尿素含氮46%,氯化鉀含氧化鉀60%,鈣鎂磷含五氧化二磷16%。
處理1為習慣栽培法:氮肥施用量同本地常規(guī)施肥量(純氮11.0 kg),氮肥運籌按基、蘗肥比例5∶5分2次施用,分蘗肥在移栽后7 d施用。處理2為“三控”栽培法:施氮總量=常規(guī)施肥量×90%,基、蘗、穗粒肥按5∶3∶2施用,分蘗肥移栽后13 d施用,穗肥在穗分化二、三期施用。處理3為高產栽培法:氮肥施用量同當?shù)爻R?guī)施肥量,基、蘗、穗粒肥按5∶3∶2施用,分蘗肥在移栽后7 d施用,穗肥在穗分化二、三期施用。
4.1 生育性狀調查 各處理定點觀察20叢禾分蘗動態(tài)與成穗情況,每5 d調查記載一次,具體情況見表1。
4.2 田間測產及室內考種 采取對角線五點取樣法,每點計算10蔸的有效穗數(shù),五點平均數(shù)為每蔸有效穗數(shù)。按平均數(shù)每小區(qū)取樣5蔸進行室內考種,計算理論產量。每小區(qū)實割30 m2進行實際產量(按80%折)測定。從測產數(shù)據(jù)比較,“三控”栽培法比習慣栽培法增產23.1 kg/667 m2,增幅4.06%;高產栽培法比習慣栽培法增產14.2 kg/667 m2,增幅2.50%(見表2)。
4.3 效益分析 從表3可知,“三控”栽培法比習慣栽培法增收67.7元/667 m2,增幅4.56%;高產栽培法比習慣栽培法增產38.4元/667 m2,增幅2.48%。
表1 生育性狀記載表
表2 晚稻簡比試驗結果表
表3 簡比試驗效益比較表
綜合來看,“三控”栽培法不僅能減少化肥用量及成本,而且能增產增收。通過試驗進一步驗證了水稻“三控”綠色節(jié)本增效技術值得推廣和應用到生產實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