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淼+趙磊
摘要: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出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利益分析方法在對馬克思利益分析方法的繼承與發(fā)展中呈現(xiàn)出當代流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利益分析方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得到整體運用,體現(xiàn)了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的辯證統(tǒng)一。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借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利益分析方法可以發(fā)現(xiàn),舊常態(tài)發(fā)展導致新的利益失衡形成,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內在動因。
關鍵詞:利益分析方法;出場;社會主要矛盾;新時代;馬克思主義
中圖分類號:F0-0;F120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48131(2018)01000106
近年來,面對我國經濟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國際發(fā)展環(huán)境深刻變化的新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大歷史任務。完成這一歷史重任的肯綮所在,是通過研究和探索,加強對規(guī)律性認識的總結,以此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特有的研究方法。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的重要組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利益分析方法在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為我們提供了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動因的有效途徑。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出場及其利益分析方法的流變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出場
馬克思主義的開放性和實踐性,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是不斷運動和發(fā)展的。因此,馬克思主義不是永恒不變的“在場”,而是在時空差異的語境中不斷重新“出場”的創(chuàng)新體系(任平,2012)[1]。作為馬克思主義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也呈現(xiàn)出不斷重新“出場”的發(fā)展歷程。這正如恩格斯深刻指出的“政治經濟學不可能對一切國家和一切歷史時代都是一樣的”,因為“人們在生產和交換時所處的條件,各個國家各不相同,而在每一個國家里,各個世代又各不相同”。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本質上是一門歷史的科學”,“所涉及的是歷史性的即經常變化的材料”,并且“首先研究生產和交換的每個個別發(fā)展階段的特殊規(guī)律”(恩格斯,1999)[2]。
按照社會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人類社會不斷從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相較資本主義社會等階級社會而言,社會主義社會是更高的社會發(fā)展階段。與馬克思關于社會主義革命應在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發(fā)生這一預見不同的是,在20世紀初期和中期,包括我國在內的一些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國家取得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率先進入社會主義。在這些國家,“由于各種情況的特殊湊合”(馬克思 等,1963)[3],各自不同的歷史條件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本土化與時代化提供了歷史空間,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斷重新“出場”的特定“場域”。對于社會主義中國而言,基本國情和最大實際是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梢哉f,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客觀現(xiàn)實,構成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和當代化的歷史場域,從而使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得以孕育出場。
作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次重新出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被賦予鮮明的規(guī)定性,具體而言:一方面,重新出場體現(xiàn)著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繼承,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內核,以及適用于生產一般和交換一般的普遍性規(guī)律;另一方面,重新出場體現(xiàn)著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發(fā)展,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化和當代化的理論創(chuàng)新,凸顯著地域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其實質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政治經濟學。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利益分析方法的流變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發(fā)展狀況決定了對物的依賴關系和非自愿分工依舊存在,使得利益矛盾客觀存在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這就決定了利益分析方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整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研究方法中占據重要地位。與此同時,如恩格斯所說,“每一個社會的經濟關系,首先是作為利益表現(xiàn)出來?!保R克思 等,1964)[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關系以及相應的經濟制度、經濟體制、經濟運行機制,決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殊的利益關系格局和利益問題集束。在此背景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利益分析方法充分吸納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規(guī)定性內涵,在對馬克思利益分析方法的繼承與發(fā)展中呈現(xiàn)出當代流變。
回顧馬克思利益分析方法的形成路徑可知,馬克思擔任《萊茵報》主編時,曾經“遇到了要對物質利益發(fā)表意見的難事”,這成為他“去研究經濟問題的最初動因”(馬克思 等,1962)[5]7。馬克思的利益思想也由此發(fā)軔,引導馬克思走出黑格爾唯心主義的迷境。在此過程中,馬克思獲取了鮮明的利益取向和階級立場,堅定地捍衛(wèi)無產階級利益,拒絕成為一名“無社會依附的知識分子”(曼海姆,2000)[6]。在馬克思看來,利益是一個關系范疇,其本質是一種以人的需要為前提,在實踐中形成的體現(xiàn)人際間矛盾對立統(tǒng)一的社會關系。在此基礎上,馬克思對階級社會展開一系列利益分析,其利益分析方法也逐漸呈現(xiàn)出如下基本內涵:(1)利益分析從物質利益、經濟利益出發(fā),并聚焦在階級利益。在階級社會,生產資料私有制決定了各階級之間存在著經濟利益的根本沖突,使得對抗性的階級利益關系成為階級社會利益關系的中樞。于是,階級利益分析成為馬克思批判階級社會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方法。(2)利益分析突出“共同利益—特殊利益”分析,并刺破階級社會“共同利益”的虛幻面紗?!肮餐妗厥饫妗狈治觯邱R克思展開利益分析的主軸。而且,在階級社會,人的階級性和階級利益的不可調和性,決定了所謂的“共同利益”不過是統(tǒng)治階級編織的虛幻面紗,用以更好地奴役處于被統(tǒng)治地位的人民。(3)利益分析不是孤立的方法,而是內嵌于“生產力—生產關系”分析框架中。利益是社會經濟關系的反映,決定了利益關系演變內生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這就使得利益分析內嵌于“生產力—生產關系”分析框架中,成為把握社會發(fā)展內在規(guī)律性的有效工具(易淼 等,2015)[7]。endprint
面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特殊的利益關系格局和利益問題集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利益分析方法在繼承與發(fā)展馬克思利益分析方法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當代流變,并體現(xiàn)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內在統(tǒng)一。一方面,作為一般性的體現(xiàn),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利益分析方法繼承了馬克思利益分析方法的諸多內涵,包括利益分析從物質利益、經濟利益出發(fā),突出“共同利益—特殊利益”分析,并內嵌于“生產力—生產關系”分析框架中。另一方面,相較馬克思利益分析方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利益分析方法又有其特殊內涵:(1)利益分析的聚焦點不再是階級利益,而是群體利益。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階級利益分析的適用范圍已經大幅限縮。與此同時,對物的依賴關系和非自愿分工的客觀存在,又使得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各成員結集成為不同的利益群體。因此,聚焦于利益群體展開的利益分析,即利益群體分析,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利益分析的基本方法。(2)利益分析基于“以人民為中心”的人民利益觀,將社會主義共同利益落實在人民利益之上。社會主義制度下各利益群體之間雖然存在著利益矛盾,但是這類矛盾主要表現(xiàn)為非對抗性的人民內部矛盾。社會主義共同利益的主體是人民群眾,最基本內容是民生保障,最高實現(xiàn)形式是共同富裕。(3)利益分析緊扣“穩(wěn)中求進”的改革戰(zhàn)略,具有鮮明的建設性。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穩(wěn)中求進”的改革戰(zhàn)略突出的是“改”、“進”、“穩(wěn)”,強調的是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三者的統(tǒng)一(劉國光,1991)[8]?!案母铩l(fā)展—穩(wěn)定”的動態(tài)演進過程,本質是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在利益關系變革中實現(xiàn)利益格局穩(wěn)態(tài)躍升的過程。
二、利益分析方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的整體運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利益分析方法的整體運用提供了廣闊的領域,使其在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創(chuàng)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歷史性實踐中不斷豐富與發(fā)展,體現(xiàn)出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的辯證統(tǒng)一。這正如恩格斯所說,“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而思想進程的進一步發(fā)展不過是歷史過程在抽象的、理論上前后一貫的形式上的反映;這種反映是經過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現(xiàn)實的歷史過程本身的規(guī)律修正的?!保R克思 等,1962)[5]532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對落后的生產力水平,決定了對物的依賴關系和非自愿分工的客觀存在。在全社會生產關系體系中處于不同位置或結點的人們,結集成為不同的利益群體。馬克思說過,“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馬克思 等,1960)[9]因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個人從社會獲取利益,仍然是以利益群體為重要媒介和載體。同時,各利益群體在全社會生產關系體系所處位置不同,組織類型與群體力量也存在差異,這些都決定了利益差異和矛盾在歸屬于不同利益群體的個人之間不斷生成,造成全社會利益創(chuàng)造與利益享有的矛盾。由此可見,圍繞這些利益群體展開的利益格局分析,成為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利益差異和矛盾的關鍵所在。在馬克思主義視域下,利益群體的基礎是共同的物質利益和經濟利益追求,因此利益群體劃分應基于經濟關系來進行。那么,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結構的不同維度,又決定了現(xiàn)實中不同的利益群體劃分。比如,從所有制結構出發(fā),可劃分為國有經濟利益群體、集體經濟利益群體以及非公經濟利益群體;從區(qū)域結構出發(fā),可劃分為發(fā)達地區(qū)利益群體、欠發(fā)達地區(qū)利益群體;從城鄉(xiāng)結構出發(fā),可劃分為城鎮(zhèn)居民利益群體、農村居民利益群體;從收入分配結構出發(fā),可劃分為高收入利益群體、中等收入利益群體、低收入利益群體;從職業(yè)結構出發(fā),有工、農、商、學、兵、政、黨等諸多大類,在這些大類之下又有75個中類、434個小類、1481個職業(yè),可劃分為不同層級的利益群體;等等。這些不同維度的利益群體不斷運動變化,并且彼此交叉重疊,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定時空條件下構成了動態(tài)演進的利益格局。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與人民民主專政的國體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政體相統(tǒng)一,確保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人民是什么?毛澤東同志在新中國成立前夕發(fā)表的《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曾這樣問道。他指出,在當時所處階段,人民就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毛澤東,1991)[10]?,F(xiàn)階段,我國的人民則包括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tǒng)一的愛國者,涵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下絕大部分的利益群體。因此,人民范疇的具體化和人民主體地位的現(xiàn)實化,決定了社會主義人民內部各利益群體之間存在著真實的共同利益,集中體現(xiàn)為真實的人民利益。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始終堅持人民利益至上,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朝著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不斷邁進,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共同利益觀。與此同時,雖然人民內部各利益群體之間仍然存在著利益矛盾,但是這類矛盾屬于人民內部矛盾,而非對抗性的敵我矛盾。毛澤東同志曾深刻指出,解決人民內部矛盾需要用民主的方法,具體化為一個公式,叫做“團結—批判—團結”,即從團結的愿望出發(fā),經過批評或者斗爭使矛盾得到解決,從而在新的基礎上達到新的團結(毛澤東,1999)[11]。因此,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我們通過強化共同利益,弱化不利于共同利益實現(xiàn)的特別是威脅到共同利益主導地位的特殊利益,以之統(tǒng)籌兼顧各利益群體利益,不斷在更高水平上更好地實現(xiàn)社會主義共同利益,從而呈現(xiàn)出“強化共同利益(團結)—弱化特殊利益(批判)—更好實現(xiàn)共同利益(團結)”的社會主義利益協(xié)調路徑。
統(tǒng)籌兼顧各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以及不斷強化共同利益和弱化特殊利益,都是利益關系調整。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改革是一場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關系調整。”(新華社,2014)[12]改革,正是通過社會主義重大利益關系調整,深刻影響著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方方面面。我們知道,改革的合法性是建立在更好地維護和促進人民利益之上的,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社會主義更高水平的發(fā)展與穩(wěn)定。因此,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中,我們從來不是孤立地談改革,而是始終以人民利益為中心,將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有機統(tǒng)一起來。在這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利益分析方法立足于馬克思利益分析方法的批判性,在不斷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改革實踐中獲得自身的建設性內涵。這種建設性內涵內植于“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動態(tài)進程之中,即改革是推動利益關系變革,穩(wěn)定是實現(xiàn)利益格局均衡,發(fā)展是推動利益格局躍升至更高水平均衡。于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利益格局呈現(xiàn)出“均衡—失衡—變革—新均衡”的演進路徑。這一演進路徑不斷展開的過程,就是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不斷突破不同時期利益失衡造成的利益瓶頸,在利益關系不斷變革中實現(xiàn)利益格局一次次穩(wěn)態(tài)躍升的過程。由此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實踐辯證地將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三者融為一體,在改革中不斷實現(xiàn)更高水平的發(fā)展與穩(wěn)定,從而更好地維護和促進人民利益。endprint
三、新的利益失衡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內在動因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習近平,2017)[13]。這既是基于世情、國情提出的重大政治判斷,又是關系全局的戰(zhàn)略考量,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作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變化,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毋庸置疑,如何準確定位以及著力破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同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使命擔當。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重要分析工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利益分析方法為我們把握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動因提供了有效途徑。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總結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作出了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的戰(zhàn)略決策。在此基礎上,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深刻指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產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1981)[14]完成了對階級斗爭是社會主要矛盾這一誤判的歷史性糾偏。在利益視域下,社會主要矛盾的這次重新定位,不僅體現(xiàn)出對物質利益、經濟利益的正視與尊重,而且扭轉了脫離生產力發(fā)展而過分強調利益平均的錯誤傾向。在這段改革開放的歷史轉折時期,過去不斷蓄積的利益失衡問題突出表現(xiàn)為過分強調利益群體之間利益平均而造成利益創(chuàng)造動力不足,使得全社會利益享有與利益創(chuàng)造之間的總量性矛盾生成并不斷加劇,既阻礙了經濟發(fā)展,又破壞了社會穩(wěn)定。此時的改革,就是要通過重大利益關系調整來充分釋放全社會壓抑已久的利益創(chuàng)造動力,重啟社會主義發(fā)展與穩(wěn)定局面,從而在統(tǒng)籌推進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進程中實現(xiàn)利益格局再平衡。
通過改革開放之初社會主要矛盾的重新認識,我們牢牢抓住了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使得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并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在此基礎上,利益享有與利益創(chuàng)造之間的總量性矛盾逐漸消弭。但是,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歷史方位,人民群眾不僅對物質文化層面的利益實現(xiàn)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利益訴求也日益強烈,匯集成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馬克思認為的美好生活,就是一種能夠實現(xiàn)自我的生活(埃爾斯特,1988)[15]。在這種實現(xiàn)自我的生活中,人民利益將得到更加全面的實現(xiàn),社會主義共同利益將得到更加有效的強化,利益享有與利益創(chuàng)造將在更高水平上達到統(tǒng)一。
然而,如鄧小平同志所說,“過去我們講先發(fā)展起來?,F(xiàn)在看,發(fā)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fā)展時少?!保ㄖ泄仓醒胛墨I研究室,2007)[16]現(xiàn)實中這些“發(fā)展起來以后的問題”,集中表現(xiàn)為經濟舊常態(tài)下積累形成的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中,人民內部各利益群體之間出現(xiàn)了顯著的利益分化,彼此利益矛盾也日益突出,這就使得利益享有與利益創(chuàng)造之間結構性矛盾不斷激化,生成新的利益失衡態(tài)勢。這種由利益結構性矛盾激化而生成的利益失衡,集中表現(xiàn)為社會主義共同利益與特殊利益的關系失衡,伴隨的是既得利益與預期利益矛盾、短期利益與長遠利益矛盾、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矛盾、內部利益與外部利益矛盾以及獨占利益與共享利益矛盾的不斷加劇,從而導致在現(xiàn)實中形成不利于經濟發(fā)展與社會穩(wěn)定的新的利益瓶頸。顯然,在此態(tài)勢下,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已經成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
因此,新的利益失衡的形成,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內在動因,促使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相較于改革開放之初的利益失衡,當前新的利益失衡不再是由利益總量性矛盾激化形成,而是由利益結構性矛盾激化形成。與此同時,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提出了新的命題。著力破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應牢牢抓住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積極解決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fā)展質量和效益。這就要求我們遵循利益格局演進的基本路徑,通過繼續(xù)實施穩(wěn)中求進的改革戰(zhàn)略,推動利益格局向新均衡演進。因此,在深化改革中應堅持以人民利益為中心,更好地實現(xiàn)各利益群體之間的利益共創(chuàng)共享,進一步夯實社會主義共同利益,不斷消弭利益創(chuàng)造與利益享有的結構性矛盾,不僅實現(xiàn)利益格局新的均衡,而且“準確把握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的平衡點”(習近平,2014)[17],使得改革、發(fā)展與穩(wěn)定在新的階段、更高的層次上取得統(tǒng)一。
四、結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利益分析方法充分體現(xiàn)了對馬克思利益分析方法的繼承與發(fā)展,為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創(chuàng)造人民美好生活的歷史性實踐提供了建設性的理論指導。借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利益分析方法可以發(fā)現(xiàn),舊常態(tài)發(fā)展導致新的利益失衡形成,是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內在動因。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只有抓住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積極解決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深化改革中推進利益格局穩(wěn)態(tài)躍升,進而在更高層次上實現(xiàn)改革、發(fā)展與穩(wěn)定的統(tǒng)一,才能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參考文獻:
[1]任平.論馬克思主義出場學的辯證視閾[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5):6975.
[2]恩格斯.反杜林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5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431.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307.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6]曼海姆.意識形態(tài)與烏托邦[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158.endprint
[7]易淼,任毅.經濟利益關系失衡:理論與現(xiàn)實[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5:7088.
[8]劉國光.改革穩(wěn)定發(fā)展:穩(wěn)中求進的改革與發(fā)展戰(zhàn)略[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1:189194.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4.
[10]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5.
[11]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10.
[12]新華社2014.更好認識和遵循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 推動我國經濟持續(xù)健康發(fā)展[N].人民日報,20140709(001).
[1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
[14]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4.
[15]埃爾斯特.分析的馬克思主義[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1988(5):6064.
[1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1364.
[17]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348.
Abstract: With the appearance of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interest analysis method of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resents a contemporary evolvement i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interest analysis method. The interest analysis method of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overall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 reflects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historical logic. As the new chang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t the new era,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facing Chinese society has evolved to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un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and the peoples evergrowing needs for a better life. Based on the interest analysis method of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ic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can find that the new interest imbalance formed in the old normal development is 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evolvement of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facing Chinese society at the new era.
Key words: interest analysis method; appearance; major social contradictions; new era; Marxism
CLC number: F00;F1202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6748131(2018)01000106
(編輯:莫遠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