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lián)合收割機在作業(yè)中,常因發(fā)生故障,作業(yè)進度和作業(yè)收入受到影響;因此,當機組出現故障時,必須及時查找原因予以排除。
這表明撥禾輪調整不當,割下的作物不能倒向割臺。其原因有:撥禾輪位置太低;撥禾輪彈齒向后傾斜角度太大;撥禾輪位置太靠后;撥禾輪轉速不夠。應適當升高、前移撥禾輪,使撥禾輪壓板(或彈齒軸)打在割下作物重心高度的2/3位置;調整撥禾輪彈齒的傾角;適當提高撥禾輪轉速,使它與機組前進速度相適應。
這表明撥禾輪調整不當,打擊穗頭。其原因有:撥禾輪位置太高,打擊穗頭;撥禾輪位置太靠前,打擊次數過多;撥禾輪轉速過高。應降低或后移撥禾輪;降低撥禾輪的轉速。
這主要是撥禾輪拉筋未及時調整或調整不當所致。作業(yè)中應多觀察撥禾輪的運轉情況與拉筋的緊度,發(fā)現異常應及時調整。
這表明撥禾不當,作物倒向田塊。其原因有:機組前進速度過快;撥禾輪調整不當或轉速過低;切割器間隙過大或壅土;切割速度過低。應適當降低機組前進速度;向下或向后調整撥禾輪位置;提高撥禾輪轉速;清理切割器并調整其間隙;調整傳動帶緊度以保證切割速度。
這表明動刀片運動受阻。其原因有:割茬太低,切割器啃土,割刀被畦埂內的石塊、鐵絲、木棍等硬物卡?。粋鲃訋Т蚧?。應先切斷割臺動力,用手來回拉動刀桿,取出刀片間的硬物。如硬物已損壞刀片、間隙撐大,還應按要求修復或更換損壞的刀片,調整好定、動刀片間隙。作業(yè)中適當提高割茬。
原因有:割刀動刀片與定刀片位置不對中;刀片磨鈍;刀片鉚釘松動、斷裂;刀片或護刃器損壞;割刀間隙過大;割臺變形;割刀遇到石塊、木棍等障礙物;田間雜草過多,割茬過低。應立即停機熄火,清除障礙物,正確調整刀片間隙,調整割刀在兩端的極限位置,使動、定刀片對中;及時更換磨鈍或損壞的刀片和護刃器;緊固或更換鉚釘;修整割臺;適當提高割茬,降低機組前進速度。
其原因有:撥禾輪離割臺攪龍?zhí)h;攪龍伸縮扒齒伸出位置不當;作物矮而稀,切割后割臺攪龍抓不住。應后移撥禾輪,調整伸縮扒齒,使其向前上方多伸出一些距離;收獲稀矮作物時,加大機組前進速度。
這表明輸送攪龍不能及時輸送。其原因有:攪龍與割臺底板間隙太??;機組前進速度過快,喂入量過大,割下的作物來不及輸送;撥禾輪位置太高或太靠前,不能很好地將作物撥送到輸送攪龍?zhí)帲粨芎梯嗈D速過低;攪龍葉片磨光,推運打滑;割臺攪龍浮動裝置不靈活,當喂入量不均時,不能自動調整攪龍葉片與割臺底板之間的間隙;傾斜輸送器跑偏;作物含青草過多。
應根據作物長勢,調整攪龍葉片、伸縮扒齒與割臺底板之間的間隙;下調和后調撥禾輪位置,適當降低撥禾輪轉速;降低機組前進速度或減小割幅;在磨光的攪龍葉片上銼出齒狀,增大抓取作物的能力;調整攪龍浮動裝置彈簧預緊力,檢查清理浮動滑塊,并注油潤滑;調整傾斜輸送器上的鏈條緊度。
其原因有:滾筒轉速過低;喂入量過大;脫粒間隙過??;作物過于潮濕;喂入作物不均、堆積;逐稿器上方的擋簾位置太低。應停機熄火后清除堵塞物,調高滾筒轉速;降低機組前進速度或減小割幅,適當提高割茬;增大脫粒間隙;調整割臺攪龍間隙及撥禾輪位置,使喂入均勻;降低逐稿器擋簾位置;對于潮濕作物,應延期收獲。
其原因有:脫粒滾筒轉速過低,脫粒間隙過大;莖稈潮濕,雜草多;喂入量過大或喂入不均;切割器部件調整不當,使割臺出現較多堆積作物;紋桿磨損或凹板變形。應適當調小脫粒間隙,提高滾筒轉速;降低機組前進速度,減小喂入量;降低撥禾輪位置,以利于堆積物輸入割臺輸送攪龍下;更換或修復紋桿和凹板;收獲成熟度高、干燥、易脫的作物時,應降低滾筒轉速,增大凹板間隙,反之提高轉速并調大間隙。
其原因有:脫粒間隙過小(這時可在風扇吹出的雜余中看到有較多的穎殼);滾筒紋桿彎曲或紋桿數目過多;凹板上殘存的穎殼、碎莖稈等雜物過多,籽粒不能立即離開滾筒;籽粒進入雜余推運器過多;割臺攪龍與底板間隙過小 (這時可在割臺上看到破碎的谷粒);系統(tǒng)轉速過高,對作物谷粒的摩擦、打擊、揉搓作用增強;作物濕度大、雜草多;新機各部位有毛刺、棱角;受作物品種的影響。
應增大脫粒間隙;校正紋桿或適當減少紋桿數目;清除凹板上殘存的穎殼、碎莖稈等雜物;調整風向、風量及篩片開度,不讓籽粒進入雜余攪龍;增大割臺間隙;適當降低系統(tǒng)轉速;根據作物品種,選擇最佳收割時期,一般應選擇在作物的完熟期收割,這時籽粒破碎率最低,產量最高;對于易碎籽的作物如秈稻等,可選用半喂入式聯(lián)合收割機收割。
其原因有:凹板變形使兩端間隙不均;脫粒間隙過大且滾筒轉速過高;脫粒間隙過小且滾筒轉速過低。應修理凹板,調整其兩端間隙,使其保持一致;適當調整脫粒間隙和滾筒轉速,使之達到最佳匹配。
其原因有:滾筒內有堆積物;滾筒不平衡或螺栓松動、脫落;軸承損壞,滾筒軸向竄動。應清除堆積物;擰緊螺栓,更換紋桿或齒桿;重新調整滾筒平衡;更換軸承,緊固軸承鎖套。
其原因有:逐稿器鍵簧堵塞;逐稿器曲軸轉速過低;作物潮濕、雜草過多;喂入量過大;擋草簾損壞或丟失。應清除堵塞物;提高逐稿器轉速,提高傳動帶緊度;減少喂入量,提高滾筒轉速;降低機組前進速度;修復或更換擋草簾。
其原因有:篩片開度??;尾篩位置過低;風量太大,籽粒被吹出;喂入量過大;雜余滑板后部的擋板位置太低;滾筒轉速太高,莖稈太碎;風向不合適。應增大篩片開度,升高尾篩,減小風量;適當調高擋板,降低滾筒轉速或增大脫粒間隙;調整導風板,改變風向。
其原因有:上下篩片開度過大或傾角不當;風量太小。應將上下篩片及傾角調整合適,并將下篩前端降低或后端抬高;加大風量。
其原因有:上篩前端開度過大;風量太小或風向不合適。應減小上篩前端開度,加大風量或調整導風板。
其原因有:上下篩開度過小,風量過大。應調大上下篩開度,減小風量。
其原因有:刮板鏈條過松;傳動帶打滑,升運器轉速不夠;作物過濕。應停機排除故障,并調整鏈條;張緊傳動帶,保持機器正常轉速;延期收割。
其原因有:安全離合器預緊力不夠;傳動帶打滑;進入復脫器內的雜余過多。應停止脫粒,排除堵塞,張緊傳動帶,加大安全離合器預緊力;減小尾篩開度,加大風量。
其原因有:油箱油量不足;油泵磨損或裝反,內漏嚴重;濾清器堵塞;安全閥密封不嚴或調整不當。應加足液壓油;檢查、修復或更換油泵;清洗濾清器;調整安全閥。
這表明油壓不足,系統(tǒng)有內漏或外漏。其原因有:油路中有空氣;濾清器堵塞;安全閥工作壓力過低或密封膠圈損壞;分配閥調整不當,或閥芯與閥體間的油道未對正,產生節(jié)流作用;油泵傳動帶過松打滑;油泵或分配閥磨損,間隙過大,或密封圈損壞,產生內漏,壓力過低或溢流閥閥芯卡滯;液壓油缸中的密封件損壞,柱塞卡死在下降位置;輸油管彎折或擠壓變形,油流不暢;油溫過高,黏度下降。
應擰緊油泵進油管接頭,更換硬化、變形的齒輪泵自緊油封,排除油路中空氣;清洗濾清器;調整安全閥彈簧壓力或更換密封膠圈;張緊傳動帶;清洗、修復或更換油泵和溢流閥。
其原因有:分配閥閥芯與閥體間隙過大;油路中有空氣。應松開油缸接頭排除空氣;更換分配閥。
其原因有:分配閥磨損漏油或軸向位置不對;單向閥密封不嚴。應修復或更換分配閥;研磨單向閥密封錐面,更換密封膠圈。
其原因有:油箱中進入空氣或油中有水。應擰緊吸油管,修復油泵密封件或更換油封;清洗油箱及油路后更換新液壓油。
其原因是:撥禾輪無級變速器上的從動帶輪上的彈簧緊度不足,傳動膠帶松動。應正確調整彈簧的預緊力。
其原因有:中間膠帶盤套筒卡滯;無級變速器偏斜;行程擋塊調整不當。應清除卡滯現象;調整行程擋塊和無級變速器,使之不與部件相碰。
這表明油缸內油液不能進入油箱。其原因有:分配閥閥芯回油孔堵塞;單向閥卡滯變形,不能打開。應疏通回油孔及單向閥孔眼,必要時更換單向閥。
其原因有:單向閥變形,閥口自鎖失靈;液控頂桿變形,頂桿過長,致使單向閥不能閉合;油缸密封圈損壞,柱塞磨損。應更換單向閥,磨短液控頂桿;修配柱塞,更換密封圈。
其原因有:拆裝液壓油泵時沒有按規(guī)定的間隙與扭矩進行裝配;操作頻繁,油泵長期加載;安全閥壓力過高,引起油泵負荷過大;液壓油臟污,加重油泵配合件的摩擦生熱。應正確拆裝油泵;調整安全閥開啟壓力;正確操作;按規(guī)定加注清潔的液壓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