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C柱特征一脈相承,今天的Ignis與80年代Whizzkid還有其他共通處嗎?
在80年代初要找一身是勁又養(yǎng)眼的后置發(fā)動機汽車,選擇自然而然只有一個。不是911啦傻瓜,而是一款堪稱史上最偉大量產(chǎn)車的日本外銷貨——有請鈴木W(wǎng)hizzkid,想賣弄知識的朋友不妨稱之為鈴木SC100GX Whizzkid。
WhiZZkid在1977年以Ce rvo名義于日本推出,載有一臺氣喘吁吁的539mL 21 kW三缸二沖程發(fā)動機以應“K-car”法例。1979年登陸英倫時用上動力強勁得多的970mL 35kW四缸發(fā)動機,不但博得Whizzkid這一綽號,更馬上吸引了一班好奇心重的英國買家,在三年銷售期內(nèi)共計賣出了4693臺。不過基于車身鋼材比香蕉皮爛得還要快,尚存英國的Whizzkid只有20臺。
Whizzkid第一個特征是體型細小,簡直小得離奇,小得比我家廚柜內(nèi)的即泡燕麥包裝盒還要小,車身長寬分別是3.19m和1.22m,比諸smart ForTwo只是長了一丁點,寬度卻窄上好一截,何況ForTwo只有倆個座位,hizzkid卻是四座。雖云四座,乘客真的要十分嬌小才好使用后座。把后窗打開的話會好得多,既可降低空間壓迫感,又可以在類似911的車頭行李艙之外提供額外載物空間。
既然來到車尾,那就順便端詳一下那臺架在后軸上方的發(fā)動機,以及在Ignis身上重現(xiàn)的粗壯C柱和川字形通風口(為了配合較沉重的970mL發(fā)動機,鈴木不得不在車頭保險杠加添壓艙物以平衡兩端重量,但整體重量也不外乎655kg)。
開Whizzkid或多或少會遇上一些單獨來說“極其驚險”的狀況,但整體上反而令人更加覺得這是不枉此生的體驗。好像方向盤的位置莫名其妙過于偏右(踏板則過于偏左),不扭上四分之一圈的話前輪基本上毫無轉(zhuǎn)向意欲;又或者后視鏡上冒出來的縱是菲亞特500,壓迫感也勝似被大卡車窮追的脆弱感……總之別有一番滋味。
Whizzkid不是飛毛腿,16.5s完成0至100km/h沖刺的廠方測試結果便是最有力證據(jù)。可是實際開起來,你又會馬上忘記這一點,因為屁股實在太貼近路面,臉龐實在太接近擋風窗,速度感反而格外強烈。不,豈止速度感強烈,這個小家伙簡直干勁沖天,動若脫兔,敢于挺身而斗。加上發(fā)動機在背后嘶嘶怪叫,我很快便忘卻這是車齡相當高的稀有貨色,只管把轉(zhuǎn)速催至7000r/min,在每一個彎都毫不客氣直搗黃龍。它就像精力過盛小傻犬,甚至令我忍不住脫口輕呼痛快,豈不怪哉?
最怪的是那些川字紋原來并非徒具其形的潤色。Ignts和Whizzkid其實形神俱似。別看它輪拱相對豐滿,身上多了一雙車門,懸掛模仿SUV格外升高,發(fā)動機又移師至車頭,Ignis跑起來渾身是勁,完全秉承了那種似乎只有日本小車得其奧義的熱誠拼勁,無論何時何地都容許駕駛者釘死油門榨干發(fā)動機,因為小車本來就應該這樣開。就此而言,鈴木仍然比其他人做得有聲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