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中醫(yī)古籍涉醫(yī)性狀詞研究運用的訓詁方法

      2018-02-13 07:44:24
      吉林中醫(yī)藥 2018年12期
      關(guān)鍵詞:病脈醫(yī)籍訓詁

      寧 靜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國學院,北京?100029)

      中醫(yī)古籍中使用了大量的與中醫(yī)相關(guān)的詞匯,這些詞匯既具有一般詞匯的屬性,又與中醫(yī)的關(guān)系比較密切。涉醫(yī)性狀詞是其中頗具特色的一類,指用于描述與中醫(yī)相關(guān)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的詞。主要包括描述人體疾病的性狀詞,描述脈象的性狀詞,描述本草、方劑的性狀詞等。從專業(yè)屬性上看,涉醫(yī)性狀詞相對于中醫(yī)名物詞與中醫(yī)概念的關(guān)系不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理解這些詞匯又必須要結(jié)合中醫(yī)概念,特別是要與語境中相應的中醫(yī)名物詞聯(lián)系起來理解。從詞匯屬性上看,涉醫(yī)性狀詞的詞義相對空泛,即便有古代訓釋,也通常訓釋得比較模糊,且常見誤釋,因此有必要運用多種訓詁方法對這些詞匯進行訓詁考據(jù)。就研究意義而言,不論準確理解醫(yī)籍的相關(guān)語句、注釋醫(yī)籍,還是系統(tǒng)整理涉醫(yī)詞匯、編寫辭書,解釋涉醫(yī)性狀詞都是不可或缺的步驟;而涉醫(yī)性狀詞作為專業(yè)詞匯中比較特殊的一類,以其檢視訓詁方法的運用,也有助于開擴訓詁學的施展空間,補充材料和方法。

      在實際的考據(jù)過程中,經(jīng)常是多種訓詁方法并用,下文具體談到考釋涉醫(yī)性狀詞用到的某一種方法時,這種方法可能起主導作用也可能起輔助作用。

      1 因形求義的訓詁方法

      以“嘿嘿”為例?!昂俸佟痹凇秱摗分杏?處用例:《卷三·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1]81《卷三·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摶,結(jié)于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1]82《卷六·辨厥陰病脈證并治第十二》:傷寒熱少微厥,指頭寒,嘿嘿不欲食,煩躁。[1]159《卷七·辨可發(fā)汗病脈證并治第十六》:中風往來寒熱,傷寒五六日以后,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煩心喜嘔。[1]190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嘿嘿”作“默默”[2]82,84,162,明·方有執(zhí)《傷寒論條辨》:“默,靜也。胸脅既滿,谷不化消,所以靜默不言,不需飲食也?!盵3]30《太素》中也有“嘿嘿”的用例,《卷三十·腰痛》“其病令人言嘿嘿然不慧,刺之三痏”[4]519在《素問·卷十一·刺腰痛篇第四十一》[5]529《甲乙經(jīng)·卷九·腎小腸受病發(fā)腹脹腰痛引背少腹控睪第八》[6]1601相應處作“默默”?!队衿た诓俊罚骸昂伲c默同。”《集韻·德韻》:“嘿,靜也。通作默?!盵7]737通過異文、字書可見,“嘿”“默”是異體字。在《傷寒論》“嘿嘿不欲(飲)食”的語境中,“嘿嘿”指癥狀,即不言語的默默的狀態(tài)。上引《傷寒論》的第一、二、四3處用例說的都是小柴胡湯證,其病機是郁滯,與“嘿嘿”所指的默默不言的癥狀相一致。從字形上分析,“嘿”從口,正說明“嘿嘿”與口部動作相關(guān),可以指默默不言,為《傷寒論》中的“嘿嘿”即“默默”提供了佐證。

      2 因聲求義的訓詁方法

      以“施”為例?!短亍分小笆庇小靶〗钍╅L”“節(jié)施肘廢”“筋施骨消”“氣施”“筋施縱緩”“施縱不收”“精氣施壞”“宗筋施縱”等用法[4],這些“施”無法用它的常用義解釋。語境中的“縱”“縱緩”為松弛義(《說文·糸部》:“縱,緩也”),“施”當為近義詞,指人體的狀態(tài)。根據(jù)異文,如《太素·卷九·經(jīng)脈之二·十五絡脈》的“節(jié)施肘廢”在《靈樞·卷三·經(jīng)脈第十》中作“節(jié)?肘廢”[8],在《甲乙經(jīng)·卷二·十二經(jīng)脈絡脈支別第一下》中作“筋弛肘廢”[6]343;《太素·卷二十五·傷寒·五藏痿》的“宗筋施縱”在《素問·卷十二·痿論篇第四十四》中作“宗筋?縱”[5]571,在《甲乙經(jīng)·卷十·熱在五藏發(fā)痿第四》中作“宗筋弛縱”[6]1702。可見,“施”為“弛(?)”的通假字?!吨芏Y·地官·遂人》“與其施舍者”鄭玄注:“施,讀為弛。”《集韻·紙韻》:“施,通作弛?!敝祢E聲《說文通訓定聲·隨部》:“施,叚借為弛。”[9]從聲音上看,“施”“弛(?)”同從“也”得聲,音近可以通假。在上述《太素》的語境中,根據(jù)通假關(guān)系,把“施”解釋為“弛”,即松弛義,正與上下文相通?!稘h語大字典》[7]2332《漢語大詞典》[10]6/1577在“施”的“通‘弛’”的詞項下都沒有“松弛”的義項,應據(jù)醫(yī)籍用例補立義項。

      涉醫(yī)性狀詞的詞義較難把握,有時還必須突破詞形的限制,所以在對這些詞進行考釋時,詞的讀音和詞所處的語境經(jīng)常起到更為重要的作用。從訓詁方法上看,在名物詞考證中相對常用的因形求義的訓詁方法使用得較為有限,而因聲求義的訓詁方法則較為常用。

      從聲音的角度考慮,可以溝通通假關(guān)系、同源關(guān)系,雖然有一些研究因此把它們都納入因聲求義的訓詁方法,但是這兩種方法的實際運用有所不同。以聲音為線索溝通通假關(guān)系,目的在于找到本字,通過本字對詞句準確釋義;而溝通同源關(guān)系,雖然有時是為了找到同源通用字,但是大多數(shù)情況下是通過系聯(lián)同源詞證明詞義。所以本文把前者稱作因聲求義,后者稱作因源求義。

      3 因源求義的訓詁方法

      以“幾幾”為例?!皫讕住痹凇端貑枴贰秱摗贰督饏T要略》中都有用例:

      《素問·卷十一·刺腰痛篇第四十一》:腰痛俠脊而痛至頭,幾幾然,目??欲僵仆,刺足太陽郄中出血。[5]540

      《傷寒論·卷二·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1]44

      《金匱要略·痓濕暍病脈證治第二》(引者按:“痓”為“痙”之訛,下同):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痓,栝蔞桂枝湯主之。[11]

      在從古至今的考釋中,“幾幾”被解釋為幾案[12]、《說文解字》“鳥之短羽飛拘束[13][14]、盛[15]、直[16]、通“掔掔”[17]、“沉沉”的壞字[5]540、河南南陽方言表示輕微的迭音詞綴[18][19]等多種意義和用法。實則“幾幾”的意義可以通過同源詞找到答案。

      “幾幾”在《詩經(jīng)·豳風·狼跋》有“赤舄幾幾”的用法,“赤舄幾幾”在《說文》讀若中分別引作“赤舄掔掔”“赤舄己己”:

      《說文·手部》:掔,固也,從手臤聲,讀若《詩》赤舄掔掔。段玉裁注:掔之言堅也、緊也,謂手持之固也……掔掔當依《豳風》作幾幾。傳曰:幾幾,絇貌。掔在十二部,幾在十五部,云讀若者,古合音也。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讀若二字疑衍。赤舄幾幾蓋三家有作掔掔者,故許引之,言其履絇之固也。掔之聲轉(zhuǎn)如幾。[20]5439

      《說文·己部》:巹,謹身有所承也,從己丞,讀若《詩》云赤舄己己。段玉裁注:幾幾各本作己己,非韻,《昏義》釋文作幾幾,今據(jù)以正之。許讀同幾,今居隱切。十五、十三部之轉(zhuǎn)也。徐灝《說文解字注箋》:巹之言謹也,屈己以承人故曰謹身有所承,丞猶承也。赤舄幾幾,《豳風·狼跋》文。幾、謹一聲之轉(zhuǎn)。[20]6578

      《說文》、段注、徐灝《注箋》說明了“幾”與“掔”“堅”“緊”“巹”“謹”等詞音近義通。幾,《廣韻》居履切,見紐脂部;掔,《廣韻》苦堅切,溪紐真部;堅,《廣韻》古賢切,見紐真部;緊,《廣韻》居忍切,見紐真部;巹、謹,《廣韻》居隱切,見紐文部。這些字聲母在見、溪紐,同為牙音;韻部在脂、真、文部,構(gòu)成旁轉(zhuǎn)、對轉(zhuǎn)關(guān)系。意義上,“掔”“堅”“緊”“巹”“謹”等詞都可以分析出/緊/的詞義特點?!皫讕住迸c這些詞音近義通,是同源詞,且/緊/的詞義特點也與使用“幾幾”的語境相符。在上述醫(yī)籍中,“幾幾”正是指從后背部(有時范圍能到腰部)到頸項到頭部的發(fā)緊的狀態(tài)。

      《漢語大字典》[7]303《漢語大詞典》[10]2/281都把醫(yī)籍的“幾幾”與《說文》的“”歸并為相同的詞項,而在“幾幾”詞條下只設從《詩經(jīng)》等文獻中分析出來的義項?!洞笞值洹贰洞笤~典》“幾幾”詞條下當補義項“拘緊”,書證用《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詞條下當刪去醫(yī)籍書證和涉醫(yī)義項。

      通過“幾幾”的考釋可以看到,一些涉醫(yī)性狀詞很難從字面義出發(fā)解釋詞義,甚至很難說其用字是通假字。但是通過聲音的線索系聯(lián)同源詞,仍然有可能找到該詞的詞義特點即詞源意義,從而確定詞義。雖然詞源意義相對于詞匯意義多為隱性的,但是在以形容詞為主的涉醫(yī)性狀詞中,詞源意義與詞匯意義的界線有時較為模糊,甚至有分析得到的詞義特點恰可作為詞匯意義的情況。

      4 因文求義的訓詁方法

      以“漐習”為例。此一例袁開惠等人《“漐習”形義考》[21]的結(jié)論基本可取,這里從訓詁方法的角度做一些說明并補充一些論據(jù)。

      “漐習”見于《傷寒論·卷一·辨脈法第一》:“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為肝絕也?!盵1]8《漢語大詞典》把“漐習”解釋為“謂病人手足出汗顫抖”[10]6/45,劉渡舟主編《傷寒論校注》的解釋是“四肢振顫搖動不休貌”[1]9?!皾Z習”的“振顫”的解釋來自金·成無己《注解傷寒論》對《傷寒論》的注釋:“漐習者,為振動,若搐搦,手足時時引縮也?!盵2]10而“出汗顫抖”的解釋則來自明·方有執(zhí)《傷寒論條辨》的注釋:“漐,汗出焉。習,鳥數(shù)飛也。頭搖如鳥之習飛奮振而不已?!盵3]30根據(jù)上下文,“漐習”為肝絕的癥狀,而肝絕的典型癥狀包括汗出不止。晉·王叔和《脈經(jīng)·卷四·診五臟六腑氣絕證候第三》:“病人肝絕,八日死。何以知之?面青,但欲伏眠,目視而不見人,汗出如水不止?!碧啤O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卷二十八·平脈·診五臓六腑氣絕證候第十一》[22]同此。也就是說,“漐習”當為汗出不止貌?!皾Z”在《傷寒論》中還有幾處“漐漐”的用例,指汗出貌,如《卷五·辨陽明脈證并治第八》:“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fā)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盵1]127而“漐習”之“習”并沒有鳥數(shù)飛義,也沒有由鳥數(shù)飛義引申出振動義。金·劉完素《傷寒直格方·卷上·死生脈候》對“漐習”給出了正確的解釋:“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肝先絕也。此言汗不止也。”“漐,丑入切,汗出也。習,水流不絕也?!盵23]“習”由數(shù)飛的本義引申出積、重迭的引申義。[7]3565在“漐習”的組合中,“習”正是指“漐”的汗出貌的累積和延續(xù),這也可以解釋“漐漐”為汗出、“漐習”為汗出不止的用法上的差異。《漢語大詞典》等辭書及醫(yī)籍注釋對“漐習”的釋義應改為“手足出汗不止貌”,刪除與“顫抖”相關(guān)的訓釋詞。

      此外還有兩類詞可以輔證“漐習”之“習”的意義和用法:一、如“霫”,《廣雅·釋訓》:“霫霫,雨也。”王念孫疏證:“《玉篇》:‘雴霫,大雨也。’重言之則曰雴雴、霫霫?!薄稄V韻·緝韻》引《字林》:“霫,雨皃。”[7]4342從同源詞的角度上看,“霫”的雨貌當指雨連續(xù)不斷的狀態(tài),可與“習”的積、重迭義互證。二、如“噏習”,《漢語大詞典》解釋為“飄忽飛起的樣子”,《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汩淢噏習以永逝兮,注平皋之廣衍。”司馬貞索隱:“噏,音許及反。《漢書》作‘靸’,靸,輕舉意也?!盵10]3/511假設“噏”或其本字確有輕舉義,那么在“噏習”的結(jié)構(gòu)中,“習”所表示的累積、延續(xù)的意義與“漐習”類似。以上這2類輔證的詞例尚待詳考。

      通過“漐習”的考釋可以看到,涉醫(yī)性狀詞比名物詞更依賴語境,考察共現(xiàn)的中醫(yī)詞匯,有助于確定涉醫(yī)性狀詞的詞義。因此因文求義的訓詁方法在涉醫(yī)性狀詞的考據(jù)過程中較為常用。

      5 因?qū)嵡罅x的訓詁方法

      以“翕翕”“蒸蒸”“熇熇”“暍暍”等詞為例。這幾個涉醫(yī)性狀詞是近義詞,它們所描述的對象一致,都表示人體發(fā)熱。把這幾個詞聚合在一起考察,結(jié)合實際的體溫變化,就可以看到它們所指的發(fā)熱在程度上各有不同。從方法上看,立足于文獻,再考察文獻所對應的實際狀況,有助于更確切地了解詞義。在名物詞考據(jù)中,以物證義是很常見的訓詁方法,然而涉醫(yī)性狀詞描述的是性質(zhì)和狀態(tài),與實物的關(guān)聯(lián)多是間接的,所以這一方法的使用相對受限。但是像體溫的變化也是一種客觀事實,因此用“因?qū)嵡罅x”來概括這種方法可能更為準確。

      《傷寒論·卷二·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fā)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shù)湯主之。[1]50《傷寒論·卷五·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diào),其人骨節(jié)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fā)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谷氣,與汗共并,脈緊則愈。[1]120《傷寒論·卷七·辨可發(fā)汗病脈證并治第十六》:傷寒頭痛,翕翕發(fā)熱,形象中風,常微汗出,自嘔者,下之益煩,心中懊憹如饑,發(fā)汗則致痓,身強難以伸屈。[1]178

      《傷寒論·卷三·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fā)熱汗出而解。[1]83《傷寒論·卷五·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太陽病三日,發(fā)汗不解,蒸蒸發(fā)熱者,屬胃也,調(diào)胃承氣湯主之。[1]134

      《素問·卷十·瘧論篇第三十五》:經(jīng)言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渾渾之脈,無刺漉漉之汗,故為其病逆,未可治也。[5]466《素問·卷十·刺瘧篇第三十六》:足太陽之瘧,令人腰痛頭重,寒從背起,先寒后熱,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難已,刺郄中出血。[5]474

      以上列舉了“翕翕”“蒸蒸”“熇熇”的典型用例,“暍暍”在《素問》中只有與“熇熇”連用的一處用例。當把這幾個詞聚合在一起考察,即認為它們記錄了體溫升高的不同階段,再分別結(jié)合語境和詞義來分析,就比較容易看到它們雖然都指發(fā)熱,但是程度和特點明顯不同。

      “翕翕”形容輕微的發(fā)熱?!棒怍馊缬袩釥睢钡纳舷挛恼f明“翕翕”所指的發(fā)熱的程度很輕,“翕翕發(fā)熱”或“無汗”或“微汗出”?!棒狻庇惺諗苛x,所以“翕翕”在指發(fā)熱時不論從溫度還是出汗上,都是指一種較為收斂的狀態(tài)。

      “蒸蒸”形容溫度較高并伴有大汗的發(fā)熱?!罢粽簟钡纳舷挛挠小鞍l(fā)熱汗”“發(fā)汗”等描述?!罢簟庇欣盟魵獾臒崃訜嵛矬w的意思,出大汗的發(fā)熱正與此類似。

      “熇熇”“暍暍”形容嚴重的發(fā)熱。《素問》王冰注:“熇熇,甚熱狀。暍暍,亦熱盛也。”從上下文看,“無刺熇熇之熱”指高熱不能用針刺的方法治療。結(jié)合上下文和瘧疾的實際癥狀,“先寒后熱,熇熇暍暍然,熱止汗出”說的是瘧疾的體溫變化,由畏寒而發(fā)熱,至極熱,后出汗而體溫降低。從詞源的角度考察,也支持“熇熇”“暍暍”指高熱:“熇”為“高”聲,有程度高的詞義特點;“暍”為“曷”聲,有盡的詞義特點,“渴”“竭”等詞可以互證,盡即為極端的狀況。

      在《漢語大詞典》中,“翕翕”[10]9/653下第7個義項“形容發(fā)燒時的癥狀”,文獻例證引《傷寒論》,釋義不確,當改作“形容輕微的發(fā)熱”;“蒸蒸”[10]9/531下沒有相關(guān)釋義,當補義項“形容溫度較高并伴有大汗的發(fā)熱”,并補醫(yī)籍用例;“熇熇”[10]7/216下第2個義項“熾熱貌;熾烈貌”文獻例證引《素問》并王冰注,但釋義不確,當析出醫(yī)籍用例并單設義項“形容嚴重的發(fā)熱”;“暍暍”[10]5/782的釋義為“形容極熱”,文獻例證引《素問》,基本可取。

      以上是中醫(yī)古籍涉醫(yī)性狀詞研究中較為常用的訓詁方法。從中可以看到,涉醫(yī)性狀詞的考釋大多數(shù)情況下同時使用的不止一種訓詁方法,因此在明確各種訓詁方法的使用對象和效度之后,更重要的是綜合運用多種訓詁方法。對于中醫(yī)古籍涉醫(yī)性狀詞這批特定的詞匯,較為常用的幾種訓詁方法在適用性上明顯不同,這說明在總結(jié)訓詁方法時,充分考慮不同范疇、不同類型的詞匯,所得到的一般性和針對性的訓詁方法應該會更加完善。

      猜你喜歡
      病脈醫(yī)籍訓詁
      中醫(yī)名言拾粹
      基于“病脈證并治”診療思維的《傷寒論》知識圖譜構(gòu)建與應用
      論字詞訓詁與文本闡釋的互動關(guān)系
      Differentiating and Treating Gynecological Disease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llateral Diseases
      《說文》形義匹配思想與訓詁價值
      3種醫(yī)籍考對比
      論文化背景知識在訓詁中的作用
      診家當參《脈鏡須知》
      古醫(yī)籍中刺絡放血醫(yī)案淺析
      醫(yī)籍整理“群體事件”現(xiàn)象、由來及避免其再次釀發(fā)的對策思考
      凌云县| 天等县| 左云县| 台南市| 永新县| 柘荣县| 朝阳市| 和静县| 内江市| 嵊泗县| 油尖旺区| 苗栗市| 庐江县| 堆龙德庆县| 岳阳市| 临猗县| 象州县| 永吉县| 大理市| 安顺市| 应城市| 新昌县| 赤水市| 乐昌市| 卢龙县| 乐陵市| 米泉市| 灵武市| 临西县| 宜都市| 新巴尔虎右旗| 达尔| 探索| 巍山| 定兴县| 巴塘县| 正镶白旗| 金沙县| 常山县| 安新县| 潜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