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士雅
潮汕地區(qū)有一傳統(tǒng)民俗,當?shù)厝四隄M十五歲時要“出花園”——一種成人禮習俗。雖然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出花園”禮俗,但“穿紅木屐”和“咬雞頭”卻是潮汕大部分地區(qū)都保留的成人禮傳統(tǒng),這與一位狀元的生平有關。
在明正德六年(1511年)一個寒冷的日子里,潮州府海陽縣東莆都仙都村(今潮州市潮安區(qū)金石鎮(zhèn)仙都村)中,一戶姓林的清貧人家生下一男嬰,他便是林大欽。當他呱呱墜地時,誰也沒料得到他會成為潮汕歷史上唯一的文狀元。林家收入微薄,男孩生來瘦弱,卻長得眉清目秀,且從小就聰穎過人。林大欽酷愛讀書,可惜貧窮使他無法邁進書齋。
有一天,一位名叫葉梅開的私塾先生來到村子里,聽說這兒有個能詩善文的“神童”,于是想考考他。在知曉“神童”名字為林大欽后,葉先生給出了一句上聯(lián):“竹筍初生,何時稱得林大秀?”將林大欽名字中的“林”和“大”嵌入聯(lián)中,同時還暗諷林大欽像初生竹筍般又嫩又弱,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長成郁郁蔥蔥的竹林。
林大欽聽完葉先生給出的上聯(lián)后,隨聲答道:“梅花開放,哪曾見過葉先生?”這下聯(lián)一出口,葉先生就對林大欽刮目相看。與上聯(lián)相比,下聯(lián)嵌入了葉先生的全名“葉”“梅”“開”,而且借梅花綻放不長葉子這一自然現(xiàn)象,反譏葉先生沒多少名氣,比上聯(lián)更加巧妙、高明。葉先生大為贊賞,覺得年幼的林大欽是個可塑之才,特意收他為弟子。
然而,入學時必須穿紅鞋(鞋是斯文的表現(xiàn)、地位的象征,紅色是吉利的顏色),這難住了林大欽的父母。他們買不起紅鞋,最后只好買來一雙便宜的木屐,用紅油涂成紅色,將它當成紅鞋。穿著紅木屐走在上學的路上,林大欽高興極了。這時,他發(fā)現(xiàn)路邊熙熙攘攘,一群人在圍觀著什么,好奇心驅(qū)使他湊過去看。只見人群中央站著一人,他手提一只大公雞,腳下放著一張寫著“雄雞頭上髻”的紅紙。聽著這人的吆喝聲和圍觀人群的議論聲,林大欽明白了事情的大概:若能對上紅紙上的對子,就能得到那只公雞;若是答錯,則要付他一文錢。圍觀的人很多,卻沒有人能接下這只大公雞。林大欽心想,抱只大公雞回家,爹娘一定樂壞了,于是他思索片刻后,沖著手提公雞的人喊道:“牝羊頷下須!”這一工工整整的對子引得全場的人將目光移至男孩身上,寂靜片刻后,叫好聲連連。就這樣,林大欽抱著一只大公雞回到家中。
聽完事情的來龍去脈后,林大欽的父母喜不自勝,當天就把大公雞殺了,剁下雞頭給林大欽吃,希望他以后每次考試都能得第一,日后當官戴紅冠。后來,林大欽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不到21周歲就中了狀元。村里的人記得他兒時的這件事,覺得這是個好兆頭,紛紛效仿,凡是剛入學的小孩都穿紅木屐、吃雞頭。這一做法代代相傳,而今成為了潮汕人“出花園”的習俗之一。
作為潮汕唯一的文狀元,林大欽年幼時的趣事當?shù)厝硕炷茉?,而他的才華,更是人人稱贊。
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在壬辰科的進士考試中,不少考生寫文章追求辭藻華麗,使得文章的內(nèi)容華而不實,因此這一年的殿試比以往增添了更多的限制性規(guī)定,凡是內(nèi)容空泛不實的試卷一律不通過。殿試開考前,禮部派官員到考場宣講新增的規(guī)定,林大欽因為遲到,錯過了開考前的宣講,所以考場上只有他不清楚新規(guī)定。
新增的各種條條框框限制了很多考生的發(fā)揮,考生們雖然整體上沒有違例的地方,但大多數(shù)都表現(xiàn)得平淡無奇,只有不知道新規(guī)定的林大欽心里沒有負擔,按照自己的思路答題,文章寫得行云流水,得心應手。雖然一開頭就違例,但其考卷清新亮麗的文風在眾多考卷中脫穎而出,讀卷官讀完后不禁詫異竟有如此高手,立馬推薦給主考官。主考官也連連贊嘆,雖答卷有違例之處,也不妨礙他將林大欽的名次排在第三,送呈到皇帝面前,由皇帝進行最后的定奪。
與其他考生相比,林大欽的考卷水平明顯高出很多,嘉靖帝很是欣賞他的文采,毫不猶豫地把他提為狀元,并沒有在意他的違例,還親自題寫評語,給予了他褒獎。
然而,赴京任職兩年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林大欽便告假辭官了?;潞V腥诵呢蠝y,互相勾結,由于才華出眾,林大欽曾遭人嫉妒排擠,再加上母親不適應京城氣候,身體逐漸衰弱,林大欽便辭去了官職,回鄉(xiāng)奉養(yǎng)老母親??v使朝廷多次召喚,他也“屢趣不起”“屢促不就”。
回到家鄉(xiāng)后,林大欽一邊盡心盡力地照顧著病重的母親,一邊在潮州府的華巖山宗山書院(今屬廣東省潮州市潮安區(qū))中講學。這一期間,他不停地探索著生命的學問,將所思所想注入詩文中。幾年后,母親病逝,孝順的林大欽由于哀傷過度,大病一場。自母親離開后,他便徹底歸隱山林,不再過問世事。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34歲的林大欽離開了人世。
后人將他的詩文整理后,合為《東莆先生文集》。1995年,潮學學者黃挺教授根據(jù)民間的多種版本進行補充和整理,最終形成完備的林大欽著作《林大欽集》。
如今,潮汕地區(qū)依舊流傳著大量關于林大欽的故事和傳說,也有不少俗語和習俗與他相關。這位文狀元為后人們樹立了一個奮發(fā)向上的好榜樣,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潮汕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