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晨明
摘 要:始于上世紀80,90年代,西方開始興起一種“共同體”熱潮,并逐步發(fā)展成為一門顯學。其核心在于探討曾廣泛存在于西方文明社會中的“共同體”形態(tài)正在日益瓦解,個體主義,自由主義逐漸開始盛行,使得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具有左派背景的鮑曼正是基于這種社會浪潮之中,以全球化的視角,剖析了潛藏在社會之下的種種危機,試圖探尋一種重新整合社會規(guī)則和道德的方法。
關鍵詞:鮑曼;現(xiàn)代性;消費社會
“流動的現(xiàn)代性”從鮑曼的視角出發(fā),是一種個體化,碎片化的現(xiàn)代化,它也反映出了我們所處社會的一種社會特性。這種流動并非是社會變遷,社會跨越或是暴力革命,而是一種人的流動。是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的流動,它是由在全球化這一浪潮背景下,人被強制性地劃分為不同的階層和工作類型。并且工作變得十分不穩(wěn)定,以往周期性失業(yè),摩擦性失業(yè)為主的市場開始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結構性失業(yè)。一切有跡可循,穩(wěn)定的規(guī)范開始變得越來越具有不確定性。而這些因素越來越成為使一個人保持其社會地位與社會階層的重要決定性因素,他們的存在使人不得不時刻保持一種小心翼翼的生活態(tài)度,也就是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fā),形成所謂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在對于現(xiàn)實永不滿足的個人追求下,舊有的一切社會精神道德和秩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人類不再是以集體意志為指導來推動社會發(fā)展,而是讓個人對于生活方式的要求成為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方法。這種對于現(xiàn)實永不滿足的需要也因而為人類社會帶來了現(xiàn)代化。而調和這種欲望,在鮑曼看來,卻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且還是使我們遠離制度矛盾的真正源頭,從而在全球化與個體化之間形成了一個相互推進而難以打破的惡性循環(huán)。因此,鮑曼把“流動的現(xiàn)代性”看做是人類歷史上比資本主義和現(xiàn)代性本身的來臨更為激進、影響更為深遠的一次變革。
其次,“碎片化”是鮑曼對于當代共同體瓦解所指出的一大重要原因,在現(xiàn)代社會中,無論職業(yè),無論地域,一切的客觀環(huán)境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反復無常??萍?、信息的飛速發(fā)展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日新月異,以往長期以來一種工作模式的工人面臨大規(guī)模失業(yè),生活的環(huán)境開始要求人們同時具有多種生存技能,掌握的越多,就可以獲得的越多。它預示著所謂“瞬時的文明”的到來。人們對于公共事務不再感興趣,將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個人事務中,使得個人對于公共事務的抱怨無法形成統(tǒng)一的聲音,人們開始了一場不知為何目的的競賽。鮑曼在這里引用舒爾茨的話:當代的不確定性是一種不知何為終點目標的不確定性,它取代了傳統(tǒng)的不知何為方法工具的不確定性。既然錯誤與正確的邊界已經模糊,那么世界就成為了無限機會和可能性的集合體,這意味著人類對自己的行為已經不再有任何限制,做事情的能力成為做這件事的最好理由。而這種明顯缺乏引導,缺乏規(guī)范性的思維方式最終會影響人的行為方式,個人迫于社會壓力會選擇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道德的失范性,非理性和速變性都將是無與倫比的。
而對于不同的國家、地區(qū)而言,這種流動的現(xiàn)代性社會對于傳統(tǒng)的、曾經牢不可破的共同體社會所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時間維度的縮短,空間維度的擴大都讓廣義意義上的地理區(qū)隔變得失去作用,它將這種網絡化社會的高速流動性帶到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使每一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其中。社會秩序的轉變使全球性的兩極分化更為明顯,從國與國的分工,到人與人之間的從屬,資本的流動主導著當今社會中的點點滴滴,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得不遵循這樣的準則來扮演一個適合自己的角色來謀求生存,在這種效應作用下,傳統(tǒng)的“全景模式”被終結,取而代之的是全球性的精英階層與貧民階層。鮑曼在這里認為,正是這種時空關系的變化推動了現(xiàn)代性從沉重、固態(tài)的現(xiàn)代性向輕快、液態(tài)的現(xiàn)代性的轉變。根據這種新的社會形態(tài),我認為主要有幾種內在現(xiàn)象可以用來描繪:
首先是傳統(tǒng)的政治和權力之間正在處于分化的形態(tài),在現(xiàn)代社會,尤其是全球化的社會,政府對于國家的經濟活動的控制能力正在不斷減弱,曾經的權力是局限于共同體的民族國家中,而今它是一種以資本為導向的,不斷游走于各個國家之間的力量,它所代表的雙方對立關系也在一點點消失,鮑曼認為,在全景式模式中,權力雙方不可分離,而且權力結構的再生要求持續(xù)的在場的對抗;但在全球化的社會里,權力結構的特征是其頂層能夠快速運動,而且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其底層自身不能運動,也不能阻礙這些運動,更不用說組織起來阻止它。
而后,即是資本與勞動力的分離,在社會的流動性還處于比較穩(wěn)定的時期時,工廠與工人往往是緊密伴隨在一起的,雙方通過出賣自己的一部分利益長期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偉大的協(xié)定“時代。而在后現(xiàn)代,流動的現(xiàn)代性逐漸破壞了這種關系,自由貿易的開展讓頂層資本家獲得了極大的選擇空間,工人、土地都成為了可以被隨時替換掉的工具,甚至連經營所在國的政府也要讓其三分,受制于資本的操作,而伴隨這種形式而來的是更加任性的資本,政法的管制因為要吸引更多投資者,獲取投資者信任而越來越寬,但是那些跨國經營者們卻可以隨時因為更大的利益而拋棄舊的市場,造成不良的循環(huán)。鮑曼將之稱為“偉大的分離”。
此外,消費社會是鮑曼思想的一大創(chuàng)新,他認為,在資本主義從“沉重”走向“輕快”的過程中,國家將推動經濟發(fā)展,完成這一轉型的任務交由個人,鼓勵人們追求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要求個人通過自身的努力奮斗來順應時代的要求,扮演全球化與個體化之間的紐帶,這是自薩特存在主義盛行的時代之后,現(xiàn)代化的又一次大發(fā)展,它進一步瓦解了傳統(tǒng),為每一位社會成員重新設計和安排了自己的位置和責任,并且讓他們選擇與自己所處階層相對應的消費環(huán)境,通過個人對于消費的無限追求,來提高資本的流動速度,創(chuàng)造更多的利潤。
鮑曼把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看作是消費社會,它的主要特征就是社會是以消費者的角色為標準來塑造其成員的。在他看來,今天消費社會的盛行與個體化社會之間具有親和性。今天,個體化社會的困境則主要表現(xiàn)為風險來源的全球化與應對手段的個人化之間的矛盾。個體的方案永遠無法像群體方案那樣有效預防風險。而將大危機細分成一個個小危機并交由個人應對。消費在這里主要扮演著兩種角色,一是充當社會負面效應的疏導工具,排解人們的煩躁、憂郁情緒;另一方面在政治環(huán)境變化所帶來的壓力得到釋放。但是反過來,消費社會的過度縱容也會給社會帶來幾種不確定因素:首先就是人們對于消費的盲目追求導致非理性消費和沖動型消費不斷增加,人們對于自己欲望的消費是資本尋求的主要目標,而由此帶來的對于種種傳統(tǒng)道德和規(guī)范的沖擊又進一步導致了社會秩序的崩塌,這種不穩(wěn)定、碎片化的生活模式將成為社會發(fā)展的一大隱患。其次,人們對個人生活領域消費品的過度追求,導致社會公共領域內的消費品供應和生產急劇減少,人們不再關注公共領域的狀態(tài),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例如環(huán)境污染、住房緊張、社會福利保障不足等等。而這使得那些無法承擔公共物品消費的群體生活質量進一步下滑,加劇階級對立。鮑曼反復強調:我們這個時代的中心任務是怎樣使多種聲音重新變得和諧并防止它惡化為噪音。因為,在私人化的生活中,不幸仿佛都指向不同的方向,并且要求不同的治療方法,甚至彼此沖突,他們極少能積累并凝聚成共同的事業(yè)。在消費社會,由于連接共個人需求和系統(tǒng)合理性之間的橋梁被摧毀,這在客觀上鼓勵了個體對私人消費的關切,從而降低了參與公共事務的興趣,使得“在差異中求得一致”的任務變得更加艱巨。
最后,現(xiàn)代性對于中國來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zhàn),同西方社會相比,中國的現(xiàn)代化進程曲折而又艱難,我國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進入改革開放,用了短短三十多年走完了西方發(fā)達國家上百年的工業(yè)化進程,在這樣輝煌的成就背后,存在著一系列復雜的社會問題,依然堅固、沉重的傳統(tǒng)社會網絡和規(guī)范同輕快、流動的現(xiàn)代性之間產生著激烈的碰撞,這種碰撞使我國社會出現(xiàn)了許多國外未曾有過的新現(xiàn)象、新問題。所以,如何平衡這兩種矛盾帶來的負面沖擊,使我國政府需要面對的不可忽視的難題。
鮑曼用全球化的視角剖析流動的現(xiàn)代性為我們解決當前面對的社會問題提供了諸多啟示。在全球化加速的條件下,民族國家主權式微、大規(guī)模的結構性失業(yè)以及不斷加劇的兩極分化等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普遍難題。從鮑曼的設想來看,全球性的問題必然需要全球性的解決方案。但是以目前的狀況來看,這樣一種全球性解決問題的平臺還沒有成型,各國的跨國資本也正在千方百計地阻撓它的出現(xiàn),其仍需假以時日。而中國在目前全球化背景下,應當在積極參與這一進程的同時,充分利用國外資本和技術來發(fā)展自身的基礎,為世界各國之間的溝通、協(xié)商搭建平臺,因為在空間距離日益縮短的現(xiàn)實下,人類正在越來越接近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相互依存才能夠推動全球發(fā)展。與此同時,我國也要在保障國家安全,提高自制能力方面多下功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履行政府的“社會職能”,從根本上遏制住現(xiàn)代性所帶來的缺乏理性的自由消費主義,平衡兩極之間的矛盾,防止社會出現(xiàn)動蕩。總之,鮑曼的思想將會為我國在未來國家的轉型和發(fā)展中提供豐富的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陶日貴:《流動的現(xiàn)代性的當代意義》,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2]田啟波:《流動現(xiàn)代性思想的三個層次》,《馬克思主義與現(xiàn)實》,2009年第1期。
[3]周發(fā)財,《鮑曼社會理論對現(xiàn)代性的反思》,復旦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
[4]陶日貴:《流動的現(xiàn)代性思想研究》,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5]陶日貴:《全球化與個體化的雙重奏》,山東社會科學,2009年第8期。
[6]胡淼森:《鮑曼的后現(xiàn)代時空體驗論研究》,北京大學學報,2006年第6期。
[7]周棟棟:《鮑曼“流動的現(xiàn)代性”社會理論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8]王建民:《空間與等級秩序——鮑曼的全球化思想》,《黑龍江社會科學》,2010年第2期。
[9]劉云虹:《在建構公共空間中尋求政治認同——鮑曼公共空間理論的視角》,《學?!?,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