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鸝敏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應如何巧妙地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自己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和觀察的現(xiàn)象獨立地得出新的概念、結論和法則,從而獲得知識,以達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呢?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這方面的一些做法與體會。
一、注重問題的設計
1.問題的設計應立足于啟發(fā)學生的思考而使其有所發(fā)現(xiàn),并因此而體會到思考與創(chuàng)造的快樂
例如《最大的麥穗》一文最后一段是全篇文章的關鍵所在,我在教學中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最大的追求”指什么?“眼前的一穗”指什么?利用這樣的問題引導學生聯(lián)系課文內容,進行小組合作交流,理解這句話的意思。這樣的提問會激起學生回答的興趣,會促使學生逐漸形成積極思維的習慣,它不僅可以給學生帶來快樂,而且有利于增強學生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
2.問題的設計要依據(jù)課文內容進行巧妙的藝術構思,以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發(fā)展思維能力的內驅力,會引導不同程度的學生到思維王國里遨游探索。例如講《詹天佑》結尾一段“許多到中國來游覽的外賓,看到詹天佑留下的偉大工程,都贊嘆不已?!蔽以O計了這樣的問題:“假如你是外賓,你會說什么呢?”這樣的提問有益于學生的思維訓練。
3.問題的設計要注意新舊知識聯(lián)系起來思考
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提出的問題便于學生聯(lián)系已掌握的舊知識,使學生經過獨立思考能夠回答或基本能夠回答,這樣設計的問題,學生一般不會感到無所適從,而會在舊的神經聯(lián)系上形成新的神經聯(lián)系,因而思維的鏈條上就會展現(xiàn)出從現(xiàn)象到本質解決問題的思路。
二、力避提問時的弊端
1.避免提問籠統(tǒng)模糊
有位老師在教《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針對課題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課文反映了掃路人的特點,從哪里可以看出?”學生一時無從答起,教學不能展開。這樣的提問,學生抓不住要領,當然也就難以取得良好的提問效果。我在教《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針對課題,設計出如下提問:天游峰在哪兒呢?這位掃路人是誰?他是怎樣的人呢?如此,教學指向清晰明快,學生回答非常踴躍、切題。
2.避免答問強求一律
學生對教師提問的回答通常是不一致的,這是學生“知”和“思”的深廣度不一所致。教者不應強求答案一律,唯我而是,這樣會壓抑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有個二年級學生在學習《春曉》這首古詩時,提問:“花落知多少”這句中的“知”到底是已知的“知”,還是不知的“知”?教師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一個學生說:“知”是知道的“知”,因為書上寫明“花落知多少”。另一個學生說:這個“知”應該是不知道的“知”,因為他還在睡著,沒有到花園看過。第三個學生說:這個“知”可以理解為“不知”,又可以理解為“知”。因為他曉得夜來風雨,花一定會掉落的。這位教師鼓勵學生回答,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時也達到了解疑的目的。
3.避免提問難易失度
提問必須從實際出發(fā),提問之前要對學生的思維應答能力有一個準確的估計。估計低了,問題太易,學生不假思索便可作答,時間長了,會失去答題的興趣;估計過高,學生搜腸刮肚不能作答,定會影響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三、提問的幾種方法
1.遞進式提問是教師根據(jù)教材設計一系列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的一種提問。如教《夜晚的實驗》第二段時,教師問:“斯帕拉捷做了幾次實驗?”學生回答。教師又問:“斯帕拉捷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進行實驗?”學生又答。這種提問一個比一個深入,環(huán)環(huán)相扣,能深化學生的思維。
2.設疑式提問是設置問題,提出疑難,引導學生深思的一種提問。這種提問能激起學生思維的層層浪花,使學生深入探究,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興趣。
3.回憶式提問是一種按教學目的要求提出問題,讓學生回憶所講內容,為新課進行鋪墊的一種提問。
4.總結式提問是在學生理解所講內容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概括、歸納,把所學知識納入到自己知識體系內的一種提問。
5.激發(fā)式提問是針對教學的關鍵之處提出問題或設置情景,以激發(fā)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的一種提問。這種提問是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的。
6.猜謎式提問是以有趣的謎語式問題讓學生猜,引起學生學習興趣,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經過猜謎式提問,學生理解了問題,印象深、效果好。
7.鋪墊式提問是針對較難的問題,提問時教師要加以鋪墊,即加幾個小問題,減少坡度,給學生指引思考的方向。
四、提問要講究適時性
任何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都有一定的時機,如果不講究時機,不順乎自然,就難以奏效。為此,課堂提問也一定要有節(jié)奏,不能冰糖葫蘆式一連串,而是要錯落有致、井然有序地進行,要適時提問,要將問題進行預設,要選擇恰當?shù)臅r機提問,力求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同時,提問要適中,要適度。如果掌握不好,提問過多過煩,就會成為滿堂灌,學生很容易懈怠;過少或過疏,或不提問,則不啟不發(fā),課堂就會呈死水一潭。
總而言之,課堂提問的方法多種多樣,我們要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學生對象設置不同的提問方法。課堂提問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大有裨益。“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這是《學記》中告訴我們課堂教學應努力的方向。我想,教師也應該努力探究課堂提問的技巧,精心設計,使學生在課堂提問中迸射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給學生帶來思考的快樂,思維的創(chuàng)新提高讓扎實的訓練成為有效課堂的基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