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建平
摘 要: “扶?!笔菄栏柢吖P下最為知名的女性形象之一,這個形象的原型,是作家從舊金山唐人街歷史圖片中看到的一位盛裝的名妓。對這個歷史人物的姓名、事跡,作家自稱所知不確。對照目前所存留的“唐人街娼后”的相關記載,結(jié)合這個歷史人物好訟、活躍的不尋常作風,進一步審視嚴歌苓賦予“扶?!钡钠犯裉刭|(zhì),我們可以更確切地把握作家設置其人物形象時的命題視角與問題意識。
關鍵詞:嚴歌苓;《扶?!?美國華人史;英雄主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8)6-0090-08
在《論〈扶?!档臍v史敘事》一文中,陳涵平令人信服地分析了嚴歌苓“增加歷史的信度”的諸多技巧,指出小說有十幾次有意流露創(chuàng)作痕跡,“一再表明《扶桑》的創(chuàng)作是以史為據(jù)、有史為證”,具有“極高的真實性”;“故事的敘述者時刻提醒著讀者,她在寫作,但這種寫作里沒有編造和虛構(gòu),有的只是對史書的整理和挖掘,是對真實存在著的人物的描繪和剖析。她和她寫的內(nèi)容都是真實的。只是由于史料的簡單和史學者的偏見,才留給了敘述者自由想象的空間?!雹?/p>
這段論述印證了嚴歌苓“書寫歷史”的成功:研究者對其“歷史敘事”的分析,是在認可其所用“史料”的真實性的基礎上展開的。也有研究者質(zhì)疑嚴歌苓/《扶?!分械摹拔摇痹耙话倭緯钡恼鎸嵭裕瑢ⅰ斗錾!放c虹影的《K》一道斥之為“掛‘歷史的羊頭,買‘消費社會的狗肉”,指其以“賣淫”、“妓女”、“跨國”、“偷情”、“房中術(shù)”這些“消費社會里最能刺激人們的窺視欲的符號”“搶灘中國大陸”,是一種“東方獵奇式”作品。②這兩種評論在觀點上呈兩極化,作結(jié)論的前提卻是異曲同工,即,都是就小說所稱的“歷史”就事論事,對美國華人歷史本身并不多做探問。
獲取資料之難向來是學術(shù)研究的瓶頸,有心的美華文學研究家的信息匯集工作為本文的討論打開了方便之門。湯亭亭研究專家林澗(Jennie Wang)教授也曾在舊金山唐人街的社區(qū)圖書館調(diào)研,收集的資料中有《漂洋過?!芬粫?,作者為唐人街老報人關宇。這個集子收錄了大量的唐人街掌故,其中《艷婦阿彩》一篇,記錄的就是19世紀中期舊金山唐人街最有名的妓女——阿彩(四邑話為Ah Toy,三邑話為Ah Choy)——的諸多故事;還有《青樓風月》一篇,記錄的則是19世紀后半期唐人街妓院經(jīng)營的種種細節(jié),這兩份罕見的史料已收入《華人的美國夢:美國華文文學選讀》(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一書。林澗在此書導言中特意指出,《艷婦阿彩》可以為研究《扶桑》的學者提供一個參照。③
一、淘金時代的“唐人街娼后”:阿彩事跡及其時代語境
《青樓風月》只有4000多字,《艷婦阿彩》亦不過5000字,《扶桑》的描寫卻與這兩篇短文有頗多相合之處,如拍賣女奴的場景(女奴裸體接受買主的評頭品足)、華人妓女受基督教組織“拯救”的情況,以及唐人街黑社會成員為妓女爭風吃醋、引發(fā)斗毆事件等等。不過,阿彩這個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唐人街名妓,其品格、作風卻與嚴歌苓的女主角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她的“曇花一現(xiàn)”,是排華運動“山雨欲來”時期的特殊留影。
按關宇的記載,阿彩是19世紀中期舊金山唐人街的“娼后”,與唐人街“賭王”馮正仔齊名,且比馮“出道”更早,是第二位最早到美國的女人。她1849年抵美,“成為當時三藩市的名女人,不僅在華埠艷幟高張,門庭如市,‘淘金熱時代,礦工拿著‘金沙排隊到她的妓院去;她又是法庭??停q才無礙,以‘破碎英語倒也賺得陪審人員的同情,所以她的出庭新聞,成為當日三藩市報章上的大新聞,也唯其如此,她的艷跡才遺留下來?!雹?/p>
論外形、年齡,阿彩與扶桑確有相似的特點。她1849年抵美時正好21歲(《扶?!分刑匾鈴娬{(diào)這個年齡在舊金山的華人妓女中屬于偏大了),也是一個纏足的女人,身材則是“頎長苗條”(與扶桑的高大豐滿有別,卻同是身材高挑),“又懂得東方式的化妝術(shù)”。不過,阿彩的氣質(zhì)并非“泥土般的”、“溫厚如母牛”,而是長袖善舞型的:“一雙會說話的眼睛,永遠笑臉迎人,真是使人顛之倒之。”⑤
然而,從社會身份與行為特質(zhì)看,阿彩與扶桑在偶爾相合的事跡中又呈現(xiàn)出高度的反差。與扶桑在被拐賣到美國時已嫁為人婦的情節(jié)相類似,阿彩也有“人妻”傳聞。第一樁是在1849年底,有人從香港寫信給舊金山唐人街僑領,聲明阿彩是他的合法妻子,請求該僑領送她回港。阿彩就此事訴諸舊金山法庭,主張自己生于廣州,由香港來舊金山的目的是“尋求較好生活”,并請求法庭允許她繼續(xù)居留加州。法庭準其所請。這是阿彩第一次與美國法庭打交道。
此事體現(xiàn)了阿彩的處世風格:大膽,主動,靈活,懂得“入鄉(xiāng)隨俗”、運用新規(guī)則,并具有自我維護的意識和知識。關宇特別強調(diào)說,阿彩這種做法全不符合華人社會的慣例:遇到有什么糾紛,多是通過自己所屬的會館尋求解決,“從不上法院”,阿彩卻是“永不求救于中華會館而成為法院的常客”。單這一點,阿彩就有足夠的獨特性值得探討:一個來自晚清中國的女子,初到美國就上法院,她的點子和膽量從何而來?
阿彩的第二樁“人妻”傳聞發(fā)生在1850年5月22日。舊金山的《阿打報》登載了消息稱:“五月十六日,亨利干歷與來自香港之名女人阿彩在雙奴瑪縣結(jié)婚。”關宇推測,這個“干歷”應是阿彩的顧客之一,至于是否正式結(jié)婚,有法庭記錄還是道聽途說,則難于查實,只是據(jù)關宇所查,1850年都沒有阿彩在法庭出現(xiàn)的記錄。至于亨利干歷其人,見過他的人也并不多。對于這次結(jié)婚傳聞,阿彩不承認也不否認。這在情理上不難說通:有一個白人丈夫,至少對那些不明就里的不懷好意者是一種震懾。
和扶桑一樣,阿彩對“妓女”身份不以為恥。但這不是“女神”“母神”式的、對“苦難”的超強耐力或渾然不覺,而是“女光棍”式的我行我素:阿彩不是被人販子拐到美國、淪落風塵,而是主動赴美、有意以自身為號召開設妓院、做“老鴇”。其時,排華運動尚未開始,限制華人女性入境的法律尚未出現(xiàn),與阿彩同期赴美的寥寥數(shù)名華人女性都是以謀生為目的,年輕的多為妓女,年老的則為女仆。阿彩卻是獨立開設妓院,“是簽約買妓的主人,不是簽約賣身的女奴”。這個身份定位可以說透露了阿彩獨特的“主體意識”。更加顛覆東方主義刻板印象的是,阿彩的“買賣”做大后,她手下那些向華工出賣色相的妓女居然還是白種女人居多。⑥這一點,可以說是美國種族主義者最不愿觸及的話題。
在19世紀50年代,阿彩作為當時極為少見的東方女子,自然引起了舊金山白人社會的興趣與關注?!斗錾!访鑼懙闹魅斯珤侇^露面時備受注目、一穿一戴都被詳細記錄的細節(jié),⑦也在阿彩身上出現(xiàn)過。也許是第一次出庭經(jīng)歷的鼓勵,阿彩對于訴訟可謂“熱衷”。她第二次出庭就引來了新聞報道:“當日阿彩穿了一件杏色外套,楊柳青色短褲,三寸金蓮繡花鞋,上綴一對彩色絨絲球,發(fā)挽云髻,眉如彎月,面敷雪粉,她在法庭中出現(xiàn),簡直是一種東方式的時裝表演,市民們都趕去看她,欣賞她的一顰一笑,她用不純熟的英語訴說案情,答復法官的問話?!雹噙@一番被“圍觀”,比之扶桑在大街上被圍觀來得還要富于戲劇性。
阿彩指控的是幾個嫖客付費時用銅碎(銅沙)冒充金碎(金沙)。她不像扶桑那樣對珠寶金錢無動于衷、如“來自遠古”般淳樸憨厚(扶桑所在的妓館則更有經(jīng)驗,對“假錢”“明察秋毫”、嚴防死守),而是錙銖必較,理直氣壯——阿彩的妓館一次收費一盎司黃金(時價16美元),她提交法庭作為證物的銅碎竟有一盆之多,足見獲利之豐厚。這一點也與《扶桑》渲染華人妓女收費廉價大為不同。阿彩“設寨”(妓寨,廣府華僑對妓院的稱呼)之初只有一個房間,嫖客排隊可長達一個街位:關宇援引早期的《江尼古報》的記載說,沙加緬度(薩卡拉門托)來的客船一到岸,下船的礦工便向著阿彩的妓寨蜂擁而去。
作為經(jīng)營者,阿彩是堅定而富于行動力的。雖然第二次訴訟并未勝訴,她后來仍多次與嫖客鬧上法庭。1852年,她還替一位被勒索、毆傷的華人女子擔任代理人,打贏了官司。⑨可見,多次訴訟的經(jīng)驗既增加了阿彩的自信,也增強了她對美國法庭的信任;這解釋了她難得的“發(fā)聲”能力。
阿彩的勇于發(fā)聲還表現(xiàn)在對名譽權(quán)的重視。她曾因《阿打報》對她“報道特多”而在1851年將其告上法庭,指出該報對自己的報道不實,要其做出更正、給予賠償。這次她又未勝訴:法官認為阿彩并非“上等之人”,談不到“名譽”受損的問題。
這樣一個活躍、大膽、特立獨行的女性,她的情感生活又是怎樣一番情形?傳聞中的白人丈夫或許只是“門面”,但的確像扶桑一樣,阿彩暗中交過一個白種情人。不過,與扶桑、克里斯之間纏綿糾結(jié)的“愛情”不同,阿彩既主動與白人男性建立親密關系,又有意將這種關系用作自保、自利的手段:她的白種情人,乃是當時舊金山警方的一名警備官卡勒克。
關宇記述了阿彩與卡勒克相識的原委。1851年6月,從澳大利亞獲釋的一群囚徒(唐人街稱之為“雪梨鴨”)來到舊金山,該犯罪團伙兩度焚燒城市,為害甚大。舊金山當局組織專門的警備委員會加以圍捕,卡勒克就在其中負責調(diào)查搜索妓院一類場所。關宇的說法是“近水樓臺先得月”,阿彩“竟愛上他”。
與卡勒克結(jié)為情人,對阿彩的經(jīng)營是“錦上添花”。1851年,全舊金山只有六名華人妓女,其中兩人是阿彩的手下,另外三名“自樹艷幟”,是她的“同行冤家”。阿彩利用卡勒克的勢力,居然將三名競爭者中的兩人成功地遣返回中國。也是在1851年,阿彩“招兵買馬”,把大批白種妓女納入旗下;《三藩市紀年史》的作者法蘭克·蕭爾還將1852年“幾百名華人妓女”的到來說成是阿彩的杰作。⑩
這些事跡足見阿彩的高明手腕:對自身作為華人女子的“稀缺價值”以及繼續(xù)保持稀缺的重要性皆心中有數(shù),懂得對人脈善加利用,“排斥異己”手段凌厲,做起“買賣”又手筆極大。如此看來,阿彩對卡勒克的“愛”,或許也要打個問號。
不過,這段關系的功利嫌疑不能單方面歸結(jié)于阿彩的心計。她后來又有一次出庭,“蓬頭破衣,眼圈藍黑,訴說是因向另外一男人透露她是卡勒克的情婦,此舉激怒了卡勒克,和那個男人輪流把她毆打成傷?!笨ɡ湛说募づ磻瑥氐妆┞读诉@段“愛情”的難堪本質(zhì):除了警備官和鴇母間的利益勾當,白人男子與華人女子的同居關系也是見不得光的丑事??ɡ湛瞬蝗颉傲硗庖荒腥恕?,而是二人合力毆打阿彩:“高貴者”對妄圖與自己平起平坐的“低賤者”進行了齊心協(xié)力的懲罰。戲劇化的是,阿彩這次訴訟的要求并不是與卡勒克斷絕關系、得到賠償,而是要卡勒克向她道歉,并回到她身邊。這是情愛不舍,還是利益攸關?無論如何,卡勒克的確一度回到過她身邊:他需要她的錢。
為了“情人”的庇護與助力,阿彩付出了高昂的代價,這段關系實在算不得浪漫。況且,阿彩未能憑著這段關系贏得白人社會的“偏愛”,或免于受到排華沖擊。隨著排華觀念抬頭,阿彩的“紅牌阿姑”生涯轉(zhuǎn)眼就走了下坡路:從1854年起,她不斷因開設“無秩序公寓”(妓院)而被拘留罰款,當?shù)赜砂兹私?jīng)營的妓院卻不會遇上此類麻煩。也是在1854年,加州法院出臺判例,不允許華人出庭對不利于白人的事件作證。到了1859年,疲于被拘捕、控告的阿彩終于結(jié)束了妓院營生,離開了舊金山唐人街。阿彩“引退”后的去向傳說紛紜,有些人說她“回唐山”(返回中國)了,也有人說她嫁給了一個在美的華人富商。另外,1928年2月2日的《益三文拿報》所登的一段死亡記錄也讓人遐想:“死亡,阿彩夫人,中國籍,二月一日逝世……”關宇據(jù)此推測,阿彩在離開舊金山后就移居了山多些,最終得以“享遐齡,壽登百歲”:這算是傳奇故事的標準結(jié)局了。
二、嚴歌苓對扶桑原型的表述與闡釋:“想象”的依據(jù)與立意
對比富有女冒險家、“女光棍”氣質(zhì)、一言不合就訴諸法庭的娼后阿彩與“沉默、溫厚、神秘”的名妓扶桑,二者的巨大反差著實耐人尋味。嚴歌苓/《扶?!分械摹拔摇痹凇把笕耸穼W家們記載入一百六十部無人問津的圣弗朗西斯科華人的史書中”所找到的那個“一位最美麗的華人妓女”與阿彩是什么關系?嚴歌苓所找到的史料中,是否真的有一位比阿彩更為有名的“扶?!保克谔迫私帧巴诘厝摺?、遍閱史料,真的從未接觸到哪怕一條對阿彩的記載嗎?若她不知道阿彩的故事,我們要問,何以嚴歌苓要塑造這樣一個扶桑?若她實際上知道阿彩的存在,我們也仍要追問,何以嚴歌苓虛構(gòu)了“扶桑”而不是選擇“阿彩”作為她的故事主人公?
嚴歌苓曾多次談及扶桑的原型來歷,但講述的細節(jié)有別。在2016年接受新浪讀書訪談時,嚴歌苓提到,她1993年在舊金山參觀了一個中國移民歷史展覽的陳列廳,“進去以后第一張巨大的照片就是這樣一個女人,穿的非常華貴、態(tài)度非常的雍容,但是有一種神秘的東西在她身上”,“下面有一行字,說這是舊金山淘金時代最有名的妓女,是一個名妓。我就去找她,我把舊金山所有的歷史書都拿來看,我也發(fā)動了我先生和一位朋友,他們各處給我找資料,我記得我看了兩三年的書,看完以后也沒有找到這個女人到底是誰”。如此看來,嚴歌苓對扶桑的人物設置基本上是自由發(fā)揮、沒有什么確切事跡所本的。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確定,嚴歌苓從“白種男孩去唐人街嫖妓”這一歷史事實發(fā)散開去,再將“愛情元素”著力地添加進去,才有了克里斯這樣一個高度“理想化”/“理念化”的形象。這個白人男孩-男人形象離卡勒克這樣的真實人物(及其作為真實人物所揭示的現(xiàn)實的、生活的邏輯)相隔不啻天壤,正如扶桑與阿彩之間有著本質(zhì)的不同。
而更早年間在威廉姆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發(fā)表的英語演講中,嚴歌苓的描述更加生動、詳細:“這是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一個中國妓女,十分年輕美麗,也高大成熟,背景上有些駐足觀賞她的男人,而她的神情卻表示了對此類關注的習慣。她微垂眼瞼,緊抿嘴唇,含一絲慚愧和羞澀,還有一點兒奴仆般的溫良謙卑,是那盛服掩不住的?!@個端莊、凝重、面無風情的妓女形象就是我后來創(chuàng)作扶桑的雛形?!?/p>
一張老照片上的無名形象可以引發(fā)種種聯(lián)想和解讀,是“雍容”,還是“慚愧羞澀”、“溫良謙卑”,當然聽任觀者發(fā)散思維;不過,淘金時代就是阿彩所活躍的時代,至遲到19世紀60年代已經(jīng)結(jié)束了,80年代已經(jīng)是《排華法案》出臺、排華運動在全美國甚囂塵上的時候。從這兩次表述的時間差我們可以推論,“唐人街名妓”原型所活躍的確切年代對嚴歌苓來說并不特別重要,不過,小說將扶桑到達美國的時間設定在19世紀60年代末,卻是象征性地橫跨了淘金時代與排華運動時代;這一點進一步提示我們,作家有意要表現(xiàn)的乃是“排華”這個早期美國華人史的總體背景——作為“傳奇”,扶桑這個人物的生命線是交織著早期美國華人移民整個群體的生命線的。
扶桑的故事串起了早期美國華人史的一些最知名的“場景”,如排華暴徒虐待華人、焚燒唐人街,唐人街黑社會堂斗,華人鐵路工人罷工,等等,作家對這些歷史事件做了自己的演繹;扶桑“謎”一般的生命狀態(tài),則是作家對早期美國華人生命狀態(tài)的本質(zhì)化“定性”——飽經(jīng)苦難,又生機勃勃,“扶桑的年輕、美麗、肉感、忍耐、順從、麻木甚至無知,有著令人無法抗拒的女性魅力。她的身上集中了所有空手闖天下的華人移民辛勞忍耐、溫順馴良乃至麻木愚昧的秉性。她總對一切痛楚和罪孽全身心接受,以微笑的姿態(tài)面對生活和苦難,活得從容、悠然而美麗?!?/p>
如上評論具有典型性,生動地表達了《扶桑》給一般讀者營造的基本印象:早期美華移民辛勞忍耐、溫順馴良,有時麻木愚昧;然而,他們又能在暴力迫害與種族歧視之下活得從容、悠然。如何在并不友善的環(huán)境里“呆下來、活下去”?其“秘訣”,在當時的嚴歌苓看來,就在于一種承受苦難的無限的“能力”。她后來借用渡邊淳一的“鈍感力”一詞來解釋扶桑對于苦難、侮辱的“渾然不覺”,認為這是一種大智慧的表現(xiàn)。
可以說,早期美華移民憑著怎樣的秉性在排華時代存活下來,這是嚴歌苓設置《扶?!放魅斯蜗髸r的預設問題;顯然,以“鈍感力”“忍受能力”為標準,阿彩這個形象絕不能傳達嚴歌苓對早期美國華人之本質(zhì)品格的理解——她的好訟、靈活和“心機”,也不符合當代讀者對于“受苦受難的早期美華移民”的一般印象。
然而,這個“一般印象”究竟包含了多少立得住的信息、它被賦予的“潛臺詞”又是什么,并不是不值得反思的。從東方主義批評的角度看,能言善道、富有冒險精神的阿彩其實比扶桑的形象更具有解構(gòu)美國東方主義刻板印象的“顛覆力”。盡管這個人物留下來的記錄十分稀少、難以做“大文章”,但其處處出人意表的事跡,足以提示我們對早期美華歷史的認識、理解之有限。阿彩的好訟相當“美國特色”,其美國化亦相當主動,并不依賴于白人男性“指引”;扶桑的“博大”、“神性”,則始終寄托于她那“東方女子”的“沉默溫順”,她始終“忍受”、始終“等待”,行事始終令人“猜不透”,卻(經(jīng)過“我”活靈活現(xiàn)的想象)將她秘密的白種情人導向了特定的人生之路——反對排華,投身研究中國文化,畢生只愛她一人。
《扶?!返倪@一情節(jié)設計顯然寄托了作者對中美文化關系的象征性構(gòu)想——不成熟的少年男子窮其一生才能理解那年長、沉默的女性。如李兆忠所指出的,《扶?!肥恰渡倥O》的延伸和擴展,“猶如樹苗長成大樹”,小漁與扶桑的品格特質(zhì)來自共同的思想源頭——“探討處于弱勢地位的海外華人面對西方強勢文明壓迫的超越之道和打破種族文化隔閡的溝通之道”。不難理解,縱使嚴歌苓在寫作《扶桑》時已經(jīng)掌握了阿彩的故事,這位“娼后”自我推銷在前、攀倚白人在后的實用主義“成功學”,也不可能成為作家構(gòu)想“溝通之道”的可取方案。
三、“扶?!毙蜗笤O置的問題意識與種族——性別的文化政治“代償”邏輯
就問題意識的層面而言,扶桑的故事,既是嚴歌苓給出的“答案”、可以由之返觀她對美國華人移民生存狀態(tài)的總體把握,也是嚴歌苓提出的“問題”、可以從中看到她把握現(xiàn)實的著力之點——“答案”中有嚴歌苓招牌式的“弱者不弱”的女性理想一以貫之,而“問題”,則透露了嚴歌苓對美國華人移民(特別是女性移民)生存的出路與尊嚴這一對現(xiàn)實矛盾的窮究與不能釋懷。
《扶?!芬辉黉秩救A人移民如何“平和”地“忍受”種種不公與欺凌。“在苦難中偷歡”的扶桑與小說中諸多溫和勞作、逆來順受又自行其是的“中國佬”形象,內(nèi)在精神高度一致:任人踐踏卻又無法被毀滅,因歷經(jīng)苦難而愈見強韌。可以說,強韌的生命力,是《扶?!穼τ谌A人移民如何應對異國敵意環(huán)境這一問題所給出的“核心答案”。這透露了作者當時乍知排華歷史的強烈憤怒——強烈的情緒使得作家急于給出一種肯定的表述、急于為老移民“正名”,即華人“被動沉默”另有“玄機內(nèi)情”、非白人所能理解。然而,正是強烈的情緒導致了愿望先行,作者“等不及”對華人“老移民”在美國社會文化敘事中的既定形象本身予以細細考究、正本清源,問一問,老移民是否真的如排華敘事所壓倒性地表述的那樣被動、沉默、猥瑣。
此類“為刻板印象正名”(目的是駁倒歧視言論,效果卻是強化了刻板印象)的例子在《扶?!分斜缺冉允?,一個典型就是《扶?!穼τ谌素溩涌恐Y?、順利通過美國海關審查的描寫:“一時間五個女仔懂了道理,全撲在了禿子(人販子)身上。禿子躺在地上,用白眼珠掃一眼周圍,鬼們已認了輸。”意謂華人有一系列“劍走偏鋒”的手段,美國官方試圖禁阻華人入境的執(zhí)法行動淪為形式。這恰是排華言論的常見說法之一,當代美華歷史學家為澄清這一成見做了大量的考據(jù)工作。例如,《排華法案》生效之后,華人赴美人數(shù)明顯減少,當時加州的排華主力報紙《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曾報道,1883年每月從舊金山入境的華人從前一年的每月1500人減少到66人。美國政府1910年公布的海關統(tǒng)計資料更顯示,從1884到1888年的5年中,平均每年只有75名華人新移民被接納進美國。盡管如此,排華主義者仍大肆宣傳“從一開始排華法案就被華人繞開了”、宣稱大批華人通過欺騙和作假證的方法進入美國,極力推動國會出臺更為嚴厲的排華新法案。1888年《司各特法案》(Scott Act)隨之出臺。
不過,《扶?!窌鴮懺缙诿廊A移民故事并非意在澄清歷史真相,老移民的“酒杯”,澆的實是新移民的“塊壘”。過濾掉“零星史料+豐富技法”搭建起來的“歷史敘事”,究其實質(zhì),《扶?!穫鬟_的乃是“我”這個當代華人移民女性的特定思考、特定焦慮。
“焦慮”是海外華人文學研究的一個常用詞,但這部小說中的“我”的焦慮卻并不那么常見——一方面,“我”對美國排華歷史憤怒不平,對美國主流社會的種族優(yōu)越感深有體會,甚至聲稱自己在美國的遭遇與“第一代移民”并無本質(zhì)區(qū)別;另一方面,“我”又嫁給了白人,親身體驗到(跨種族的)愛情不可抗拒的力量。如此,愛情理想與種族歧視、排華歷史就碰撞出了當事人繞不過的真問題:白人男子對華人女性的愛情是否能夠完全不連帶著東方主義的情色幻想與西方宗教式的“拯救”情結(jié)?愛情能不能掙脫種族不平等的現(xiàn)實羈絆、為跨種族愛情的雙方當事人帶來完全的平等?
“我”的這種焦慮可以理解為一個愛情理想主義者的“潔癖”,然而究其本質(zhì),這仍是一種與個人境遇密切相關又超乎其上的道德焦慮。在種族不平等的社會現(xiàn)實沒有改變之前,白人男性與華人女性之間的愛情、婚姻關系,究竟是純粹、平等的感情,還是有意無意的“買賣”,兩者之間并沒有一條截然清楚的分界線——白人男子對華人女子的興趣是否包含“東方情結(jié)”,華人女子又是否利用、迎合了這一點?執(zhí)著于“純粹愛情”與“種族平等”者,不免為之困擾——畢竟從外部現(xiàn)象看,與白人男性結(jié)婚,擺脫作為新移民的物質(zhì)困境,“打入”美國主流社會,華人女性確實“獲利”了。既然如此,“跨國愛情”就很難說是華人移民女性的一條“光明正大”的“出路”——實際上,一談到“出路”,已經(jīng)是實際利益的謀算了。
實際利益的謀算的“底線”何在?在《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xiàn)代移民史》中,孔飛力坦率地談到每個華人移民都面對的一種潛在情境:“一個真正成功的移民會將自己來自中國某一特定僑鄉(xiāng)的地緣優(yōu)勢,或利用自己在移居地特殊親緣關系的血緣優(yōu)勢,使得自己能夠?qū)⒃谝迫氲厣鐣凶プ〉臋C會發(fā)揮到極致?!羞@一切算計的關鍵就在于:移民如何利用不同民族國家的主權(quán)、邊界和差異?!瓘纳硖巸蓚€世界之中而謀取最大效益。”歷史學家的觀察并不帶道德評判意味;并不寬松的“夾縫”處境,決定了華人移民必須要清醒、務實地“謀算”自己的一切“資本”,連帶國家認同在內(nèi),在某些極端情況下,都要善加運用,充當自己換取生存空間的籌碼。這首先是客觀環(huán)境的壓力使然,而不是當事人的主觀選擇。
孔飛力所論的“效忠于誰”問題是如此,嚴歌苓所思考的“尊嚴”問題性質(zhì)與之相類。由于具備了明確的種族意識與切實的歷史知識,“我”對白人男子居高臨下“拯救”華人女性的騎士情結(jié)極其反感,另一方面,“我”作為“第五代華人移民”在美國謀生存、謀發(fā)展,時時刻刻承受來自社會環(huán)境的巨大壓力(這一點《無出路咖啡館》有更濃重、密集的渲染),生存壓力又使“我”更尖銳地體會到來自種族歧視的惡意傷害;就這樣,對“不友善”的環(huán)境越是敏感,對安寧生活的需求也就越是強烈,現(xiàn)成“出路”的誘惑力也就越大——也恰恰因此,跨種族的、“向上流動”的愛情與婚姻,就越難擺脫“出賣”之嫌。
對這種“出賣”,“我”的語氣最初是不以為意的:“我們講到愛情時腦子里是一大堆別的東西,比如:綠卡,就業(yè),白領藍領,Honda或是BMW。我們講到愛情時都做了個對方看不見的鬼臉。”實用主義、物質(zhì)主義的生活態(tài)度似乎理所當然地占了上風,當事人以玩世不恭為瀟灑摩登。然而,當“我”從歷史的高度看待華人移民的生存處境、在想象中見證扶桑承受的苦難與凌辱時,語氣最終轉(zhuǎn)為尖刻而沉痛:“你看,這么多的女人暗暗為自己定了價格:車子、房產(chǎn),多少萬的年收入。好了,成交。這種出賣的概念被成功偷換了,變成婚嫁?!腥丝梢再u自己給一個城市戶口或美國綠卡。有多少女人不在出賣?”這一窮追不舍的質(zhì)問打破了來自安穩(wěn)生活的虛假安慰,重新強調(diào)“尊嚴”問題,并以此在扶桑與當代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之間暗暗畫了等號:前者成了后者的極致體現(xiàn)。
將當代華人女性移民與扶桑“同質(zhì)化”,立意何在?有學者指出:“嚴歌苓一直在追尋著身份的主體性,對主體始終處在不斷地反思當中。她的創(chuàng)作總是企圖在女性的身份選擇中樹立一個不被異化的尺度,為女性實現(xiàn)其主體性尋找一條出路?!闭\然如此。但《扶?!匪此嫉摹爱惢辈恢贯槍Α芭浴?,還牽涉到更為尖銳、更為沉重的排華歷史、種族歧視及中國人在美國的民族尊嚴問題?!拔摇睂ε湃A歷史的追溯與對當代華人移民女性行為之“性質(zhì)”的嚴苛“拷問”,同是發(fā)自對平等、正義的迫切訴求。就這樣,在《扶桑》的“問題域”中,對平等、正義的迫切訴求,將種族問題與性別問題“不分彼此”地捆綁在了一起。
將女性困境與種族困境的重疊關系推導到極致,作者試圖在逼仄的生存空間中堅持一種落實到個體行為的理想主義,主張女性主體性的文化政治立場與反對種族歧視的文化政治立場之間就形成了某種代償關系——用離棄白種情人的方式“挽回”自己的種族尊嚴。在《扶桑》中,嚴歌苓對女性主體性的追求與對華人種族平等地位的追求予以了同等的重視,“愛情”有多么不可抗拒、多么百轉(zhuǎn)千回,“種族平等”就有多么不可妥協(xié)、多么無法自欺。從個體行為放大到群體行為,華人移民女性的生存方式無形間被“道德化”了——華人移民女性在美國“出賣”肉體換取物質(zhì),出賣的乃是女性與民族(或民族與女性)的雙重尊嚴。
出賣民族尊嚴終究不如出賣女性尊嚴般“尋常”,更何況,民族大義、氣節(jié)操守,向來是中國文化價值觀里最高又最基本的品格要求。對阿彩的事跡退而觀之,我們又能進一步確認,阿彩對白人丈夫、情人的借勢和仗勢,對自身“賣點”的自覺利用,其生存策略與嚴歌苓“道德化”的構(gòu)思正可謂是背道而馳。要為阿彩這個歷史人物“賦義”,我們?nèi)匀蝗狈ψ銐虻氖妨吓c想象力。
四、余論
從《扶桑》(扶桑離開克里斯)到《無出路咖啡館》(“我”離開安德烈)再到《陸犯焉識》(陸焉識離開意大利裔美國女友望達),嚴歌苓一再透過相似的戲劇動作,強調(diào)同一個觀點:在不平等的種族之間,愛情絕不構(gòu)成壓倒一切的價值。嚴歌苓的主人公離開異族愛人的做法,究其本質(zhì),是在愛情與尊嚴、“出路”與氣節(jié)之間的一種含蓄的“舍身取義”;在這一抉擇中,個人自尊與民族自尊達成了高度的一致(這完全契合中國傳統(tǒng)道德理想),當事人的自我捍衛(wèi)之舉,也帶上了捍衛(wèi)民族尊嚴的英雄主義意味。
在其近作《床畔》(2015)里,嚴歌苓更加明確地談到了英雄主義(“英雄主義的實現(xiàn),需要集合種種積極的人格因素,比如忠誠、勇敢、自律、自我犧牲,等等。”“[萬紅]為她所信仰的英雄價值觀犧牲了青春,犧牲了凡俗的幸福,完成了人格的最終飛躍?!薄捌鋵嵍鄶?shù)英雄都是不識時務者?!保?。在筆者看來,英雄主義一直是嚴歌苓精神世界的一個基本向度;這個基本向度之所以屹立不搖,并在她“脫下軍裝二十年后”重新“浮出水面”、形成作品,除了嚴歌苓“十三年的戎馬生涯”打下的深刻烙印,外部世界的不斷沖擊、挑戰(zhàn),特別是她作為華人移民對美國社會的切身感知,起到了同樣重要的激刺、強化作用。
就這一點而言,嚴歌苓的移民題材小說完全繼承了早期美國華文文學的從個體處境體悟民族處境、借民族尊嚴肯定自身生存意義的思想傳統(tǒng)。正是這種價值觀念使她無法滿足于個人獲得的社會地位,也無法像許多結(jié)成跨國婚姻的移民女作家(如周勵、畢熙燕、施國英等)一樣自命“融入西方”、以“世界人”自居,而是聲言:“在文化的沖突面前,移民和難民也只差那么一步?!薄凹词棺隽藙e國的公民,擁有了別國的土地所有權(quán),我們也不可能被別族文化徹底認同?!?/p>
對這種“保守”的、甚至可能招來“民族情緒”之譏的自我定位,筆者認為,不應將其匆促歸結(jié)為作家“強烈的民族情懷”、“中國文化情結(jié)”,或者歡呼“中華文明”“血脈之情”的強大力量,而是需要自覺研究促使作家做此聲言的客觀社會現(xiàn)實,明辨其斷言的確切意指。
聯(lián)系本文所探討的話題,筆者要補充的一點是,華人女子離開白人男性的小說結(jié)局,并不能解讀為作家本人對其自身婚姻狀況的質(zhì)疑或不滿。在當今日益增多的“中國媳婦美國郎”的跨國婚姻中,嚴歌苓的婚姻仍然顯得內(nèi)涵特殊:勞倫斯的中文修養(yǎng)(能背古文)在美國人中可謂鳳毛麟角,且他為與嚴歌苓結(jié)婚不惜放棄深愛的外交官職業(yè),秉意甚誠;從嚴歌苓散文集《非洲手記》的許多描寫又可以看到,夫妻二人都對種族議題極為自覺、并將種族平等的原則極力落實到家庭生活與人際交往的細節(jié)中。縱使如此,雙方在相處、溝通中仍有過種種磕絆、誤解,經(jīng)歷了耐心摸索、克服誤解、達成共識、形成“(對話)方法”的過程。這些經(jīng)驗,必然為嚴歌苓思考東西方文化對話關系提供了第一手素材——在彼此明確“真愛”的前提下、在嚴肅的婚姻關系的基礎上、在雙方對種族議題具備現(xiàn)實覺悟的語境中,兩個固定對象的持續(xù)對話尚且如此不易,嚴歌苓對東西方文明對話的悲觀判斷,可謂情有可原;她的小說結(jié)局,則是她對這一悲觀判斷的著重強調(diào)。
李仲凡指出,研究嚴歌苓小說中的移民經(jīng)驗,具有準確認識和評價整個華文文學作家移民經(jīng)驗的作用。這一評斷,已經(jīng)指出了嚴歌苓小說在“信息含量”方面的長處。除了華人移民為主角的故事、事件,嚴歌苓筆下的移民經(jīng)驗,還包括了美國各階層的人物、價值觀念、文化慣例、社會常識等多方面的“美國信息”:“我的異國婚姻對我的創(chuàng)作有很大影響,從這以后,我了解了白人,了解了美國人,了解了他們的文化、思考結(jié)構(gòu)、心理結(jié)構(gòu)……寫移民生活就不一樣了,就不是關在一個主要種族的外面來寫的了?!?/p>
“主要種族”“在場”的意識,使得嚴歌苓的移民題材小說始終保持著自我審視、自我質(zhì)疑與有所“回敬”、有所抗辯的緊張角力,客觀事實與主觀認識透過“極致化”的故事情境糅為一體,常在看似不經(jīng)意的細節(jié)透露華人移民認識美國社會的細致與幽微。從這個角度,嚴歌苓小說除了為國內(nèi)讀者提供富有“新鮮感”的故事、“翻手為繁華,覆手為蒼涼”的閱讀快感,還有更多嚴肅、“正統(tǒng)”而又緊扣現(xiàn)實的跨文化知識,值得我們?nèi)ヌ剿?、發(fā)掘。
① 陳涵平:《論〈扶?!档臍v史敘事》,《華文文學》2003年第3期。
② 胡少卿,張月媛:《“中國—西方”的話語牢獄——對1990年代以來幾個“跨國交往”文本的考察》,《文藝理論與批評》2004年第1期。
③④⑤⑥⑧⑨⑩ 林澗:《華人的美國夢:美國華文文學選讀》,南開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6頁;第61頁;第61頁;第61頁;第63頁;第65頁;第64頁;第65頁;第65頁。
⑦ 嚴歌苓:《扶?!?,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68頁;第47頁;第84頁;第217頁。
新浪讀書:嚴歌苓訪談《愛我吧,不要救我——嚴歌苓談〈扶?!怠穐ttp://book.sina.com.cn/z/yangelingtanfusang/。
嚴歌苓:《波西米亞樓》,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52-253頁。
鄒慧玲:《嚴歌苓小說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西南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版,第38頁。
李兆忠:《雌性烏托邦——嚴歌苓之謎》,《南方文壇》2010年第2期。
Whitney, James A. The Chinese and Chinese Question. New York, 1888, p.143.
張慶松:《美國百年排華內(nèi)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79頁。
孔飛力:《他者中的華人:中國近現(xiàn)代移民史》,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378-379頁。
冉春芳:《從嚴歌苓小說中的女性意象群演變看其身份書寫》,《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嚴歌苓:《床畔》,長江文藝出版社2015年版,第264-268頁。
(責任編輯:黃潔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