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
《數學課程標準(修訂稿)》中指出:“數學課程能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因此,怎樣在教學中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是每位教師所面臨的問題.
一、在具體的情境中形成概念
概念的抽象與概括性強,而學生的年齡特征決定了他們很難接受抽象的概念,因此,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將抽象的概念與實際生活的事物相聯系,讓學生感性認識概念.
【片段一】《6和7的認識》
師:(課件出示主題圖)你能從圖中找出用6表示的物體嗎?
生:6個小朋友,6張桌子.
師:請一個同學到前面數一數.
生:數出6個小朋友和6張桌子.
師:桌子、小朋友都用數字幾表示?
生:用數字6表示.
師:除了小朋友在勞動,還有誰?
生:老師.
師:那么,現在一共有幾個人在勞動?用數字幾表示?
生:7個人.用數字7表示.
師:這幅圖里還有什么用數字7表示?
生:凳子、6張桌子加1張講桌.
師:請一個同學到前面數一數.
學生數出6個凳子和6張桌子加1張講桌.
師:在我們生活中有沒有用6和7表示的?你用6和7說一句話.
生1:有.有6個小朋友,7朵花.
生2:有6只蝴蝶,7輛汽車.
從上面的片段可以看出,教師先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找出用6表示的物體:6個小朋友,6張桌子等,接著提問:除了小朋友在勞動還有誰在勞動,很自然地讓學生從中知道,6與7的聯系,7比6多一個,6比7少一個,雖然沒有在教學中沒有涉及加減法,但從這堂課里已經開始滲透,學生在情境中懂得了6與7的聯系,而這種聯系的認識基礎就是具體情境.所以小學生在學習數學之初,就是從生活情境出發(fā)的,數的概念與具體情境緊密聯系在一起.
二、在具體操作中學習數學規(guī)律
數學除了有一定的概念以外,更多的數學中存在的規(guī)律性的知識,如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等,而形的操作有助于發(fā)現規(guī)律,為學生以后更好地理解應用規(guī)律奠定了基礎.
【片段二】《除法的認識》
教師從學具盒中拿出8個小正方體,放在自己的桌上.然后把8個正方體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樣多”.
師:你是怎樣做的?
學生:先拿出4個正方體,每份放1個,再拿出4個剩下的正方體,每份放1個.
師:這就是把8個正方體,平均分成4份,每份2個.
師出示:把6個桃平均放在3個盤里,每盤幾個?平均放在3個盤子里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每個盤子里同樣多.
師:把6個桃放在3個盤里,每盤放得同樣多,應該怎樣放?
師:每盤放幾個?是不是每盤同樣多?這樣分東西的方法叫怎樣分?
師:像上面這樣把一些東西平均分成幾份,求一份是多少的問題,都可以用除法來計算
除法其本質就是面對特定問題的一種固定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如何使學生形成這種策略,本片段給我們進行很好的詮釋.教師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具體操作,在多次的反復操作中,形成了對除法性質的初步理解,使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除法認識,而這種性質的理解與獲得是以具體操作為基礎的.
三、借助圖形解題,發(fā)展抽象邏輯思維
借助圖形解題的最大優(yōu)勢是將抽象問題形象化.在解較復雜的實際問題時,恰當選用線段圖、示意圖、集合圖等,是尋找解題途徑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片段三】《解決問題的策略——畫圖》
師: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
師:你覺得獲得了這些信息后,你的頭腦中是不是對具體的條件問題很清楚了,有沒有好的方法把條件問題整理的更清楚?自己動手試試看.
師:你是怎樣畫圖的?在畫圖中要注意什么?
生:先畫原來長方形的花圃,長8米,就畫一條線段表示長8米,沒說寬多少,我們就大約地畫出寬.再畫長增加3米,面積就增加18平方米.
師:3米在哪里畫?同學們用手勢表示一下.能不能畫在寬上?哪一部分是18平方米?好了嗎?問題如何表示?
師強調,畫出的圖要讓人比較清楚地看出題目中的條件和問題.同時讓同學對展示的圖進行自評,并進行修改.
師:誰能根據我們畫的示意圖再來說說這道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通過圖你發(fā)現了什么?
師啟發(fā):從圖上看,要求花圃原來的面積,要先求什么?根據哪些條件可以求出原來花圃的寬?
從學生思維發(fā)展角度來講,形象思維發(fā)展要先于抽象思維,這一發(fā)展規(guī)律就決定小學生在解決較復雜、較抽象的問題時會存在一定的難度,而借助直觀圖形等策略則有利于降低思維的難度,有利于學生的思維從具體形象逐步過渡到抽象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