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萍
清朝定都北京后,朝廷非常重視植樹造林,以此保護河堤,預防風沙。乾隆皇帝更是身體力行,倡導植樹造林。并多次巡查京城樹木的種植情況。
有一年春天,趁著朝中沒有重要的事情,便在幾名官員的陪同下微服私訪,視察植樹情況。出城不遠,看到一群人正在河邊挖坑栽樹,隱隱約約聽到有人大聲呼喝的聲音,便來到近前仔細觀瞧,只見一名儒雅的官員正在招呼幾名壯漢拿些柳樹枝條來,然后叫人挖坑、插柳、培土、踏實、澆水。
乾隆見狀,不解地問道:“為何不種植松樹?卻插些難以成才的柳樹條呢?”官員見問,才發(fā)現(xiàn)皇上已經(jīng)駕臨,慌忙跪倒在地:“臣不知皇上駕臨,未曾遠迎,罪該萬死,請皇上恕罪!”
“起來吧!恕你無罪!”官員謝恩之后,開始回答皇上的問題:“啟稟皇上,在河邊插種柳枝,不久就會生根發(fā)芽,極易成活,且生長得極其迅速,幾年便可綠樹成蔭,即可以預防風災,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還能觀賞風景,因此才插種柳枝。而松樹則不然,生長周期極其緩慢,二三十年也很難長成大樹,成為棟梁之材,也許幾十甚至上百年以后才能見到效果?!?/p>
乾隆聽罷,深有感觸,轉(zhuǎn)過頭來對隨行的官員說道:“種樹和做官有大同小異之處,為官就要清正廉明、為長遠打算,和種植松樹一樣,短期內(nèi)雖不能立竿見影,或許幾十乃至上百年以后才能見到成效。所以當官不能一蹴而就,要有實干精神,心懷不貪不圖、一心為民的境界,才能前人植樹,后人乘涼。”
言罷,命人豎起一塊牌匾,據(jù)此事題寫了一首《種松詩》以警世人:“清明時節(jié)宜種樹,拱把稚松培植看。欲速成非關插柳,挹清芬亦異滋蘭。育材自合求貞干,絮矩因之思任官。待百十年詎云遠,童童應備后人觀?!甭淇顬椋骸胺N松戲題,丁未仲春中浣御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