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威
在評價煙包印刷品上機適應性的各項指標中,煙包上膠不良的問題一直以來是困擾我們的一個難點,煙包側邊彈開、“耳朵”彈開、底部彈開都有可能直接導致整批產品報廢。對此筆者也曾做過大量的研究、測試。從產品含水率、模切工序的壓齒線以及客戶端膠水性能進行相關的試驗。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始終無法根除煙包的上膠問題。特別是一些高速機產品,隨著車速的提升,煙包上膠彈開的現(xiàn)象愈發(fā)明顯。為保證煙包上機適應性的穩(wěn)定性,拓寬思路,從原紙方面展開研究。
據(jù)調查,煙包上膠不良的問題大部分出現(xiàn)在加工紙產品上,白卡紙產品基本上不存在同類問題。為何白卡紙產品在上機過程中能保持良好的膠水親和力。鐳射紙與白卡紙性質上的差別是否也是影響煙包上膠性能的因素之一?
眾所周知,加工紙較白卡紙多了表面的一層鐳射層。由于鐳射層的膠水親和力較差,所以在制定模切工藝時,會在煙包上膠位置加壓齒線,通過壓齒線穿透鐳射層使膠水滲透進底紙的原理來保證煙包的膠水親和力。可上機跟蹤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即使壓齒線已經達到穿透鐳射層的標準,部分煙包還是存在局部彈開的情況;觀察收集到的問題產品,筆者發(fā)現(xiàn),問題產品上膠過程中底紙某種成分對膠水的滲透起到了排斥的作用。到底是什么物質在起到這種排斥作用。筆者懷疑過煙包的含水率,過高的水分也許會影響煙包對膠水的吸附能力,但當我們對部分煙包進行排濕處理再上機驗證時,上膠問題仍存在,問題并沒有解決。
排除含水率的因素后,筆者查閱了相關文獻并與原紙供應商交流,獲悉,加工紙鐳射層在轉移到底紙的過程中,為保證紙張的印刷適性,通常會在紙張背面使用一定量的背涂膠以平衡紙張正反面的張力差,防止紙張變形。而背涂膠與上機過程中使用的膠水為屬性相似的液體物質。因此,在底紙單位面積的吸膠能力相對恒定的前提下,底紙背涂膠與上機所用膠水就呈現(xiàn)出此消彼漲的關系。簡單來說,底紙的背涂膠擠壓了本該屬于上機所用膠水的滲透空間,影響了煙包對上機所用膠的吸附能力。由此可見,背涂量的控制與煙包的上膠性能息息相關,背涂量的控制是我們無法忽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那么,背涂量的使用標準該怎么制定?如何處理背涂膠使用與煙包膠水親和力之間的矛盾關系?首先我們了解到鐳射紙加工過程中,背涂膠使用量的管控工藝運用的是一套動態(tài)平衡的控制系統(tǒng);通過電子稱重和紅外線檢測等方式對加工過程進行實時的調控。這種模糊算法所得出的數(shù)據(jù)代表的是一個區(qū)間,而不是單純的數(shù)值。這就需要我們對同種紙張或不同紙張進行大量的測試,分析各樣本對膠水的吸附能力,收集相關數(shù)據(jù)并結合其長期的上膠表現(xiàn)論證測試結果,最終得出具備指導意義的標準參數(shù)。理論上,背涂膠的使用原則是在不影響鐳射層到底紙的轉移,不影響成品紙張的平整度,不影響成品紙張的印刷適性3個基本前提之下,盡量少用背涂膠。
筆者的經驗是從“零背涂膠”開始測試,考慮到整個工藝流程的波動及環(huán)境氣候等造成的不可避免的影響因素,測試工作需要一定的量與周期,并盡可能地保證背涂量之外的其他影響因素保持不變,以此作為參考依次遞增背涂量,直到測試出滿意的參數(shù)為止。
綜上所述,背涂膠的使用是一把雙刃劍,過度使用會影響紙張的膠水親和力,用量不夠則會影響紙張的印刷適性。至于背涂量的“合理”范圍,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取決于大家主觀或機械客觀對“印刷適性”與“膠水親和力”的可接受程度。
作者單位:廈門鑫葉印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