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婷婷
【摘 要】目的:探討彈力帶在脛腓骨骨折術后功能鍛煉中的應用。方法:選取某院100例在本院骨科治療的病房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采用彈力帶進行功能鍛煉,對照組予自主功能鍛煉,比較兩組患者下肢功能恢復情況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下肢功能恢復情況比較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與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結果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彈力帶應用于脛腓骨骨折術后的功能鍛煉,具有療效獨特,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點,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彈力帶;骨科;脛腓骨骨折;功能鍛煉
【中圖分類號】R683.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2--01
1 引言
骨科患者康復期較長,功能鍛煉逐漸成為治療骨折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是加快骨折愈合,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的一項重要護理工作。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指導患者積極主動配合醫(yī)護人員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對骨折愈合、傷肢功能恢復及患者身心健康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功能鍛煉是骨科疾病治療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是加快骨折愈合,促進肢體功能恢復的一項重要工作.應早期開始,貫穿始終。
脛腓骨骨折在長管狀骨折中最為常見,是骨科急診常見病。本病多發(fā)生于兒童及青壯年,多采用手術治療,我院采用彈力帶加強脛腓骨骨折術后功能鍛煉臨床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2 資料與方法
2 1 一般資料
2.1.1 研究對象 選取某院2018年1月到2018年9月期間共100例在本院骨科治療的病房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50例。治療組男31例,女19例;年齡30歲以下6例,30~49歲30例,50~69歲10例,70歲及以上4例;左側(cè)30例,右側(cè)20例。對照組男35例,女15例;年齡30歲以下7例,30~49歲25例,50~69歲10例,70歲及以上8例;左側(cè)39例,右側(cè)11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骨折部位、骨折類型等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1.2 診斷標準 采用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 《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脛腓骨骨折的診斷依據(jù)。
2.1.3 納入標準 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 ;脛腓骨骨折自主功能鍛煉者;脛腓骨骨折使用彈力帶進行功能鍛煉同意并能按醫(yī)生要求完成治療者。
2.1.4 排除標準 脛腓骨骨折自主功能鍛煉者;脛腓骨骨折使用彈力帶進行功能鍛煉同意并能按醫(yī)生要求完成治療者;下肢皮膚因潰瘍、感染等因素不能耐受外固定者;不能堅持治療,無法判斷療效及資料不全者。
2.2 方法
2.2.1 治療方法
(1)治療組。骨折使用彈力帶進行功能鍛煉者,均在術后第一天開始使用彈力帶進行功能鍛煉,鍛煉方法:患者在臥床伸直雙下肢情況下,以腳掌中心固定彈力帶,雙手向前提起彈力帶至肌肉繃緊,堅持五秒,每日200次,分3-4次進行,予一星期后測量肢體腫脹程度、觀察患肢腫脹情況,復查雙下肢B超未出現(xiàn)下肢深靜脈血栓。
注意事項:在進行功能鍛煉時根據(jù)每個患者的病情和下肢長度,選用合適的彈力帶長度,保持正確的姿勢。
(2)對照組。骨折術后第一天進行自主功能鍛煉,采取自主功能鍛煉,自行完成相同的功能鍛煉方法,予一星期后測量肢體長度、觀察患肢腫脹情況。
2.2.2 療效評定 參照肢體腫脹、下肢肌肉等情況、下肢功能恢復情況評估標準評價其下肢功能情況。優(yōu):無腫脹,活動不受限,肌肉無萎縮;良:輕度腫脹,劇烈活動受限,肌肉無萎縮;可:中度腫脹,活動受限,肌肉稍有萎縮;差:持續(xù)疼痛,正?;顒邮芟蓿∪饷黠@萎縮。同時根據(jù)脛腓骨骨折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分為:(1)關節(jié)僵硬;(2)肌肉萎縮;(3)下肢深靜脈血栓;(4)足下垂;(5)骨折不愈合;(6)神經(jīng)損傷。
2.2.3 觀察指標及方法 2組病例固定一周后予B超檢查,測量下肢圍度,均隨訪1-3個月,平均2個月,觀察下肢功能恢復情況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2.2.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2組間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
3 結果
2組病例治療后骨折均獲得臨床愈合,愈合時間4~6周。2組治療后臨床療效與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見表1、表2。
4 討論
脛腓骨骨折是骨科長管骨骨折中最常見的骨折類型,多發(fā)生于兒童和青壯年。脛骨是連接股骨下方的支撐體重的主要骨骼,承擔1/6的承重,所以,骨折術后的功能鍛煉常常會影響患者下肢的功能和踝關節(jié)的活動。
脛腓骨骨折的治療目的是避免神經(jīng)、血管等軟組織損傷,促進骨折愈合并恢復關節(jié)的正常功能。目前臨床常用的功能方法為自主功能鍛煉,但研究發(fā)現(xiàn),自主的功能鍛煉往往沒有預期效果,患者不能堅持從而影響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復。
本文采用彈力帶幫助功能鍛煉的方法探討在脛腓骨骨折術后功能鍛煉中的應用,具有以下優(yōu)點:(1)彈力帶參與與自主功能鍛煉相比,彈力帶能幫助患者主動參與功能鍛煉,更加標準地完成功能鍛煉,方便應用監(jiān)督。(2)彈力帶應用能使下肢受力均勻,穩(wěn)定關節(jié),避免誤傷踝關節(jié)。(3)使用彈力帶不易產(chǎn)生側(cè)方和成角移位;能增加骨折端應力刺激和促進患肢的血液循環(huán),有利于骨折愈合,避免足下垂、肌肉萎縮等并發(fā)癥的出現(xiàn)。
總之,探討彈力帶在脛腓骨骨折術后功能鍛煉中的應用,既符合生物力學原理,又符合中醫(yī)“動靜結合,筋骨并重”的治療原則,具有療效獨特,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點,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周建,鄧璐.肱骨上段骨折術后彈力帶訓練方案的設計與應用[J].中西醫(yī)結合護理(中英文),2018,4(06):95-97.
劉國華.彈力帶抗阻訓練對延緩老年女性骨骼肌衰減的效果[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8,34(02):34-38.
朱天紅,孟祖東,王欽玉.彈力網(wǎng)狀襯墊布朗氏架在下肢骨折中的應用[J].湖北醫(yī)藥學院學報,2014,33(05):501-503.
肖剛.彈力帶在肱骨中下段骨折中的運用[J].求醫(yī)問藥(下半月),2012,10(03):21.
張峻瑋,姜春陽,黃明利,畢宏政.鈦制彈性髓內(nèi)釘結合夾板彈力帶固定治療肱骨干骨折[J].中醫(yī)正骨,2011,23(09):50+52.
狄勛元,江建民,劉煥義,等.細微運動對長骨干骨折愈合的作用———動物實驗系列研究初步總結.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1998,13(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