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花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的教學不同于其他科目,由于本學科的獨特性使其具備了其他學科所不具備的課程目標:提高人的思維層次,鍛煉人的思維能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學會用智慧對待人生、社會和世界。但是在實際教學中,一課堂的時間僅有45分鐘,而且農(nóng)村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任務較重,既面臨著學業(yè)水平測試(俗稱“小高考”)的壓力,又承受著高考的重棒。所以,在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可謂是少之又少。
所以,面對這個現(xiàn)狀,作為一名扎根于農(nóng)村政治教學的教師,我在每堂哲學課的課前、課中和課后,都用一些貼近生活的哲學思考題輔助學生理解哲學知識,提升能力。這樣,既不浪費學生寶貴的課堂時間,又啟發(fā)了學生的哲學思維;既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又可以使學生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思辨人生。
一、哲學課前題——開起哲學之旅
哲學的教學應是美的,因為它開啟了人的智慧。在美的哲學教學中深藏著大智慧,能夠讓學生的思想暢游于天地之間。所以,在思想整治教學中,我認為哲學課前題是不可或缺的,并且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哲學課上課之前給學生留思考題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哲學是抽象的、晦澀難懂的,在課前留下思考題可以奠定本課的基調(diào),讓學生在課前對本課的內(nèi)容有思考、有印象,從而能更好地預習課本,更準確地理解哲學知識。所以,教師在每節(jié)哲學課之前都有必要發(fā)導學案,或在黑板上,或在屏幕上展示哲學課前題。
人教版必修4課本中的“生活處處有哲學”是第一課第一框題,本課內(nèi)容雖然簡單,但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哲學課的興趣。因此,在講述這節(jié)課前,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展示詩歌《仰望星空》: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的寥廓而深邃;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的莊嚴而圣潔;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樣壯麗而光輝。以此詩歌引出問題:你在靜默的秋夜是否獨自仰望過星空?在仰望星空的時候,你會想些什么?
對于此題學生都會做,但答案卻大相徑庭,起到的效果也是出乎意料。此題也打開了哲學的大門,讓學生帶著驚喜與好奇步入了哲學的殿堂。
因此,哲學課前題的設置至關重要,讓學生懷揣著好奇和驚喜翻開哲學課本,他們從自己的角度看待哲學,以自己的思維理解哲學,可能得到的是“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感悟,有助于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二、哲學課中題——銜接課前,承上啟下
一節(jié)課的時間里,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是有限的,很多時候是學了后面的知識忘了前面的內(nèi)容,因此,通過問題的設定為新舊知識架起一座橋梁,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哲學課教學中要用思考題貫穿其中,刺激學生的感官,激起學生求知的欲望。在授課過程中,尤其在介紹哲學的概念等理解性知識時,教師要用哲學思考題來幫助學生理解哲學知識,同時也用來檢測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
因此,在哲學課中設置思考題時需要考慮知識間的聯(lián)系,把已學知識與將要學習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在講解知識時不要造成脫節(jié)的現(xiàn)象,讓學生進行正確的思考,從而更好地理解將要學習的內(nèi)容。
例如,講授“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時,教師講完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基本觀點后,引用17世紀法國思想家笛卡爾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以及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的觀點“我在故我思”,讓學生探討二者的不同之處,并選擇贊同哪一個觀點。無論選擇哪一個觀點,只要有理有據(jù)都可以。學生通過爭論可以更好地把握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不同,且更加理智地看待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不再單純地認為唯物主義是正確的,唯心主義是錯誤的。二者都有精華之處,也有糟粕,要學會批判地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更好地啟迪學生的智慧。
又如,教師在講授“認識運動把握規(guī)律”這部分內(nèi)容時,有些學生覺得內(nèi)容轉(zhuǎn)換幅度大,思維一時很難調(diào)整過來。因此,為了使知識轉(zhuǎn)換得更自然,教師可以拋出一個思考題:龜兔賽跑,誰都不是永遠的贏家,勝利的烏龜和失敗的兔子決定再比試一次。一步一個腳印,慢騰騰的烏龜要想獲勝該怎么做?因大意輕敵呼呼大睡,吃過一次虧的兔子接下來又該怎么辦?學生經(jīng)過討論認為:兔子應學會吃一塹長一智,在以后的比賽中不會再犯類似的錯誤;烏龜爬得雖慢,但可以不用比速度,可以借助其他條件獲勝。
因此,在哲學教學中要善于引入思考題,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能活學活用,學會用所學的哲學知識梳理世界錯綜復雜的關系,完成既定的目標。
三、哲學課后題——促進哲學生活化
一節(jié)哲學課結(jié)束了,并不意味著學習的結(jié)束。課程教學時間很短,但對于內(nèi)容的理解卻需要很長的時間。哲學是智慧之學,能啟迪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視野,就如同馮友蘭先生說:“哲學是人類精神的反思。所謂反思,就是人類精神反過來以自己為對象而思之。人類精神的主要部分是認識,所以也可以說哲學是對認識的認識,對于認識的認識,就是認識反過來以自己為對象而認識之,這就是認識的反思?!?/p>
因此,哲學課后題是不能缺少的。彌足珍貴的課堂時間代替不了寬裕和自由的課余時間,也許學生就在不經(jīng)意間理解了哲學內(nèi)容。但這需要前提條件,要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在講解完“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后,給學生留下思考題:如果有一天你發(fā)現(xiàn)自己被最信任的人欺騙了,你會怎樣做?出示俄羅斯詩人普希金的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讓學生用所學的發(fā)展觀的知識來分析。這樣,就讓學生學會了思考,學會了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如果遇到坎坷應該如何面對。書本知識講完了,題也做完了,但留給學生的絕非是空洞的說教和單純的識記,不是結(jié)束,而是影響持久,讓學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一串串哲學的足跡。
因此,通過課前、課中、課后思考題能讓哲學思維融入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讓學生有效地理解知識,撐起學生的精神天堂,使人生變得更精彩,由此實現(xiàn)了課堂的核心目標:傳授知識,增長智慧,成長人生。
學海無涯,教無定法,在農(nóng)村高中哲學課堂上,課堂效果受學生、教師、文本等多種因素的制約,這需要教師深入了解學生,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將影響哲學課堂教學的因素進行有效整合,釋放教學合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要激發(fā)農(nóng)村中學哲學課堂的活力,另一方面,要游刃有余地在哲學課堂上以思考題貫穿始終,打造高效的農(nóng)村政治學講課堂,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