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社會工作的社會理論:路徑與議題*

      2018-02-19 23:53:10何雪松
      學海 2018年1期
      關鍵詞:布迪厄議題建構

      何雪松

      社會工作一直以來都被批評“缺乏理論”,甚至有“反理論”或“無視理論”的傾向,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認識到,社會工作如果在理論上沒有取得足夠的、令人信服的進展,在學科競爭之中就會被邊緣化。為了回應這一挑戰(zhàn),西方社會工作界的主流觀點是經由證據為本的實踐運動,以干預研究推動社會工作科學的建設目標。然而,不可忽視的是,以科學為取向的社會工作有滑向微觀、拋棄宏觀使命之危險。實際上,社會工作的反思性和政治性同等重要,這是社會工作的“社會”之維的設定?;氐健吧鐣钡纳鐣ぷ骶托枰匦抡碜约旱睦碚摶A,與社會理論的對話就順理成章了,這是因為社會理論可以幫助社會工作理解復雜性與不確定性及其背后的政治、經濟與社會議題。

      應該說,社會工作與社會理論有著很多共同的理論議題。比如,Elliot(2014)認為,當代社會理論的核心主題是: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現代社會的共識與沖突程度;變化或社會轉型;性別;社會世界與情感世界或公共世界與私人領域之間的關系。從社會工作的角度而言,以上議題都是深嵌于以改變?yōu)槟繕说纳鐣ぷ鲗嵺`的全過程,因為改變涉及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社會對改變的共識與沖突、“公”與“私”的界限,等等。

      進一步而言,要考察中國社會工作的發(fā)展,就要將其置于社會轉型的大背景,這無疑與馬克思、韋伯和涂爾干的經典社會理論具有強烈的相關性。因為他們建構的理論體系就是為了回應現代社會的興起,也就是波蘭尼意義上的“巨變”。為此,他們提出了保衛(wèi)社會的不同路徑,這實際上鋪陳了社會工作多元視角的思想基礎??傮w而言,社會工作是西方現代性興起的伴生物,是內在于資本主義社會保護體系的。與之類似,又有所不同的是,社會工作是中國社會轉型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之后回應經濟社會發(fā)展不平衡、社會服務體系發(fā)展不充分的必然選擇。社會工作的發(fā)展就其本身而言是一個“社會”不斷展開的過程,這個過程在某種程度上呼應了經典社會理論的關切,但又不能簡單沿用,而是需要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進行反思和重審。

      因此,無論是當代社會理論,抑或是古典社會理論,都與社會工作的發(fā)展有著密切的關聯。這樣的關聯無疑成為重新概念化和理論化社會工作的重要切入點,因為社會工作理論自身的發(fā)展脈絡并沒有提供足夠的、可資利用的思想基礎,特別是缺乏對宏觀社會結構的把握和對社會整體變遷的考察,聚焦于個體的理論不足以回應社會處境的復雜多變。生態(tài)理論這一廣泛使用的社會工作理論,初看起來,包容性很強,但總體而言只是描述性的,并沒有提供具有說服力和洞察力的理論解釋,因此它很難類似社會學的結構功能主義——它的興起成為后續(xù)諸多社會學理論流派的基礎。也就是說,社會工作理論尚未建構出一個“靶子”理論,諸多理論是沿著各自的路徑建構起來的,相互之間的對話與關聯較弱,無法確立基礎性的概念鏈條和學術理路。

      盡管社會工作理論界認識到與社會理論進行聯結的重要性,但這一領域的進展是緩慢的。1996年英國出版了《社會理論、社會變遷與社會工作》(social theory, 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work)一書,這是系統討論社會工作、社會理論與社會變遷的肇始。隨后在英國和歐洲大陸有了更多的人跟進這一方向,包括Paul Garret的《社會工作與社會理論》,Christopher Thorpe的《為了社會工作的社會理論》(social theory for social work)和散見于各個期刊的文獻,但總體而言尚未形成具有強大學術影響的專業(yè)共同體。

      近十年來,我國社會工作有了明顯的進展,當然也遭遇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其中一個核心問題就是是否具有獨立的學科身份。社會工作目前是作為社會學一級學科下設的二級學科,這一安排的科學性的確有可商榷之處。但正如筆者多次強調的,在短期內,社會工作與社會學聯系在一起發(fā)展是有意義的,這樣的制度安排可以強化社會工作的宏觀使命和理論反思,也許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工作學科體系、理論體系、知識體系和實踐體系。尤其需要強調的是,這也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迫使社會工作深入思考理論體系建設這一個核心議題,其中一個面向就是加強社會工作與社會理論的對話。這樣的理論對話可能會經歷三個階段:聯結、融合和建構,分別表現為社會工作與社會理論(social work and social theory)、為了社會工作的社會理論(social theory for social work)和社會工作的社會理論(social theory of social work),前面兩個階段大體上與Paul Garret和Christopher Thorpe的理論追求類似,第三個階段是希望社會工作應該有更高的理論目標——在社會理論領域做出獨特的貢獻。

      社會工作與社會理論:聯結

      社會工作與社會理論的聯結這一路徑沿襲的社會工作的“理論外借”傳統,嘗試將社會理論的概念和框架引入社會工作,從而增強社會工作的理論反思性。應該說,就社會工作理論的早期發(fā)展而言,社會工作引入了社會學、心理學、心理咨詢的理論進展并融合了系統理論、生態(tài)理論等。從某種意義上講,外借理論是社會工作理論建構的一個重要特色。

      從近年的文獻可以看出,社會工作已致力于與社會工作理論的聯結。Garret(2016)的《社會工作與社會理論》是代表性著作,該書討論了現代性這一社會理論的核心議題,社會工作作為現代性工程的一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現代性概念的設定和后現代的沖擊。Garret進一步討論了社會理論家葛蘭西、布迪厄、哈貝馬斯、霍耐特、弗雷澤、博爾坦斯基、希布佩羅、內格里和巴迪歐與社會工作的關聯。這樣的關聯有助于我們重新認識社會工作的使命、宗旨與過程。

      社會理論就其本質而言是抽象的,社會工作與社會理論的聯結,就是為了將抽象的社會理論納入社會工作的理論視野,將社會工作理論概念轉化為社會工作可以使用的專業(yè)術語,這樣可以補充社會工作理論性之不足,強化其對現實議題的理論解釋能力,從而進一步促進反思性實踐。比如,弗格森從吉登斯的理論出發(fā),認為社會工作的目標要從解放政治改變?yōu)樯钫?,這就是對社會工作的新闡釋,這是為了回應社會進入所謂的晚期現代性以及社會的個體化進程(Ferguson,2001)。

      然而,這樣的聯結可能會讓社會工作迷失于社會理論的復雜論爭與歧見,或流于口頭或文本上社會理論概念的堆砌,而沒有真正服務于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目標。更進一步而言,這樣的聯結可能有其先天的不足,那就是,社會工作如果盲從于社會理論的述說,可能會淪為其注腳,而失去其自主性,相反強化了社會工作的知識屈從地位。因此,社會工作需要進一步思考如何消化和吸收社會理論,從而促進社會工作專業(yè)目標的實現。比如,有學者就以布迪厄為例指出需要進一步實現社會工作與社會理論的融合,布迪厄的理論對于社會工作的意義不能只是簡單地沿“場域”“文化資本”“慣習”等幾個核心概念,而是在于以布迪厄倡導的關系主義為路徑去理解社會工作,這樣就提供了一種從關系而非實體的角度考察社會工作的宗旨、目標、過程與模式的可替代的認識論和方法論(Emirbayer & Williams,2005)。這就是要形成“為了社會工作的社會理論”。

      為了社會工作的社會理論:融合

      為了社會工作的理論是致力于解釋社會工作面對的各種情形,從而為反思性實踐提供理論基礎。而社會理論關心的諸如現代性與后現代性、全球化、個體化、時間與空間、身體與情感、結構與能動性、歷史與文化、批判與重建等議題,都是社會工作需要面對的理論議題,是在社會工作實踐之中不斷浮現出的困擾。但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社會工作因為過分追求臨床化和技術化,而忽視了與社會理論的融合。當社會工作不斷回歸其“社會”使命的時候,社會理論就是繞不開的資源。比如,布迪厄的《苦難的世界》是關注弱勢群體體驗的重要文本,有助于反思社會工作的社會處境。他特別指出,“只講生存條件的深重苦難而排斥其他一切困苦,無疑于對很大一部分反應社會秩序的困苦視而不見和不理解?!?布迪厄,2017)這顯示我們需要更為全面的社會視角,將社會理論融合進社會工作的知識體系,成為社會工作理論的構成性要素。

      索普的著作以“為了社會工作的社會理論”為題,考察了現象學、符號互動論、埃利亞斯、???、布迪厄、女性主義和全球化理論對于社會工作的重要意義(Thorpe,2017)。但這本著作是探索性的,尚未真正實現“融合”的目標,只是對理論的羅列,還沒有形成從社會工作的視角重新闡釋社會理論的學術理路。

      過去一段時間以來,有學者嘗試將社會理論融入社會工作,重新確立社會工作的理論視域,且開創(chuàng)了新的社會工作理論流派。阮新邦(2003)倡導基于哈貝馬斯建立詮釋取向的社會工作,這明顯有別于實證主義的進路,融合了哈貝馬斯的溝通理性概念。存在主義是一個哲學思潮,但存在主義社會工作就是具體的社會工作干預模式。又如,??轮v話語、主體與權力,敘事治療就是將這一理論實踐化為重新書寫生命的故事,圍繞的是話語的解構與敘事的重構。再如,女性主義對正統理論體系與知識框架提出了一系列挑戰(zhàn):堅持認為應堅持多元的認識方式,而非一元的認識論,特別是指責實證主義這一所謂的主流范式具有壓迫性;質疑以往的理論和知識是以研究男性為聚焦而形成的,隱含男性話語霸權,而女性切身的領域與議題被忽視和壓抑;反對研究者將男性樣本的研究發(fā)現推及總體,因為將男性的經驗作為衡量女性經驗的標準尺度并不合理(Dominelli,2012)。女性主義社會工作就試圖從女性自身的境遇與不同的聲音出發(fā),開展以女性為中心的實踐,回應不同群體體驗和境遇的多樣性,從而帶來新的改變可能。

      社會工作與社會理論的融合為社會理論的實踐應用提供了可能性,筆者把它稱之為doing social theory或practicing social theory,或許可以翻譯為實踐社會理論。Ife(2016)甚至認為,社會理論與社會工作的融合,可以形成社會工作的新范式。如果說,以實證主義為基礎的啟蒙為本的社會工作理論致力于以科學的方法提供答案或實踐指引,那么社會建構主義和女性主義范式下的社會工作,就是后啟蒙的社會工作,而后啟蒙社會工作理論的出發(fā)點是提出問題,而答案是因不同的情境而異變的,并不具有一般性。由此可見,社會工作與社會理論的融合,可以確立“為了社會工作的社會理論”的基礎性概念架構。

      社會工作的社會理論:建構

      本文要特別強調的是,社會工作可以促進社會理論的發(fā)展,從而形成基于社會工作的社會理論。這是因為,社會工作者有著豐富的實踐經驗,與個人、群體、組織和社區(qū)有著極為頻繁的接觸,能更為深入地認識很多個人、群體、組織和社區(qū)的困頓體驗和在困境之中展現能動性尋求改變的場景,這樣“實踐”、“過程”、“直覺”就成為建構社會理論的中軸概念。

      社會工作的“實踐”是直面生活本身的,實際上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回應社會理論的關切,無論是馬克思,還是布迪厄,都對實踐有非常深入的論述。從建構社會理論的角度,社會工作的“實踐”,可有助于從生活實踐本身,而不是以理論替代生活,來認識具體的社會、歷史、文化乃至各種不同群體的遭遇,特別是能夠真正切近那些社會科學研究習慣上忽視的“社會底蘊”(楊善華、孫飛宇,2015)?!吧鐣滋N”之中就蘊藏了很多可以轉化為概念的言說,這樣的言說可以抵抗或修正現有的理論,從而形成新的理論敘事,這樣的理論是真正貼近日常生活本身的社會理論,可以解釋個體生活實踐的細節(jié)。

      社會工作的長期介入和持續(xù)的跟進可有助于直接觀察“變化”的過程,特別是可以看到“變化”的動力、階段、節(jié)點、障礙、反復等等,從而探索建構基于“過程”的社會理論。本人最近的一篇論文指出,基于中國傳統的思想資源,社會工作的目標可以表述為:知變、適變和求變。知變、適變、求變是“位育”概念的進一步操作化,也就是說,社會工作就是希望調節(jié)人與情境之間的關聯,這或許可以成為中國社會工作理論建構的本體論基礎(何雪松,2017)。

      社會工作者因其扎根基層社會,而對很多社會問題有著深刻的切身體會,這樣的直觀感受在理論建構之中較少受到重視。理論或研究方法可能會格式化我們的思維,而只是關注理論所限定的方向。但直覺可以實現現象學意義上的“回到事物本身”,重新看到以前之所不見。因此,直觀是反思個人的體驗與更大的社會結構脈絡之間的關聯的重要基礎,關注這樣的“直觀”,是“現象學還原”,是尋求這一種替代性社會理論的方法論前提。

      由此可以看出,社會工作的社會理論,重視實踐、直觀和過程。行文至此,也許讀者認為,社會工作的社會理論,側重微觀,而忽視宏觀。對此,需要做出兩點進一步的說明。

      第一,社會工作對宏觀和政治議題的重審是具有社會理論意義的。這樣的重審既是對社會工作微觀化與臨床化的糾偏,也是為了回應新自由主義和市場化話語的侵蝕,更是基于專業(yè)實踐驅動的社會理論層面的反思與探索。社會工作的現實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意識形態(tài)、市場化和全球化的影響,因為社會工作不得不面對這樣的宏觀政治議題,這是社會工作的“政治重返”(Gray & Webb,2009),是對社會工作科學的再平衡。鮑威爾指出,社會工作是有政治任務的,這就是回應社會排斥和社會不公平,從而建構一個更加公平與正義的社會(Powell,2001),這樣的議題毫無疑問是需要置于更為廣闊的社會理論視域進行討論和思考。進而,有學者認為,宏觀取向的結構社會工作就其本質而言就是批判社會理論(Mullaly,2007)。這是因為,結構社會工作沿襲了社會批評的傳統,但在此基礎之上建構了一個基于實踐的宏觀社會工作理論,強調的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呼應了社會批判理論強調解放與改變的現實期待。

      第二,中國的社會工作發(fā)展可能為建構解釋中國社會變遷的社會理論鋪陳現實基礎。社會工作的發(fā)展涉及一個核心議題就是“什么是社會”,是有了社會組織就有了“社會”嗎?是有了志愿者就有“社會”嗎?是有了居民參與就有了“社會”嗎?中國實踐意義上的“社會”是西方理論意義上的“社會”嗎?更有,我們討論政社分工與合作,政府和社會的邊界在哪里?諸如此類的問題,實質上都是根本性理論問題。現實在不斷展開,“社會”在不斷成長,但它們可能并不符合我們的理論想象,這是因為現有的社會理論也并給沒有給出全部的恰切的答案,這恰恰就是理論可以生長的現實土壤。在這個意義上,中國社會工作的現實發(fā)展與專業(yè)實踐的重要性,是超出專業(yè)本身的,是具有深刻的社會理論意涵的。

      社會工作與社會理論對話的最終目標是建構自主性的理論體系。我們面臨的重要任務是,在社會工作理論的基礎之上,尋求與社會理論的對話。從社會工作與社會理論的聯結,社會工作與理論的融合,再到社會工作的社會理論,都是服務于建立主流的理論框架,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探索的方向。這要求,社會工作不再局限于強調“用”和“做”,而是越來越關注理論化。社會工作研究者要實現“研究者”和“實踐者”的角色整合,從而成為理論“構建者”。

      要促進中國社會工作的發(fā)展,我們必須盡快實現從知識的消費者到知識的生產者、從理論的轉述者到理論的創(chuàng)造者的轉換,這就要求我們有明確的理論自覺和智識追求。這樣的自覺和追求可以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我們需要厚實理論素養(yǎng),在古今中外的社會思想基礎之上傳承創(chuàng)新,勾連歷史與現實,貫通中國與西方,破解社會工作實踐發(fā)展與理論創(chuàng)新的難題與困惑,比如,闡明“社會”在中國語境的確切意涵和成長的路徑,這樣就有可能在社會理論的高度提出原創(chuàng)性學說,這就構成社會工作的社會理論的內在組成部分;另一方面,我們又要扎根社會工作一線,從切己的關懷出發(fā),從一個個具體的問題領域、實踐領域與政策領域反思社會工作的理論前提,建構具體的有成效的、可推廣的實踐模式和“中層理論”,這樣的理論可以累積為貼近中國實際的社會工作理論體系,如果這樣的理論又能夠回應社會理論的核心議題,特別是當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核心理論議題,就可以貢獻于社會工作的社會理論。

      1.布迪厄:《苦難的世界》,張祖建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

      2.何雪松:《社會工作:知變、適變、求變》,《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6期。

      3.楊善華、孫飛宇:《“社會底蘊”:田野經驗與思考》,《社會》2015年第1期。

      4.Ife,J.:《人類權利與社會工作》,鄭廣懷、何蕾譯,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年。

      5.Garret,Paul:《社會工作與社會理論》,黃銳譯,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6年。

      6.阮新邦:《詮釋取向的社會工作觀初探》,《國外社會學》2003年第1期。

      7.Elliott, Anthony,ContemporarySocialTheory:Anintroduction,Routledge,2014.

      8.Thorpe,Christopher,Socialtheoryforsocialwork,Sage,2017.

      9.Powell, Fred,ThePoliticsofSocialWork,Sage,2001.

      10.Ferguson, H., Social work, individualization and life politics,BritishJournalofSocialWork,2001,31(1).

      11.Emirbayer, Mustafa and Eva M. Williams, Bourdieu and Social Work,SocialServiceReview,2005,79(4).

      12.Mullaly,R.,NewStructuralSocialW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13.Dominelli,L.,FeministSocialWorkTheoryandPractice,Palgrave,2012.

      14.Gray, M., & Webb, S., The return of the political in social work,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alWelfare, 2009,18(1).

      猜你喜歡
      布迪厄議題建構
      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視域下學生體育文化資本的作用及建構
      布迪厄資本理論視角下我國女性運動員形象報道取向變遷及其成因
      消解、建構以及新的可能——阿來文學創(chuàng)作論
      阿來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殘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構和救贖
      例談群文閱讀中議題的確定
      甘肅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7:02
      科學議題歡迎君子之爭
      科技傳播(2019年24期)2019-06-15 09:28:24
      建構游戲玩不夠
      大學生安全感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基于布迪厄的資本理論
      緊抓十進制 建構數的認知體系——以《億以內數的認識》例談
      API China & PHARMPACK & SINOPHEX關注制藥企業(yè)環(huán)保議題
      機電信息(2015年8期)2015-02-27 15:55:30
      芜湖市| 宾川县| 凌源市| 休宁县| 万山特区| 松江区| 德令哈市| 馆陶县| 余庆县| 兴隆县| 梁平县| 阜康市| 黄梅县| 柯坪县| 苍南县| 青神县| 九龙城区| 迁西县| 福州市| 贞丰县| 广昌县| 比如县| 合水县| 泗洪县| 云梦县| 洪江市| 普安县| 东平县| 邹平县| 微山县| 上栗县| 宁安市| 梅河口市| 岳西县| 扎兰屯市| 旌德县| 天镇县| 聊城市| 报价| 和田县| 长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