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傳媒責任倫理的內涵、特征及必然性分析

      2018-02-22 05:51:13鐘媛媛
      新聞研究導刊 2018年1期
      關鍵詞:倫理責任

      鐘媛媛

      (外交學院 基礎教學部,北京 100037)

      一、傳媒責任倫理的內涵

      “責任”一詞源自拉丁文“respondo”,意思是“我作答”,意味著行為主體有能力承擔其行為及后果?!柏熑巍痹趥惱韺W領域始終是一個基礎又核心的概念,在西方思想史上,很多問題的討論似乎都離不開“責任”。德謨克利特以一種理性的快樂主義的態(tài)度將公共利益和公共善作為責任的基礎。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們因為有自愿選擇的權利,所以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除非是因為被迫和無知而作惡,否則都應該受到懲罰??档聦ⅰ柏熑巍币暈樗康赖抡軐W的核心,在他看來,責任是出于對道德法則服從的行為必要性,是善良意志的體現,一切有責任的行為因為具備善良意志,才具有道德價值。馬克斯·韋伯將“責任”從真正意義上納入了倫理學領域,他在分析康德倫理學之后,從中觀職業(yè)層次出發(fā),區(qū)分出“責任倫理”和“信念倫理”的不同,并指出行動領域責任倫理的重要性。

      20世紀下半葉以來,北美和歐洲等國眾多學者開始對“責任倫理”問題展開激烈討論和深入研究,相關的著作也爭先出版。繼韋伯之后,美國著名學者范伯格(Joel Feinberg)、特里·L .庫帕(Terry Cooper)、唐納德·肯尼迪(Donald Kennedy),英國的約翰·M.費舍爾(John Martin Fischer),法國的埃曼努爾·勒維納(Emmanuel Levinas),以及德裔美籍的漢斯·約納斯(Hans Jons)都從不同角度對責任倫理展開了研究,其中約納斯是最杰出的代表。責任倫理是對世俗社會現實問題的責任思考,也是對遠距離和未來責任問題的倫理追問。責任倫理之所以不僅能夠在學術領域備受關注,更在社會領域廣為推崇,根本之處在于它順應了時代的要求。當技術時代為人們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zhàn)時,當人類面臨愈發(fā)復雜的問題和困境而束手無策時,責任不僅是一個最恰如其分的原則,更體現了一種時代的精神氣質與需求。

      科學技術革命不僅促進了生產力的迅猛發(fā)展和生產關系、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更對傳統(tǒng)文化和價值觀念形成了巨大沖擊,全球化帶給人們的不僅是經濟層面的求同存異,而且引發(fā)了人們對社會倫理、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等精神層面的深入思考。人們普遍感受到創(chuàng)建一個全新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對于推動世界各國、各地區(qū)之間的團結合作與和平共處是多么重要和緊迫。而這一全新制度的產生首先要依賴于在整個世界范圍內達成一個倫理的共識,那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共同體的責任和義務“是什么”的問題。全球化亟須一種具有普遍責任意識的倫理文化來共同解決人類所面臨的日益復雜的全球倫理問題,使我們這個共生共存的環(huán)境得以持續(xù)發(fā)展。

      如果給出幾個關鍵詞來形容傳媒的走向,如“自由”“權利”“義務”“責任”“利益”等,“責任”一定會當仁不讓地成為傳媒的核心概念。漢斯·約納斯曾說:“當代倫理學的核心問題就是責任問題?!盵1]“責任”作為始終伴隨人類社會生活實踐的倫理范疇,在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人類社會關系愈加復雜的情境下,其內涵和外延必然也會隨之變化。著眼于大眾傳媒領域,媒介化社會所引發(fā)的種種道德問題,無一不和“責任”相關,而傳統(tǒng)倫理學在傳媒領域對責任的呼喚似乎不能有效解決大眾傳媒自身及由其產生的社會道德困境。無論出于對傳媒道德問題的哲學反思,還是順應現代傳媒的時代要求,構建全新的傳媒責任倫理體系將是保證大眾傳媒健康發(fā)展的必然要求。

      因此,傳媒責任倫理是基于對媒介化時代的倫理反思,對大眾傳媒領域的責任問題進行理性的倫理追問。大眾傳媒責任倫理不僅關注所有參與大眾傳播活動中的道德主體在履行其角色義務時表現出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同時對傳媒實踐領域當下的倫理困境,以及由傳媒新技術帶來的不可預測的、未來的、遠距離的傳媒倫理問題進行責任指導。傳媒責任倫理是從整體的視域來探究大眾傳媒與人、社會、自然以及未來之間的責任關系。

      二、傳媒責任倫理的特征

      (一)傳媒責任倫理是責權利的統(tǒng)一

      大眾傳媒責任倫理不是苛責道德主體要無限度履行責任和義務而置自身權利和利益于不顧,也不是一味夸大權利的行使而忽視社會責任和公眾利益的承擔,更不是僅將自身利益當作唯一追逐的目標而逃脫和回避責任。大眾傳媒倫理倡導的是責任、權利和利益的辯證統(tǒng)一。

      責任是大眾傳媒的客觀必然要求,也是主觀的價值需求。大眾傳媒及所有參與大眾傳播活動的道德主體在傳播實踐活動中享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平等自由的權利,同時這種權利又不是無限制的為所欲為,而是要充分考慮自身行為對他人、社會、自然甚至未來可能引發(fā)的后果,并對之負責。大眾傳媒只有具備足夠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才能保證自身獲取資訊、傳遞信息、輿論監(jiān)督等權利。也正因為對傳播權利的正確認識和有效行使,才能不斷在傳媒實踐過程中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客觀界定傳媒責任,實現權利和責任的統(tǒng)一。

      在各種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利益關系是最為根本和實際的關系。傳媒領域的一切行為不僅蘊含著責任,更與利益直接相關,大眾傳媒的責任與利益也是辯證統(tǒng)一的。大眾傳媒的利益是什么?不同歷史階段對利益的界定有所不同,但無論如何,利益都與自身的生存和發(fā)展息息相關。大眾傳媒的利益既包含物質利益,也有對“善”的價值追求,因此,大眾傳媒的利益既是經濟利益,也是社會公共利益,其利益本身就蘊含著責任。18世紀英國哲學家約瑟夫·布特勒認為:“如果我們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幸福,那么良心與自愛將告訴我們同樣的東西。責任與利益完全一致?!盵2]德謨克利特也認為公共利益和公共善是責任的基礎,“力守對公家的責任,比維持生存和存在,更要珍貴得多”。[3]利益是責任的基礎,而責任的履行也是實現利益的保證。

      (二)傳媒責任倫理是他律與自律的統(tǒng)一

      傳媒責任倫理的自律性主要因為責任是一個主體性的范疇,一切責任行為的始終都離不開行為者作為能動的主體性的存在。傳媒倫理責任既包括作為社會每個成員或組織必須遵守的“底線責任”“消極義務”,也包括傳媒社會角色賦予的職業(yè)領域的制度性、契約式的責任規(guī)范,同時也包括“至善”的高層次的道德責任。無論是積極的責任還是消極的義務,無論是高層次的道德追求,還是低層次的責任追究,都需要傳媒主體將外在客觀的他律內化、升華為自我自覺自愿的道德需要。

      傳媒責任倫理的他律性不同于政治、法律、經濟等領域的他律手段,傳媒責任倫理雖然也有強制性和約束性的他律制度規(guī)范,但更多的是一種示范式、引導式的責任導向。而傳媒責任之所以能夠制度化,不僅因為其部分強制性和權威性的特點,更因為責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傳媒主體自覺、自愿、理性的道德責任需要。因此,傳媒責任倫理是他律和自律的統(tǒng)一,在實踐領域,他律是自律的手段,而自律則是他律的目的。

      (三)傳媒責任倫理是整體性與連續(xù)性的統(tǒng)一

      傳媒責任倫理是整體性與連續(xù)性的統(tǒng)一,主要指從時空關系的角度來理解這一問題。傳媒責任倫理具有整體性,指的是傳媒關注的不僅是此時此地的責任倫理問題,也要考慮由傳媒技術帶來的一種“遠距離”的責任。隨著數字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以互聯網和手機等為代表的新媒體迅速普及,新媒體開放性和交互性的特點使傳統(tǒng)媒體的生存和運作模式發(fā)生了巨大改變,數字化文字、視頻及交互式傳播使人們能夠24小時不間斷地進行信息的交流和傳遞。新媒體的優(yōu)勢拉近了人們之間的距離,足不出戶即可知曉天下事,網絡的虛擬空間和微博排山倒海的輿論力量為人們提供了更大空間的陌生人的交流平臺。

      然而也正是這種“便捷”催生了更多“遠距離”的不可控的責任問題。長期以來,以行政手段進行的媒體管理和新聞輿論控制模式受到了“人人皆記者”“個個是編輯”的多元信息傳遞格局的沖擊,在這種形勢下,具備整體范圍內的傳媒責任倫理呼之欲出。傳媒責任倫理的連續(xù)性指的是傳媒不僅是對當下此時的關注,更要以一種預防性和前瞻性的視角去指導大眾傳播活動的每一個過程,以積極的、事先的責任意識和對未來后果的考慮來有效回避媒介風險化社會大眾傳播可能帶來的不可控性的后果。

      三、傳媒責任倫理必然性分析

      (一)大眾傳媒亟須承擔責任

      權利是人們參與社會活動時形成的社會關系,因此權利的形成不可能脫離社會歷史條件而天然地存在,普遍的、先驗的權利是根本不存在的。我們知道,大眾傳媒首先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產物,具有社會屬性。大眾傳媒的權利從一開始就不是天然賦予的,當然這并不能證明大眾傳媒的責任就具有優(yōu)先性。我們所經歷的一個事實是,在談及傳媒責任的時候,常常落實在口號上,實踐領域中更多的是對傳媒權利和自由的追逐,與此同時,傳媒責任往往被“冷落”放置一邊。對這一點,漢斯·昆曾指出,正是由于近代以來對人的權利的過度肯定,在提升人的主體地位和尊嚴的同時,利己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開始大肆蔓延,人類權利被賦予過多個體化和理想化的成分,與這種權利膨脹相對應的則是對責任和義務的逐漸淡化。因此,這不僅是傳媒領域的問題,也是整個人類社會共同的誤區(qū)。對于大眾傳媒而言,究竟是爭取傳媒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權利,為其履行責任儲備條件,還是抽象地強調責任本身就是先天內在于傳媒主體自身的呢?誰更具有優(yōu)先性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基于現代傳媒因責任缺失而導致的道德問題的事實,基于國家、社會、受眾以及傳媒自身亟須一個優(yōu)良的傳媒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愿望,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加一個理所應當的愿望足以證明對于我們岌岌可危的現代傳媒來說,責任才是王道。

      (二)傳媒公共屬性是其履行責任的本質要求

      傳媒的公共屬性是現代傳媒基于公眾利益,在體制規(guī)訓的傳媒實踐中表現的歷史的、動態(tài)的、實然的屬性,同時又具有獨立、公開、批判的應然價值追求。媒體作為社會的有機組成部分,其公共屬性體現在實現公民社會的最大公共利益,而這個過程本身就蘊含了對“公共善”的應然追求。人類是從真、善、美三個維度來認識和把握世界的,“真”是人類認知理性領域研究的問題,主要描述世界“是什么”“怎么樣”的問題。而“善”和“美”則是從世界“應當怎樣”的角度來看待世界的,屬于人類的價值理性范疇。

      大眾傳播活動作為一種有意識、有目的的社會互動行為,在大眾傳播活動的全部過程中,首先是要按照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大眾傳媒的特點為人類真實反映現實社會,提供信息交流的平臺。盡管大眾傳媒自出現的那一天起就不可能完全真實、全面地反映客觀世界,尤其是隨著現代傳媒技術的日新月異,人、社會和媒介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媒介在人和真實世界之間架構起來的鴻溝已經越來越大,然而這種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發(fā)展規(guī)律絲毫不會影響大眾傳播媒介自始至終“求真”的本性。與此同時,大眾傳播活動也追求“善”的應然性,把握著人類世界“應當怎樣”的價值方向。大眾傳播活動作為社會活動的一種,在表達社會價值取向和理想目標,協調社會道德力量的過程中蘊含著道德性,其內在“善”的應然屬性也深深滲透在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各個領域。大眾傳媒的責任是歷史的、具體的,大眾傳媒要承擔怎樣的責任、如何承擔責任,與其自身的身份、角色密切相關。在政治體制改革和社會民主化進程中,大眾傳媒對公共善、公共利益的追求,決定了其責任第一性的本質要求。在追求公共善的過程中,大眾傳媒的責任態(tài)度和品質直接決定了公民政治參與的熱情與程度,促進了社會善治、經濟繁榮和公眾幸福感的提升。

      (三)傳媒的產業(yè)屬性是其承擔責任的現實要求

      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完善和傳媒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傳媒的產業(yè)化經營使傳媒業(yè)規(guī)模不斷擴大、傳媒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從而給傳媒自身帶來了巨大收益,同時也促進了受眾意識的增強、社會思想觀念的變化,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社會效益。傳媒的產業(yè)化在推動自身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上可謂功不可沒。然而,傳媒業(yè)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產業(yè),它既因是社會信息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而被劃為信息產業(yè),又因其天然的文化性而同時歸屬于文化產業(yè)。傳媒產業(yè)的特殊性突出表現在其文化信息產品的公共性,正因如此,傳媒產業(yè)的社會責任要高于一般的產業(yè)。

      傳媒公共產品一般可以分為民主權利類傳媒產品、公共服務類傳媒產品和社會管理類傳媒產品,傳媒通過這三類產品為公眾提供參政議政、文化教育、休閑娛樂、信息管理等公共服務。這種精神引領和公共信息服務的規(guī)定性決定了傳媒產品具有公共產品的顯著特點: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非競爭性,即每個人的消費并不減少該物品對其他使用者的供應,邊際生產成本和邊際‘擁擠’成本為零;非排他性,即不應、不能或很難排除某一部分人對該物品的消費享用。”[4]“一些商品表現出在同一時間中可使多個個體得益,即他們是被共同消費的,由一特定群體消費的物品的典型例子是國防、法律執(zhí)行、廣播電視,以及為控制洪水所提供的服務?!盵5]因此,傳媒業(yè)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需要具備高于一般企業(yè)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能力,其社會責任也要高于一般物質性產業(yè)。

      (四)傳媒意識形態(tài)安全性是其承擔責任的根本要求

      大眾傳媒具有意識形態(tài)屬性,它被國家作為統(tǒng)治階級維護意識形態(tài)的工具,另外,傳媒作為思想上層建筑,其本身就是意識形態(tài)。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價值觀念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轉型期的社會矛盾突出,而隨著全球化和網絡化的進一步實現,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霸诋斍艾F代信息技術催生的網絡環(huán)境中,西方發(fā)達國家利用網絡信息傳輸的便捷性、隱蔽性、寬域性特點,利用虛擬世界信息無國界的特性,向全球販賣其文化與政治價值觀念,從而形成網絡和技術操縱下的文化霸權與政治價值霸權?!盵6]嚴峻的國際、國內形勢都亟須意識形態(tài)的整合與引導,而傳媒作為具有意識形態(tài)性的重要工具,勢必要為國家和社會的良序發(fā)展擔當重任。

      (五)媒介化社會倫理困境是其承擔責任的時代要求

      現代傳媒技術的發(fā)展為我們帶來的是一個媒介化的社會,甚至是“過度媒介化的社會”。麥克盧漢曾說“媒介即訊息”“媒介是人的延伸”,尼爾·波茲曼曾說“媒介即隱喻”“媒介即認識論”。深入并控制一種文化的最有效、便捷的途徑就是熟練掌握這種文化中用于會話的工具——媒體。一種重要的新媒介不僅以其特殊的符號形式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真實”的擬態(tài)環(huán)境,同時也從根本上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認知和行為方式,而且“媒介的獨特之處在于,雖然它指導著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的方式,但它的這種介入卻往往不為人所注意”。[7]

      現代社會是一個風險化的社會,而媒介在其中則是一把雙刃劍。傳媒的責任意識和風險意識使其能夠準確、客觀地為人們提供風險信息和風險預警,正確引導人們應對風險,作出風險決策的前提。而出于某些利益誘惑或其他目的,扭曲、夸大風險事實,則會影響人們對風險的判斷,甚至引起社會恐慌和新的風險出現。例如,“紙餡包子”“毒香蕉”“蛆柑橘”等媒體事件都對社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經濟損失和心理恐慌。新技術的日新月異還從時間和空間上擴大了傳媒的責任范圍,從面對面的“近距離”傳播到虛擬空間的“遠距離”交流,從此時此地的當下溝通到與遙遠未來的對話。再反觀以德性論、功利論和義務論為代表的傳統(tǒng)倫理學,在指導傳媒實踐的過程中盡管曾經各有所長,然而,面臨現代傳媒的新特點、新困境都會因各自理論的偏頗而顯得力不從心。傳媒領域需要全新的、指導性的責任倫理學,這種責任倫理學不僅直面精神性的道德困境,更是在技術統(tǒng)治的威脅下對傳媒責任的解讀。

      [1]甘紹平.倫理學的新視角——團體:道義責任的載體[J].道德與文明,1998(6):15-18.

      [2]趙敦華.人性和倫理的跨文化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56.

      [3]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552.

      [4]謝金文.中國傳媒產業(yè)概論[M].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42.

      [5]鮑德威·威迪遜(美).公共部門經濟學[M].鄧力平,主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44.

      [6]童世駿.意識形態(tài)新論[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

      [7]尼爾·波茲曼(美).娛樂至死[M].章艷,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3.

      猜你喜歡
      倫理責任
      《心之死》的趣味與倫理焦慮
      使命在心 責任在肩
      人大建設(2020年4期)2020-09-21 03:39:24
      每個人都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新民周刊(2020年5期)2020-02-20 14:29:44
      護生眼中的倫理修養(yǎng)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00
      責任與擔當
      缺的是責任與擔當
      商周刊(2017年16期)2017-10-10 01:32:54
      醫(yī)改莫忘構建倫理新機制
      期望囑托責任
      中國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5
      論《覺醒》中的倫理關系
      從變譯理論看翻譯倫理
      交城县| 民乐县| 萨迦县| 抚顺县| 资阳市| 寿阳县| 神农架林区| 宁津县| 舒兰市| 上蔡县| 阜平县| 安丘市| 西平县| 瑞安市| 汶上县| 洛南县| 银川市| 延边| 塔城市| 永靖县| 甘谷县| 来凤县| 尼玛县| 眉山市| 潮安县| 弥勒县| 清水河县| 泗水县| 江西省| 涿鹿县| 堆龙德庆县| 太湖县| 通许县| 勃利县| 颍上县| 同心县| 乌鲁木齐市| 焉耆| 龙山县| 南京市| 台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