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彤+王天雪+張金忠
摘要:“正心誠意”是《大學》的八條目之一,是《大學》的核心思想,亦是儒家學說的教人、育人理念與精髓。由于“正”“心”“誠”“意”的內(nèi)容蘊含深厚而復雜,不可單就字面對譯俄語,因此其翻譯方法多樣。同時,《大學》中“正”“心”“誠”“意”四個字存在不同形式的構(gòu)詞法,如“正心誠意”“心正意誠”,在對譯成俄語時,也需要有不同的翻譯。鑒于《大學》俄譯本的缺失,通過淺析《大學》英譯本,參考《論語》《中庸》等儒學著作及其片段不同俄譯本中的同類構(gòu)詞,本文作者認為詞組擴充、音譯加注釋法是能準確傳遞《大學》核心理念“正心誠意”的最佳翻譯法之一。
關鍵詞:《大學》 “正心誠意”理念 俄譯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02-0037-02
《大學》(Да сюэ,Великое учение)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經(jīng)典之一,對我國封建社會的思想文化與社會政治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其價值體系以三綱八目為框架,對人生路徑進行了具體的設定。[1]三綱八目是《大學》的基本道德修養(yǎng)原則,圍繞“修身”這個核心理念展開,形成了中國教育體系、教育目的的精神指引。儒家思想提出了先進的育人理念,對人格理想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具有重大意義。
《大學》共著十一章,首章朱熹便在“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三綱領”下提出了細化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八條目”,綱舉而目張。這些也是朱熹作《大學》的核心理念,應該被著重強調(diào)和指出。這些是《大學》的精髓,值得深入推敲。對于“正心”與“誠意”這兩個條目,朱熹著大量筆墨,且釋“誠意”的第七章和釋“正心”的第八章,是為古人討論最多的兩章。[2]
《大學》中提出的“正心誠意”是儒家核心的教育理念和育人精神。“正”“心”“誠”“意”四字蘊含了深厚的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是文化載體詞。因此,對其條目的譯介在某種程度上直接體現(xiàn)了譯者對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與認知,關乎著《大學》翻譯的質(zhì)量和在目標語國家的傳播?!洞髮W》有四個英譯版本,那么俄譯者是如何翻譯的呢?首先需要對“正心誠意”的意義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心”的內(nèi)涵及俄譯
在西方傳統(tǒng)中,心與物、理智與情感之間的區(qū)別是關于“心”的哲學的中心問題。西方二元論把“心”視為具體化的肉體的存在,它是產(chǎn)生情感的器官,通常英譯作heart,等同于俄語“сердце”一詞,卻無法上升為理智,用俄語表達為:ум,мысль。而在中國古代,“心”首先具有思考和感覺的作用,由此衍生成為思維的場所,成為和其他感覺一樣的“官”。然而,相對于其他感官,“心”的優(yōu)勢在于能夠思考和反?。骸岸恐俨凰迹斡谖?,物交物,則引之而無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保ā睹献印じ孀印罚?/p>
在“心”這樣一個兼?zhèn)涓杏X和思考功能的場所,思想(即俄語мысль)和情感(即俄語чувство,эмоция)之間相互滲透,這使得思維不再是一項毫無感情投入的活動,而是包括了各種情感體驗和價值判斷。因此,在中國傳統(tǒng)思維觀念中,“心”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器官,它是個體思想、觀念、理智、情感以及價值取向等的發(fā)源之地,萬事萬物皆出自于“本心”。安樂哲認為,在中國傳統(tǒng)中,情感和思維不可分割還有另一層含義,那就是大部分的中國思想所具有的實踐傾向,其中有情感的介入是很自然的事。(安樂哲,2006:104-105)
安、羅兩位譯者把“心”創(chuàng)譯為(英譯)heart-and-mind,這個新造的合成詞不斷提醒讀者:對于中國讀者來說,“心”是掌管“思想與感情”的器官,各種經(jīng)驗也都產(chǎn)生并匯集于心。(安樂哲、羅思文,2003:57)
Heart-and-mind這種創(chuàng)造性的英譯法,將“心”一字以中國人的精神角度進行翻譯補償擴充,避免了單以heart英譯的文化理念缺失。參照安哲樂的譯法,將“心”俄譯為сердце и мысль更貼合典籍,可以更好地傳遞中華文化。
二、“正心”的內(nèi)涵及俄譯
“正”一字,通過成語“正本清源”就很好地詮釋了這個字的涵義,“正”與“清”同義,即使“心”清凈,清靜,排除一切雜念,還原本真。通過上述對英譯研究分析和現(xiàn)有的俄譯版本對比,英譯的創(chuàng)譯法可以應用到俄譯上,通過英譯法的分析,更加了解了西方人的思想觀念及與中國的文化差異?!罢摹弊g成俄語可以是:очистить сердца и мысли, очишение сердец и мыслей(Чжэн Синь)最能表現(xiàn)這個詞的本義及其中蘊含的儒學思想。我們再看句子層面的俄譯:
Желая усовершенствовать самих себя, прежде всего надо очистить свои сердца. А чтобы очистить свои сердца, нужно очистить свои помыслы и намерения.(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三、“誠”的內(nèi)涵及俄譯
“誠”在《大學》所講的“誠意”中是一個道德范疇。“誠”一字在現(xiàn)代漢語中就其表面意通常解釋為“真誠”“坦誠”,即英語詞匯honest,俄語為искренность。所以,在解讀《大學》這一條目時,很多外國譯者更傾向于將其譯為“真誠”“坦誠”之意。
在中國古代文化典籍中,“誠”常被意為“澄”,即“清澄”“澄澈”的“澄”。中國人在描寫“水”或干凈透明的事物時,常用“澄澄”“澄澈”等詞匯來形容其極盡潔凈、無暇、透徹之意。古人云,“上善若水”。由此一次便可見“水”在中國人的思想人之中是最為干凈的,比作“上善”,人善良的最高境界即像水一樣,溫柔澄靜透明。也可以解釋為每個人在生命伊始的時候都是至善如水,內(nèi)心澄澈,毫無雜塵的。endprint
根據(jù)上述理由,“誠”一字譯為“澄澈”(即俄語 чистый)之意更為合適,內(nèi)心澄澈,純凈,欲使身修,必先清掃內(nèi)心,使其澄靜無雜念,與人為善,不存邪念。
四、“意”的內(nèi)涵
“意”,在南懷瑾看來,如果用文學藝術來比方,例如李后主的詞:“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奔粢膊粩啵硪膊豁?,似乎在心中去不了的,便是“意”的作用。又如蘇東坡的詞:“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弊约翰⒉幌肴ニ寄钏?,但在心中,永遠存在著,排遣不開的,這就是“意”。所以“意”的作用,又有一個別名,也叫作“念”,這就是念念難忘的“念”,又形容“意”是具有強力的作用,就叫作“意氣”了。
《大學》第七章朱熹稱之“傳之六章,釋誠意”。朱熹認為誠意是“自修之首”“進德之基”?!耙狻笔切睦镒畛醢l(fā)出的念頭,道德修養(yǎng)第一個念頭就要真實,否則一偽百偽,真實念頭自自然然,心安理得,很滿足,很快樂。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故君子必誠其意?!?/p>
意思是說,“所謂使意念真誠: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就像厭惡惡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色一樣,一切都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實,這樣才能使自己心滿意足。所以,君子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獨知的時候,也一定要戒慎!……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五、“誠意”的俄譯
譯者將“意誠”多譯成俄語為искренние помыслы и стремления,但“誠”其實有“澄”之意,即澄澈,透明。在中華文化中,人們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背跎撕翢o雜念,思想、意念皆是白紙一般,水一般澄澈透明。所謂“誠”說的其實是訓導人將自己的內(nèi)心還原到最本真的狀態(tài),并袒露出來,以本真的狀態(tài)示人,才被視為“誠”。所以,чистота更能體現(xiàn)“誠”的這種涵義,而非俄語的對等詞искренность。我們看句子層面的翻譯:
Вещи и явления правильно классифицированы, затем становится достаточно глубоким знание. Знание достаточно глубоко, затем статовятся чистым. Становятся чистым,, затем очищается мысль и сердце. Очистилось мысль и сердце, затем совершенствуется личность.(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六、結(jié)語
儒學相對于西學具有極大的獨特性,這就需要譯者在儒學術語的翻譯上著重思考。本文認為能在關鍵詞條上最大限度展現(xiàn)中國文化、儒家思想觀念、人格理想,并同時使讀者深明其意是為翻譯的價值。為達到此種目標,就需要在翻譯過程中除了譯者自身理解的翻譯,適當對詞組進行擴充及注釋,必要的時候配合音譯。類似于“正心”очистить сердца и мысли,очишение сердеца и мыслей(Чжэн Синь);“誠意”очистить помыслы и стремления(Чэн И)這樣的詞條在儒學著作中多次反復出現(xiàn)。因此,音譯以及使用相同的翻譯法可以為西方讀者提供一個范圍廣泛的、各式各樣的文本,這樣讀者會與這些關鍵詞多次碰面,自然也會對它們的意義和功用有所領悟。
參考文獻:
[1]王國軒.大學中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正岳峰.儒經(jīng)西傳中的翻譯與文化意向的變化[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
[3]林語堂.《大學》開篇[M].
[4]Теоретическая новация в неоконфуцианстве как текстологическая проблема (Ван Янмин и идейная борьба вокруг 《Да сюэ》).—В кн.: Конфуцианство в Китае: проблемы теории и практики.[M].1982.
[5]林語堂.林語堂講國學:大師眼中的國學[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6]譚曉麗.和而不同:安樂哲儒學典籍英譯研究[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7]陳炎,顏炳罡.國際儒學發(fā)展報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8]孫文方.漢俄語言對比翻譯方略[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6.
[9]Кобзев А.И.Великое учение—конфуцианский катехизис.B кн.:Историко-философский ежегодник.[M].1986.
[10]南懷瑾.原本大學微言[M].北京:東方出版社,2014.
[11]楊蔚君.翻譯的文化回歸[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