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元芳
(山東省新泰市第二實驗小學)
隨著社會多元化的發(fā)展,小學語文教學內(nèi)容中涵蓋的信息量也在成倍增長,要求小學生不僅要會讀,更要能夠自發(fā)地讀、在讀中感受文章思想、在讀中掌握寫作技巧,達到閱讀的理想境界,教師應在課堂上適當融入閱讀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學生的主觀意識,引導學生以閱讀強化文學基礎,提高思想認知。
閱讀教學以“讀”為本,讀的同時結(jié)合寫、結(jié)合思,以不同類型的文章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從一開始的閱讀朗朗上口,到逐步能夠自己在閱讀中探索文學真理、深化領會文章意境,在情感熏陶中獲得樂趣。新課標明確指出:“閱讀教學以學生閱讀為前提,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敝攸c強調(diào)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摒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照本宣科,從學生的視角出發(fā),充滿耐心地引導學生感知更加深刻的文本內(nèi)涵,例如,讓學生在閱讀中用記號筆將優(yōu)美的文字或是技巧性的段落圈畫出來,對于有疑問的句式、生詞利用閑余時間翻閱字典,將閱讀中獲得的靈感及時記錄下來,為后期文章創(chuàng)作做鋪墊,另外,學貴有疑,小學生普遍對于教師與教材深信不疑,甚至不敢提出自己的見解,怕自己過于“個性化”的想法受到教師的不認可和同學的嘲笑,被動地接受知識,一股腦兒強制自己記憶,最大限度地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教師應在集體中,明確鼓勵學生提出質(zhì)疑,創(chuàng)建班級答疑解惑平臺,預留給學生自由陳述的時間,將本節(jié)課上關于閱讀的困惑集中化解決,及時消化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為新知識的鋪陳打好基礎,逐步消除學生對閱讀的抵觸情緒,使得學生“讀而有道”,教師可依據(jù)課程進展設計閱讀活動,以學生積極的表現(xiàn)欲望,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探索熱情,例如,人教版“四個太陽”以第一人稱的幻想,構造了將太陽送給春夏秋冬四季的虛幻故事,在學生初步完成對課本的瀏覽后,延伸關于太陽的故事,“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讓學生圍繞“如果我們可以種太陽,你會怎么做?”等開放性問題辯論,有的學生會認為,在冬天多種幾個太陽,讓大家在陽光普照中得到溫暖,有的學生會認為,天空本來就只有一個太陽,多出來的太陽違背自然規(guī)律,鼓勵學生去質(zhì)疑文章中的問題,從科學的角度普及關于太陽的知識,讓學生在虛擬的文章情境中體會文章主人公種太陽的意思是,希望人間變得美好而不是真的要種太陽,太陽也不是像文章所說的可以有各種顏色,讓學生形成對世界真切的認知,在辯論的過程中,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改善原本沉悶的教學氛圍,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以學生之間思維的碰撞,深化對文章的理解,學生有機會自述觀點,在民主的課堂教學中,鍛煉口語交際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一舉多得。
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大量的時間累積,隨著年齡的增長,積累的文學素材應該隨之愈多才對,但小學生自制力較差,在進行一段時間的閱讀練習后,容易懈怠懶散,不注重閱讀,“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閱讀成間斷式學習,毫無規(guī)律可言,還有的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差,閱讀多為走馬觀花,很快就忘記了讀過的文章,浪費閱讀時間,針對這些閱讀現(xiàn)狀,教師可利用學生記憶力強的優(yōu)勢,幫助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掌握語言知識,例如,“哪座房子最漂亮”讀起來十分押韻,教師可在課前布置教學任務,通篇背誦課文,要求學生一字不差的記憶,繼而在講解文章含義時,引導學生融入情感背誦,分層逐次地找到自我背誦的方式,對于長篇文章,可以分段落背誦,再將段落串聯(lián)起來,對于古詩詞,可先背誦中心句,再以中心思想輻射其他句子,每天要求學生背誦一段優(yōu)美的文字或是名人名言,將知識庫豐盈起來,隨著閱讀理解的強化,再各個擊破,達到閱讀的持續(xù)性進展。
閱讀不單單是字義的記憶、修辭的套用,應在閱讀中細化揣摩文章特性,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習慣滔滔不絕的重復文本,學生只能模擬教師的口吻閱讀,變得機械化缺乏自身風格,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苯處煈嘟o學生傳授閱讀的方法供學生自主選擇,而不是統(tǒng)一化閱讀方式,阻礙學生的閱讀思維拓展,例如,在閱讀時,以朗讀、默讀、反復讀、分段讀、快速讀、粗略讀等各種方式契合教學任務高效閱讀,遇到難解的閱讀問題,創(chuàng)設自由空間讓學生合作探討,試著找到問題的解決途徑,開拓閱讀視野。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師應根據(jù)真實的閱讀反饋,調(diào)整閱讀教學策略,以持續(xù)性的有效閱讀,提高語文教學質(zhì)量。
[1]高克強.導學—品讀—訓練—檢測:淺談小學語文閱讀課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3(12).
[2]徐艷.新課標指導下小學語文閱讀課的教學研究[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