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英
(山東省鄄城縣育才實驗學校)
在新的小學語文教材中,增加了小學生學習詩詞的篇幅,也有針對性地優(yōu)化了詩詞的背誦篇章,從而更好地適應現(xiàn)代素質教育教學,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開展詩詞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詩歌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教師要積極地改進語文詩詞教學方式和內容,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來更好地提升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從而培養(yǎng)小學生的人文內涵和精神,以及語文素質修養(yǎng)。
由于小學生年齡相對比較小,對新鮮事物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對學習并沒有一定的目的性,興趣是其主動學習的內在驅動力。當小學生一旦對某一件事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顯得非常的活躍,思維也很容易調動起來,注意力也很容易集中起來,這時就會發(fā)揮出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詩詞教學時,教師要優(yōu)化教學方式和內容,實施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習,從而發(fā)揮出小學生學習詩歌的潛力。
比如,在教學《憫農》這首詩詞時,教師可以根據(jù)這首詩詞簡單易記的特點來開展教學活動,依據(jù)這首詩詞所表達的意境,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生動而有趣的動作表演,讓小學生在動作表演中學習詩詞內容,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小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這樣的語文詩歌教學,不但可以激發(fā)小學生學習的熱情,活躍課堂教學的氛圍,而且也可以培養(yǎng)小學生的詩歌韻律感,讓小學生感受和體會到詩歌的魅力,從而用詩詞來詩化心靈。
由于詩歌是語言最為精華的部分,表達出一定的意境和語言美,需要一定的欣賞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語文詩詞教學中,根據(jù)詩歌的內容和方式創(chuàng)設出一定教學情境,使小學生能夠了解和掌握詩歌所要說明的思想內涵,以便提高小學生的理解力。
教師要先培養(yǎng)小學生對詩歌欣賞的能力,從詩歌言語表達方式上入手,來引導小學生了解和掌握詩歌的思想內涵,以及詩歌所表達出來的感情。通過代入的方式來逐步培養(yǎng)小學生對詩歌的欣賞能力,發(fā)揮出小學生的想象力,鍛煉他們的思維方式,使小學生在輕松而快樂的學習氛圍中成長。
教師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要貼近小學生的實際生活,通過生活引導學生學習。由于小學生自身并沒有什么豐富的認識體驗和閱歷,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地引導和鼓勵學生學習,以生活帶動學習,讓小學生來感受和體會詩歌給生活帶來的魅力。
由于詩歌具有情境美、形象美、內蘊美的特點,如果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可以使詩歌內容變得更加的形象、直觀,便于小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詩歌思想內涵。因此,在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要多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視頻、圖片、聲音、動畫等方式來進行教學,通過生動而形象的展現(xiàn)方式,來激發(fā)其情感,激活小學生學習內在的“動力”,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詩歌意境和思想,使小學生通過腦海想象力與詩的意境聯(lián)系起來,來感受詩的韻律、詩的情感、詩的內涵,從而提高小學生學習詩歌的技能,提升學習的效率。
詩歌學習需要通過大量知識積累,才能夠真正理解和掌握詩歌的技法和技能。因此,在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詩歌知識擴展訓練,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提升小學生的文化教養(yǎng),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要指導學生進行課前的準備工作,讓小學生對要學習的詩歌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讓學生從小養(yǎng)成預習的習慣,學會適時地調整和改變自我狀態(tài),使學生學會初步地收集和處理有關知識的能力。
在新的課程教學中,課堂教學要打破固定不變的教學方式和內容,進行開放式的教學,教師要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入課堂,多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學生離開課堂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鞏固和擴展知識層面,加強知識學習的延續(xù)性,從而提高詩歌學習的效率水平。
總而言之,開展古詩詞教育對于小學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是語言的精華,也是繼承和發(fā)展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途徑,是我們人文精神不盡的寶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更新教學方式和理念,優(yōu)化教學方式和方法,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熱愛古詩詞,使學生學會欣賞,感受和體會詩帶來的美,以此促進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從而使古詩詞教學充滿生機與活力。
[1]伊漪.試談古典詩歌教學的新思路[J].長春大學學報,2005(8).
[2]秦燕.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思考[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
[3]伊漪.談詩歌教學與審美教育[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1).
[4]田珍糧.談古典詩歌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湖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