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瑾
(杭州市筧新第二幼兒園 浙江杭州 310000)
幼兒最初的安全感來自于成人和環(huán)境。新生入園,孩子們初次離開父母,害怕,擔心,恐懼油然而生。而父母對親子依戀處理不當和教師對幼兒回應方式的不妥,加重了他們內在的不安和恐懼。在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孩子在入園時產(chǎn)生不安全感的原因有:
1.親子依戀處理不妥,使安全感不保障。
2.環(huán)境變化生活不適,對安全感不信任。
3.心理防御交往不順,對安全感不確信。
4.規(guī)則變遷需求不足,使安全感不穩(wěn)定。
5.教師應對方式不當,使安全感不堅固。
這些問題的出現(xiàn),使孩子喪失了對壞境的信賴感,使新生在幼兒園的適應期延長,影響在園的生活、交往、學習和游戲。
馬斯洛認為:整個有機體是一個追求安全的機制,人的感受器官、效應器官、智能和其他能量主要是尋求安全的工具,甚至可以把科學和人生觀都看成是滿足安全需要的一部分。到了幼兒園,他們又把這份安全感寄托在老師和環(huán)境上,當?shù)玫搅顺渥惆踩?,幼兒才能發(fā)展自己,遇見困難不會輕易放棄努力。本研究試圖通過全納式、預習式、交往式、互補式、母愛式的支持性策略,讓幼兒在父母和教師的幫助下對新環(huán)境產(chǎn)生足夠的安全感,縮短入園適應期,有利于幼兒的心理健康。同時,在家園互動中,教師幫助家長消除焦慮感,家長協(xié)助教師做好教學工作,達到共贏的目的。為幼兒今后的生活、學習譜寫美妙的序言。
1.概念界定
(1)新生:就是沒有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經(jīng)驗,從來沒有上過幼兒園,沒有體驗過集體生活的3到4歲的托小班幼兒。
(2)安全感:一種從恐懼和焦慮中脫離出來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覺,特別是滿足一個人現(xiàn)在(和將來)各種需要的感覺。
(3)支持性策略:為幫助新生建立對人、對壞境產(chǎn)生安全感,適應壞境的轉變而采取的有實際意義和明顯改善作用的的方式或手段。
2.研究目標
(1)幫助新生形成內在的安全感,緩解與父母的分離焦慮,產(chǎn)生對壞境的信賴感,縮短入園適應期。
(2)和家長探討幼兒安全感的來源,改善家長的育兒方式,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
(3)建立平等、和諧的家園溝通、合作形式,營造其樂融融的大家庭氛圍。
3.理論依據(jù)
(1)著名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安全感是決定心理健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甚至可以被看作是心理健康的同義詞。安全需要在生理需要被大部分滿足之后就會出現(xiàn)。
(2)我國學者則在結合本土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安全感是對可能出現(xiàn)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主要表現(xiàn)為確定感和可控制感。
4.研究框架
“全納”來自教育學中的“全納教育”的名詞。在這里指家長對幼兒出現(xiàn)的情緒波動,個性突予以理解和接納,包括接納幼兒的喜怒哀樂和各種合理的需要。當成人不理解幼兒的心理狀態(tài)時就會處以不當?shù)膽獙Ψ绞?,就會使幼兒造成心靈上的傷害。
1.全納式的支持性策略,初建新生入園安全感
(1)前期的家庭訪問,打好彼此接納的基礎
新生入園前,教師對本班新生進行全面家訪、詳細收集資料奠定了基礎。在家訪中,教師向家長了解孩子的飲食、起居、脾氣、愛好、疾病史、乳名等,并請家長如實填寫好《新生入園調查表》,以便教師了解幼兒特點,分析家長的教育特點,為做到因人合作、因材施教奠定最初的基礎。
(2)育兒沙龍的開展,引導家長接納幼兒的消極情緒
每周六下午開展一次家長沙龍會,把一周內搜集到關于孩子出現(xiàn)的行為習慣問題或家庭中典型的育兒問題進行討論。教師主要是對家長提出的問題進行把關,把問題的實質意義提升到一個高度。讓家長在對該問題討論時有話可說,有話想說。
(3)網(wǎng)絡溝通平臺的建立,鼓勵家長使用“全納”的語言
新生入園前召開家長會,是協(xié)調家園教育策略,產(chǎn)生“聯(lián)動”效應的關鍵一環(huán)。通過家長會,要求家長正面引導孩子,使之對幼兒園生活產(chǎn)生期望心理,為幼兒入園作好心理準備。
2.預習式的支持性策略,增加新生對環(huán)境的安全感
“預習策略”是指由家長帶孩子到幼兒園來,參觀園景、班級環(huán)境、了解設施的功能、和班級教師見面并游戲,為入園做好充分的前期準備。通過準備性入園活動,使幼兒對即將面對的幼兒園生活有了初步的了解。
(1)教師引導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幼兒和家長有序地了解新環(huán)境及一些設施、區(qū)域的功能,直至放開讓幼兒自主地進入各區(qū)域活動。教師把娃娃家用粉色系布置的很溫馨,許允幼兒把自己的玩具帶來放入娃娃家中。創(chuàng)設情景,讓幼兒體驗在娃娃家中做爸爸,當媽媽的感覺。
(2)家長引導
家長扮演著引導者角色,在一旁和孩子玩耍的同時一邊說:你看,幼兒園里多好玩呀;老師多喜歡你啊;你來上幼兒園時還會認識很多和你一樣大的朋友,可以和他們一起開心地玩;我都想和你一起上幼兒園了。通過家長、教師的語言暗示,培養(yǎng)起幼兒對即將來到的幼兒園生活的向往之心。
3.交往式的支持性策略,滿足新生成長需要的安全感
幼兒在環(huán)境中找到了自己的伙伴后,無論精神或情感都有了依靠。而交往是幼兒成長的需要,提供輕松愉快的交往壞境,有助于幼兒安全感的建立。
開展“大”帶“小”活動,感受同伴間互幫互動的喜悅
我們在家訪和以往的經(jīng)驗中獲得,年齡較小的幼兒,往往愿意與比自己年齡大些的孩子一起玩,雖然他們在這樣的活動是處于從屬的地位,但在其中大孩子生活經(jīng)驗與技能成為他們模仿學習的榜樣而樂此不疲。我們根據(jù)這一特點,決定開展“和大哥哥、大姐姐一起玩游戲”的活動。
4.互補式的支持性策略,鞏固新生內在安全感
(1)家庭中為配合幼兒園生活常規(guī)的補充策略
教師繪制了以下表格,讓家長在家配合幼兒園陪伴孩子完成以下事情。每周進行反饋和交流。一方面幫助家長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另一方面也為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性打好基礎。家長用五角星的個數(shù)表示幼兒的行為表現(xiàn),比較直觀,同時寫上反饋信息和教師進行溝通、交流。
5.母愛式的支持性策略,形成新生穩(wěn)固安全感
(1)說出幼兒的當下感受
當幼兒哭鬧不止的時候,教師可以安靜的陪伴著幼兒,不斷說出幼兒當下的心情和感受,幫助幼兒表達了他的情緒,幼兒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納和理解的,反而會慢慢恢復平靜。
(2)接納幼兒的所有情緒
每個幼兒在剛離開父母的時候都會有哭鬧的過程,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哭也是可以的”。因為孩子初次離開父母,內心充滿了恐懼和壓抑,而他們的語言又不能充分表達自己的感受。所以幼兒需要個出口發(fā)泄內在的能量,哭就成了幼兒本能的也是最有效地發(fā)泄方式。教師需要尊重幼兒,理解幼兒,允許幼兒把這份能量發(fā)泄出來。當幼兒哭鬧,發(fā)脾氣的時候把他帶到一個安靜,安全的地方,允許他盡情發(fā)泄。
(3)擁抱撫觸幼兒的身體
不僅因而有“皮膚饑渴”一說,任何孩子甚至成人都有被撫摸的需要。擁抱和撫摸可以讓人產(chǎn)生舒適感和安全感,可以撫慰內在受傷的小孩。
1.幼兒方面
(1)情緒穩(wěn)定,接納自我
幼兒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之后,懂得自我心理的調試,對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價值。當我們不斷重復的說出幼兒的感受時,幼兒也慢慢學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幼兒在一定情景下會說出“我有點生氣了”,“我很難過”,“我害怕”等表達情緒的詞語,并接受自己的負面情緒。
(2)樂于交往,個性綻放
新生在入園之初對周圍的人和環(huán)境有了一定的信賴感,覺得這一切都是安全的。于是幼兒試著慢慢融入幼兒園新環(huán)境,熱愛幼兒園的生活,感受幼兒園生活的樂趣。能在生活中充分發(fā)揮自已各方面的潛力,得到教師的認可,同伴的贊許。
(3)人格健全,熱愛生活
人格亦稱個性,人格表現(xiàn)為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入園一周以后,大部分幼兒就能愉悅的和家長說再見,哪怕早上來的時候帶點小情緒。在家長堅定和幼兒道別后,幼兒也能安心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在美工活動之始,新生都不會使用剪刀。
1.教師方面
(1)活在當下,樂在當下
感受當下和孩子在一起時的快樂,樹立了“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踏實、認真組織每次家訪、家長學校等活動,從中積累了經(jīng)驗,開展家長工作的能力明顯提高。能夠用大多數(shù)幼兒家長可以接受和樂于接受的有效形式組織家長活動,為家長提供最直接和最實用的家庭教育策略。
(2)打開心懷,閱納彼此
家長工作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班級工作的開展,家長對教師工作滿意程度提高。每次主題活動開展家長都能積極參與。與家長敞開心扉的溝通,不僅讓家長了解了老師的辛勤和努力,同時教師也收獲了家長的信任和支持。學到更多課本以外的社會知識和經(jīng)驗。(3)攜手共進,笑迎挑戰(zhàn)
幼兒的成長離不開成人的伴隨,更加離不開自己父母的伴隨。當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關注,被愛的,覺得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孩子就會產(chǎn)生從事其它事情的能量。孩子有自信和他人去交往,能在班級里快樂生活。父母看到自己孩子在園是很快樂的,就能安心工作。教師面對理解、配合的家長,聰明、快樂的孩子,哪能不熱愛自己的事業(yè)呢。
3.家長方面
(1)心理知識的更新
一般父母還是把這樣的孩子當成聽話的好孩子,把培養(yǎng)乖孩子的方法稱之為成功的教子方案,爭相效仿。這樣的孩子,性格已經(jīng)被扭曲,被父母教出了一種“奴性”的心理。當認識到這些過氣的的教育觀念是對孩子發(fā)展不利時,父母們嘗試發(fā)覺自己孩子的個性,尋找適合孩子發(fā)展的教育方式。
(2)教育水平的提升
家長在了解了一些幼兒發(fā)展的心理學知識后,開始注重幼兒的感受,耐心傾聽幼兒的心聲。通過和家長溝通,主要發(fā)現(xiàn)家長以下幾點進步:一是家長能尊重幼兒,和孩子建立了朋友式的關系,家長更加注重自身榜樣的作用。二是家長認識到生活教育和養(yǎng)成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幼兒興趣、習慣的培養(yǎng)。能夠為幼兒提供主動學習、探究的機會,減少了訓斥幼兒和包辦代替。
(3) 精神家園的和諧
家長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適應幼兒園,喜歡上幼兒??吹胶⒆右苑e極狀態(tài)入園時,看到老師熱情的接待,家長那顆旋起的心終于落下,可以說家長也從中獲取了足夠的安全感。
1.如何遷移和鞏固已有安全感
首先,創(chuàng)設溫馨的外在和內在環(huán)境,確保幼兒對園的安全感。外在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要注意色調的溫暖和適宜,加入幼兒自創(chuàng)的作品等;心理環(huán)境需要教師做好榜樣,用溫和的語調和輕柔的動作去感染幼兒。
其次,組織豐富多彩的親子活動,增加幼兒對父母的安全感。根據(jù)班級特色,請父母和孩子合作繪畫,難度一點點增加,親子間的感情也一點點增進。繪畫是表達人情緒的有力方式,對與舒解新生的情緒會有幫助。
最后,體驗五彩斑斕的社會活動,遷移已有的安全感。結合本班主題活動,開展“我是小大人”, 不僅豐富了幼兒的社會經(jīng)歷,同時培養(yǎng)了幼兒的自信心,讓已有的安全感更加穩(wěn)固。
2.如何讓更多的家長參與到家園共育的隊伍之中首先,教師通過自己的教育行為為家長樹立榜樣。有些家長礙于面子,會對參與活動表現(xiàn)出不好意思,參與的積極性不高,甚至不參加活動,讓孩子自己玩自己的,他則是個旁觀者。因此,活動過程中,老師的示范行為往往對家長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其次,給予家長及時、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家長同幼兒一樣,要培養(yǎng)其行為的積極性,同樣需要老師不斷的肯定和鼓勵。每當家長積極的參加到活動中來,教師都會留意給予肯定和鼓勵。
最后,定期做個別交流,了解困惑和需要。主動向家長詢問個別性的問題,例如:本階段您的孩子喜歡什么活動?您喜歡什么樣的活動?你覺得還需建立什么活動?覺得自己的指導有哪些進步?寶寶有哪些進步?使家長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為了使我們的活動更完善,還要根據(jù)家長的反饋意見進行反思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