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芳芳
(福建省漳州實驗中學,福建 漳州)
在已發(fā)布的《普通高中學科核心素養(yǎng)總覽》中,高中地理的核心素養(yǎng)確定為“人地協(xié)調”“綜合思維”“區(qū)域認知”“地理實踐力”這四個要素。這是體現地理學科固有價值、關注個體適應未來社會和個人終身發(fā)展所必備的最重要的關鍵素養(yǎng)[1],今后高考地理的考查方向也將圍繞這四個要素展開。
2018年的全國新課標卷地理試題,命題的評價目標定位在地理核心素養(yǎng)形成狀況的測試與考查上,需要考生借助圖文信息,揭示自然環(huán)境各要素之間、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活動之間的相互關系,解釋地理事物和現象發(fā)生、發(fā)展和演化的過程,以實現綜合思維的考核目標[2]。總體來講,地理選擇題部分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高中地理學科的主干知識也是必備的基礎知識,包括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思想和方法等,這是長期學習的知識與儲備,是終身學習和社會發(fā)展所必需的基礎性和通用性知識。2018年高考地理試題圍繞考生較為熟悉的主干知識提供材料,包括工業(yè)、人口、城市(聚落)、氣候、河流、湖泊等,這既不偏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及情感體驗考查學生的水平,也不超出學生的理解程度設計情境,讓大部分考生面對試題有似曾相識的感覺,也能較好地引導學生重視課堂教學,重視知識主干。如全國新課標Ⅰ卷1~3題,通過精密機械設備的組裝或加工工廠建在地下的現象考查工業(yè)區(qū)位的選擇和布局;Ⅱ卷的1~3題,以服裝企業(yè)M公司發(fā)展過程為背景,考察工業(yè)區(qū)位因素及其變化;Ⅲ卷的3~5,依托大別山區(qū)的產業(yè)活動發(fā)展為背景,考查了工業(yè)發(fā)展的區(qū)位優(yōu)勢等,這些都是對必修2中工業(yè)相關基礎知識的考查。
地理學的核心問題是人地協(xié)調關系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2018年全國新課標卷關注當今社會的時政熱點和人們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以寬廣的視野精選素材,用“以小見大”的方式考查地理智慧,注重考生對重大主題的感悟和理解,以提升社會責任感。如全國新課標Ⅰ卷4~5題,以我國某直轄市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的數量變化引導學生關注人口增長的問題;Ⅱ卷的4~5題,以澳門半島的城市化為背景,考查了填海造地的影響以及地形對人們出行方式的影響。Ⅲ卷的1~2題,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油紙傘為切入點,引導考生從地理角度理解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思考優(yōu)秀文化對當今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進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家國情懷。
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是區(qū)域認知,俗話說:考地理就是考圖,地理圖像表格作為區(qū)域地理的信息載體和認知工具,是地理的第二語言,在地理考試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國卷地理選擇題的呈現方式亦是如此,運用統(tǒng)計圖(表)、示意圖、流程圖、經緯網地圖、結構圖以及等高線地形圖等,有效地考查考生運用圖表工具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例如全國Ⅰ卷選擇題的9~11題,以重慶到畢節(jié)的旅游線路為依托,摒棄傳統(tǒng)地圖通過等高線、山地圖例等給出信息的方式,而是通過高速公路路線圖和限速狀況給出隱性的地理信息,探討交通、乘車觀景和氣溫的有關問題,充分考查學生對地理圖文信息的獲取和解讀能力。Ⅱ卷的6~8題,以科考站的建立為背景,借助恩克斯堡島的相關圖文介紹,考查南極區(qū)域自然環(huán)境的特征。Ⅲ卷的9~11題,以澳大利亞的地圖和地下住宅的剖面示意圖呈現,考查地下住宅景觀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
高考命題以“素養(yǎng)”為導向,以“情境—學科內容—問題”為基本路徑,要求考生能夠基于試題情境綜合運用學科知識和思維方法,多角度、深層次地去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例如全國Ⅱ卷的9~11題,本題以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為背景,以汾川河流域異常降水為切入點,綜合考查降水、植被、徑流、地貌四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設計層層深入,探究在極端條件下,水、沙、植被平衡關系被打破后,降水、徑流、含沙量、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意在對通過地理過程由量變到質變的辯證認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引導學生科學認識“人與自然和諧”這一命題,并對其進行深化和升華??梢?,“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推理、分析、探究類問題已成為“新寵”,這些問題的設計選擇切口比較小,從分析地理要素到分析地理要素對具體地理事物的影響,多在各地理要素間的隱性、微觀聯(lián)系上設問,注重對學生思維品質的考查,以體現思維的連貫性和創(chuàng)新性。
無論試題的載體以何種新穎事項方式呈現,不變的是對書本基礎知識的考查。這里的“新穎事項”,包括新情境、新名詞和新現象等,其考查的背景材料并非課程標準的直接要求,其架設的情境也不在教材案例中,但又與基礎知識息息相關?!邦}在書外,理在書中”是“新情境知識”試題的突出特點,其立意是考查考生“運用已知理解未知”的能力,即通過現場學習捕捉有效信息解決問題的合理思路與方法,并完成對“新知識”的應用[3]。解答這類題型,可以借用一些所學的知識、原理來類比推理,或者將新概念轉化為已知的舊概念來分析,從而提高現場學習和知識遷移的能力。
例題分析:(2018年全國Ⅰ卷)1.將生產精密機械設備的工廠建在地下有利于 ( )
①保持恒溫環(huán)境②儲存原材料和產品③降低生產成本④減少地面振動影響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該題以精密機械裝備組裝或加工工廠的布局為背景材料,探討地下工廠是如何達到提高產品質量的目的的。書本知識關于工業(yè)的區(qū)位選擇和布局并未涉及到地下工廠,解答本題需要就打破常規(guī)思維,從工業(yè)本身的特點入手進行分析,材料中說這種地下工廠屬于精密機械設備的組裝或加工工廠,既然是精密,那就不能出現任何誤差,精度要求極高,不能受外界環(huán)境(對溫度、濕度變化和振動都有著嚴苛的要求)的影響。地下空間可以提供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溫度和濕度環(huán)境,外界的振動也很難傳導到車間內部,非常適合這種高精度加工組裝的要求,這就是建立在新情境中來考查舊的知識點。
地球表面自然和人文現象的空間分布不均勻的特點,使得地理學研究具有區(qū)域性的特點,這和空間性有關,而區(qū)域的發(fā)展演化有一個過程,這又和時間性有關。所以在研究地理問題時,需要從時空角度來綜合分析,既需要將其發(fā)展現狀和所處的時間階段聯(lián)系在一起,又需要將該區(qū)域與其他區(qū)域進行類比,這就要用到對比分析法。對比分析是指對相關的地理事象、不同區(qū)域的地理事象或地理事物的不同階段進行比較,以達到認識該地理事象的本質屬性并作出正確的評價[4]。由于地理事象的影響復雜多樣,往往采用對比的方式來控制其影響因素。
例題分析:(2018年全國Ⅰ卷)2.與岐阜相比,大連地下工廠的設計與施工較少考慮的問題是 ( )
A.防滲水 B.防噪聲 C.防坍塌 D.防地震
本題需要從空間角度進行類比,一個是就同一個區(qū)域來講,把工廠從地上轉到地下,不可避免地會碰到一些技術問題,如防水、擋土、抗浮等。另一個是不同區(qū)域不同國家的比較,從世界主要地震分布圖上看,日本是個多地震的國家,廠房建在地下也可以大大減小地震影響,保證在地震時廠房能夠不被破壞,震后能夠盡快恢復生產,這是岐阜地下工廠的優(yōu)勢。而大連并沒有位于主要地震帶上,與日本相比,建地下工廠可以較少考慮防地震的問題。
地理學科的特性決定了它是一門兼具文理思維的學科,被稱為是文科中的理科,而且地理學科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其他學科也有知識點交匯的地方,這就決定了在解決地理問題的時候可以借助數理分析方法。數理分析方法是指在地理事象分析過程中,運用數字算式的推導和統(tǒng)計圖的方式來研究地理過程和現象的研究方法。
例題分析:(2018年全國Ⅰ卷)4.根據圖示資料推測,近十年來該直轄市 ( )
A.外來務工人口多于外出務工人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勞動力需求數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增加
解答該題要將圖文資料轉化為簡單的數理公式:戶籍人口=常住人口+遷移人口(遷入或遷出口)。據圖可知,該直轄市的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的差值比較穩(wěn)定(接近400萬),且戶籍人口大于常住人口,這說明人口以遷出為主(遷出大于遷入),外來務工人口小于外出務工人口,A錯;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逐年”太絕對,無依據,另外,該市人口遷出較多,多為青壯年勞動力,相應的老年人口比重可能會提高,B錯;由于該市戶籍人口與常住人口的差值變小,這說明人口以遷出為主的形勢在減弱(人口回流),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數量會增加,C正確;人口自然增長率變化根據材料無法確定,D排除。
2018年高考全國卷的地理試題,從反映國家經濟發(fā)展、科學技術進步和社會民生的典型案例設計情境,深入挖掘其中的地理內涵,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合作共贏等觀念融入地理能力的考查,使地理試題試卷不僅成為選拔的有效手段,也成為開闊地理視野的重要途徑。故一線老師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應高度重視將地理學科知識與復雜問題情景創(chuàng)設的緊密聯(lián)系,即把具體任務盡可能放在真實、復雜性的現實情境中去呈現,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進步和科學發(fā)展,發(fā)掘身邊的地理知識,提高地理的實踐能力。
例題分析:(2018年全國Ⅰ卷)10.小明若從重慶出發(fā)乘長途客車經遵義至畢節(jié),為免受陽光長時間照射且能欣賞窗外風景,以下出發(fā)時間和座位較好的是 ( )
A.6:00 出發(fā),左側靠窗 B.8:00 出發(fā),右側靠窗
C.10:00 出發(fā),左側靠窗 D.12:00 出發(fā),右側靠窗
此題以出門旅游乘車作為背景材料考查太陽視運動的問題,既考生活常識也考地理實踐能力,如果考生有參加過太陽視運動的觀測實踐活動,一定會記得7月份的太陽視運動軌跡是:早上從東北升起,然后到東南,正午時在正南天空,然后轉到西南方向,并從西北方向落下。小明乘長途客車從重慶出發(fā)經遵義至畢節(jié),整體行進方向先向南后向西,為免受陽光長時間照射,若上午出發(fā)的話,應坐在順著行進方向的右側靠窗處,順著光向可欣賞窗外風景,若下午出發(fā)的話,應坐在順著行進方向的左側靠窗處。但由于路途較遠,按照圖中高速公路里程及限速狀況計算,至少需要5個小時以上(丁路段約3個小時,丙路段3個小時),且丁路段的方向是朝南的,應該早一些出發(fā),故選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