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市高新區(qū)楓橋中心小學(215011) 潘晴艷
詞串是蘇教版教材對識字教學進行的一種有益嘗試,融合了集中性識字、對比性識字等多種元素。筆者以為,詞串不僅可以運用于純粹的識字教學中,在閱讀教學中也有其用武之地。教師可以從文本特質入手,提煉出適切的詞串內容,為閱讀教學的高效發(fā)展奠基。
由于中年段是識字量最大的階段,單獨識字不僅會增加學生的負擔,更會誘發(fā)學生對識字的抵觸情緒。因此,通過設置匹配的詞串,以整合、對比的方式展開教學,能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發(fā)展。
如在教學《霧凇》一課的初讀環(huán)節(jié),教師通過檢查生字詞,出示了這樣三組詞串:“夜幕降臨、模糊;凝結、零下;十里長堤、松花江畔?!辈浑y看出,這些生詞是學生易出錯的地方。但教師并沒有單個地展開教學,而是組織學生以對比的方式感知“幕、?!痹趩蝹€韻母之間發(fā)音的區(qū)別,“凝、零”在讀音相似中的異同點,洞察“堤、畔”這兩個表示地方的詞語的讀音。有了這種統整對比,教師再通過精講引領學生感知與思考,明確了每個生字的讀音,并在多種形式的反復朗讀中將生字根植于學生的內在意識之中。
試想,如果沒有統整對比的意識,而是將這六個生字按部就班地進行單獨教學,依靠學生的機械記憶,效果不言而喻;而有了詞串的統領與整合,學生就可以在聯系中進行對比,在對比中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任何一篇精妙的文本都是以生字詞為基石的,借助字詞的夯實與浸潤,從生字詞到語句,發(fā)展至語段,最后形成篇章。由此可見,匹配的詞串不僅是解決生字詞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引領學生正確朗讀、深入感知核心語段的重要抓手。
還以《霧凇》一文為例,作者在課文的第一、第三自然段,運用大量的四字詞語描繪了霧凇美輪美奐的奇觀。為了引領學生更好地朗讀課文的這兩個語段,并感知詞語所形成的表達效果。教師針對這兩個語段設置了兩組詞:“三九嚴寒、十里長堤、潔白晶瑩、銀光閃爍;寒風吹拂、霧氣繚繞、千姿百態(tài)、瓊枝玉樹?!笔紫?,教師針對詞串,組織學生在多讀中做到讀正確、讀出節(jié)奏和韻律;隨后,教師將這些詞串置換到課文的語段中,借助這些已經讀熟的詞串,深入關注課文第一、第三兩個語段,梳理并概括出語段大意;緊接著,教師相機出示幾張霧凇的圖片,引領學生在細致觀察的基礎上理解第一語段中“潔白晶瑩、銀光閃爍”這兩個詞語的大意,并由此想象詞語所描繪的畫面。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出示多幅霧凇畫面的對比圖,組織學生進行想象:“各種形態(tài)下的霧凇分別都像什么?”從而順勢感知第三自然段中“千姿百態(tài)、瓊枝玉樹”所形成的表達效果。
在這一板塊中,教師并沒有將詞串教學的價值窄化為純粹的識字教學,而是將詞串作為引領學生進行文本初讀、深入感知、理解詞語的重要推手,為學生走進文本的核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閱讀教學中,教師所提煉的詞串應該是課文表達中最為關鍵的詞語,能夠在另一個維度上為學生進行語言感知、內化和運用提供絕佳的平臺。
仍以《霧凇》一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在研讀課文第一、第三自然段的基礎上,為學生提煉出的兩組詞語不僅是作者語言創(chuàng)作的思路呈現,更是描繪霧凇奇觀的核心詞語。為此,在熟讀詞語、熟讀語段的基礎上,教師借用這些詞串的價值組織學生進行語言的實踐表達:“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兩組詞語,并熟讀、內化課文第一、第三兩個自然段的內容,嘗試扮演小導游,向游客介紹霧凇的奇妙景觀?!睘榱俗寣W生更好地感知文本中的語言,教師還將這些詞語以標紅的方式放置在課文語段之中,用指名讀、小組競賽讀、男女配合讀的方式讓學生熟讀課文內容,然后在多媒體中將語句隱去,只留下詞串中的詞語,讓學生嘗試以這些詞語為表達的線索展開語言表達,更好地促進了學生核心能力的發(fā)展。
語文教學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面對課文中精妙的詞語和語言,教師就需要為學生搭建起真實而有效的語用實踐平臺,引領學生深入思考。
詞語教學作為中年級閱讀教學第一課時的重要手段,如果運用得當,所獲得的教學效應是巨大的。因此,教師需要在深入研讀文本的基礎上,精心提煉詞串,為課堂教學效益的提升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