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市滁州路小學(230000) 吳 萍
中國的漢字蘊含著豐厚的審美價值,傳承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罢_、規(guī)范地識字寫字”是每一個小學生應具備的最基本素質之一。我在平時的識字寫字教學中采用“124”工程,即“一個重點、兩個結合、四種手段”的方式,使識字教學與活動水乳交融,從而激發(fā)孩子對學習漢字的持久興趣。
低年級兒童學習了漢語拼音、常用筆畫、筆順規(guī)則,認識了常見的部首字,懂得了漢字的主要造字方法(象形、會意、形聲),這就初步具備了認讀漢字的能力。只要教者把識字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給學生許多有趣的識記方法。如“編順口溜”、“字謎法”、“加一加”“減一減”……善于調動其識字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就能夠化難為易,逐步形成小學生自主識字的能力。
如教學生字“翠”,教師在課件上將新的偏旁“羽字頭”和“羽”字比較后,學生編出“羽字作部首,沒有兩個勾”和記字口訣“小卒子頭上插羽毛”這樣形象有趣的順口溜。盡管學生有時記字方法還不成熟,有些甚至還幼稚可笑,但孩子自己動腦識記的過程卻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對漢字的再造想象過程,孩子調動思維識記漢字,提高了識字的效率。
在教學中,我摸索總結出讓學生開展各種類型課內與課外有機結合的活動,使本來枯燥乏味的識字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學期初,我讓學生準備一個本子,取名“我的識字秀”,鼓勵學生去認身邊的字,生活中的字,如各種商標、牌匾、廣告牌、報紙,并把認識的字寫在或剪下來貼在“我的識字秀”上。接著提供學生展示交流的機會,開展課前“3分鐘識字擂臺賽”,讓學生在自我的成就和彼此的激勵中增加識字的樂趣,增強識字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去識字,把本來枯燥乏味的識字變成快樂的事情。
旅游成為人們在節(jié)假日的休閑活動,識字活動也鼓勵學生利用節(jié)假日走出家門,飽覽祖國的風景名勝。除了利用QQ班級空間及微信群,曬旅行見聞。還可以把旅游過程中收集的門票,拍攝記錄下來的景點文字介紹和風景圖片,剪貼成一張張旅行小報,張貼在班級“尋旅訣”板塊。在“尋旅訣”板報閱讀過程中,每個孩子都會或多或少地遇到生僻的字詞,教師可以在板報上再設“識字解惑”欄,鼓勵學生養(yǎng)成合作探究、謙虛好問的習慣。“尋旅訣”在班級展出后,學生在增長見識的同時,更認識了許多漢字。
我的班級在課余還模仿中央電視臺漢字聽寫比賽,開展過班級“漢字聽寫對抗賽”,讓學生將課余搜集的詞語進行互相測試。隨著比賽如火如荼地進行,帶有濃郁合肥文化情結的詞語,一次次出現(xiàn)在班級多媒體屏幕上,如“劉銘傳”“包拯”“衛(wèi)立煌”“城隍廟”“斛兵塘”……那些帶著生活記憶的老地名、傳說、名人詞匯,構成了“合肥味”十足的文字“盛宴”。正是這種激烈的“對抗賽”,開拓了識字教學的新天地,也更容易為孩子接受。
學生們在“識字秀”活動中發(fā)現(xiàn),社區(qū)里商家的牌匾、廣告牌上,常常有繁體字、錯別字現(xiàn)象,如快餐店招牌上的“漢堡”寫成了“漢堡”;“黎明餐館”的“餐”只寫左上角的部首;“裝(潢)部”寫成“裝璜部”“油漆批發(fā)部”寫成“油柒批發(fā)部”。有些錯別字更是讓人看了不知所云。孩子們利用節(jié)假日開展了“啄木鳥行動”,對滁州路、汽車站、東方商城等主干道沿街用字及部分商店內用字情況進行全面調查?!白哪绝B”們全身心投入戰(zhàn)斗,查找、記載、調查、糾正……調查過程中,每到一處,都以禮貌用語與受調查社區(qū)商家交流、反饋。這既是讓學生學以致用,更是增添了孩子們社會責任感。
《語文課程標準》中也提出:“識字教學要運用多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比绾胃鶕?jù)不同年段學生的心理和語言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結合教學實際,精心創(chuàng)設識字情境,這就需要教師的智慧。
現(xiàn)代教育技術能在課堂上呈現(xiàn)形象的畫面、逼真的音像效果,教師巧借多媒體,能使學生在對文本充分感知體驗的基礎上,加深對生字的印象。
例如,在學習描寫祖國壯麗風光的詞串后,教師音畫結合,給課件配上色彩鮮艷、圖案精美的插圖,伴隨著《草原小騎兵》、《江南》等不同類型的背景音樂,學生在腦海中會形成特寫的畫面,在藝術享受中學習文本,真正感受到我國疆土遼闊,東西南北不同地域的奇特風光。
字理教學追尋漢字的本源,從造字的源頭尋求方法,圖畫鮮明,含義深刻,直觀生動。方塊字形演變成一幅幅生動的圖畫,變成了有趣的形象。因此,教師根據(jù)兒童掌握字形的認知特點,按照漢字的構成規(guī)律,補白“字理”,使學生變機械識記為意義識字。
如演示“包”字的演變過程時,教師用電子白板制作出多媒體課件,在這種演示中,學生對“包”字的造字過程一目了然,不僅把“包”的字形牢記于心,同時對祖國的漢字文化也有了初步的感悟。
在識字過程中,通過對字的音、形、義的分析,找出生活與生字兩者之間的聯(lián)系,進行大膽的聯(lián)想,賦予漢字以生命的活力,能有效地幫助識字。
如教學“鳥”字,教師請學生仔細看看“鳥”圖,再看看字形,最后發(fā)問:“你發(fā)現(xiàn)了‘鳥’的圖片和‘鳥’字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嗎?”學生發(fā)現(xiàn)字形的確很像一只可愛的小鳥外形,每一筆畫都和“鳥”的結構一一對應,由此便水到渠成地明白了“象形字”的內涵。
教材中安排的常用漢字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連,在教學中聯(lián)系既源于學生生活又高于學生生活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能夠喚醒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和知識經(jīng)驗作為開展教學的豐富資源,讓孩子體驗到枯燥的方塊字跟生活結合起來不僅有趣,更有意義。
教學中,面對形近字、同音字、音近字,教師應注意使用換偏旁、辨字形、析字意等手段,學生通過區(qū)別、比較,找出一些字的異同之處來進行識字,觸類旁通,以一帶十。
如教學完“猴、猩、獅”三個字后,學生發(fā)現(xiàn)這三個字都有反犬旁,反犬旁表示和動物有關的字。教師趁熱打鐵問:“你還能想到哪些和反犬旁有關的字?”在課上拓展后,讓學生課下延伸,再搜集與“反犬旁”有關的字,進行強化?!芭e一隅與三隅返”,學生可對信息進行初步的歸納整理,加深印象,提高識字的準確率。
總之,在識字教學中實施“124”工程不僅能教給學生書本上的知識,更有助于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利用課本外的資源,從而開拓識字寫字教學的新天地!
[1]張慶朱家瓏.詞串識字教學模式研究[J].小學語文教學,2011(3).
[2]王麗.詞串識字教學基本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