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書兵
(長治市上黨區(qū)北呈初級中學 山西長治 046000)
學生語文能力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文學積累相關,而文學積累離不開對于傳統文化的學習。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包含古詩、書法、繪畫等,極大的豐富了學生的見識,讓學生在傳統文化學習中,獲得自身素質的提高,是學生語文學習的巨大知識寶庫,是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1]
文化對人的影響深遠,傳統文化是中華祖先智慧的結晶,包含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優(yōu)秀品質,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使學生在傳統文化的學習中自然而然的受到熏陶,提升學生的精神層次與道德意識,利于培養(yǎng)學生個人氣質,讓學生談吐不凡,增強個人魅力。同時,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也是對文化的繼承,能夠促進學生吸收優(yōu)秀傳統文化,將中華獨具的品質傳承下去,使中華文化發(fā)揚光大。傳統文化中的古詩詞、成語、典故等蘊含著中國人的處世哲學與道德觀念,有助于學生提高個人的修養(yǎng),修身養(yǎng)性。[2]
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識,充滿趣味,能夠為語文課堂添加光彩。語文教學如果僅僅局限于語文課堂,就大大限制了學生學習能力,降低了語文教學的質量,不利于開闊學生思維。初中語文已經涉及簡單文言文的學習,但對于剛剛接觸文言文的初中生來說難度依舊較大,學生古詩詞、文言文的學習與背誦枯燥,降低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通過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能夠時使語文教學更加豐富,一方面促進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加深影響,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深度;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充滿趣味性與知識性,讓學生在學習中體會快樂,了解歷史與文化的關系,使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更濃厚,增強語文課堂的層次感。
傳統文化的滲透有效促進學生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使學生積累大量的人文知識,拓展學生眼界,有效促進學生打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提高學生知識的理解。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古詩詞的背誦學習,經過長期的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語感,強化對文言文語句的理解,還可以將知識點的歷史背景、特點等聯系起來,使學生文化理解能力不斷提高。比如學習孟浩然的《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中“斜(xiá)”,如果學生沒有一定的文學積累,學生肯定會讀成“xié”,就會使古詩意思理解差生偏差。傳統文化在語文課中的滲透極大的幫助學生開闊了思維,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更加得心應手,獲得語文學習的自信。
為了充分發(fā)揮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積極作用,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教師對于傳統文化的滲透,必須是深入的。傳統文化充滿趣味,教師要利用傳統文化的特點,積極地推進傳統文化的教學滲透,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主動投入到傳統文化的學習與傳承中。教師可以將中國的傳統文化通過創(chuàng)意的形式展示出來。比如“二十四孝”,教師通過組織學生表演美德小品,將二十四孝中的故事為學生表演出來,悄無聲息中實現對了對學生德育的影響,促進了師生的良性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形成獨具特色的語文教學風格。另外,教師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還要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積極的引導學生的學習,不要過度干涉學生傳統文化學習的意愿,鼓勵學生自由學習,積極探索,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保持最大的熱情投入到傳統文化的學習中去,實現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使學生不斷的進步,完善自身。[3]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對于文化中的教育意義要著重教學,這是提升學生思想層次的關鍵,有助于學生良好品行與行為的塑造。比如,傳統文化中的文化典故,包含了豐富的思想內容,在進行典故的教學中,教師除了領導學生對典故中涉及的人物、背景、手法等進行分析,還要加強學生對其精神實質的學習。比如學習《塞翁失馬》,告誡我們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事情,事物的發(fā)展變化是相互作用的,能夠在一定條件下轉換。文中“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轉而“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一跛之故,父子相?!保f明了福禍相依,要用發(fā)展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處世哲學。
我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強化學生經典誦讀能夠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在誦讀中更深刻的理解文化知識,拓寬學生文化學習的知識面。其次,強化學生經典誦讀,通過誦讀學生能夠充分的享受傳統文化帶來的精神滿足感,增強語文學習的興趣,從而促進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學生在誦讀中課前就對學習的內容有了較深的認識,就會極大的促進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比如學習《傷仲永》,通過加強學生的文章誦讀,學生會更加清楚仲永前后的變化,提高學生的認識,使學生了解“天賦是天生的,但不是決定未來的,后天學習很重要”,從而使學生珍惜現在優(yōu)越的學習環(huán)境,更加勤奮好學,勉勵自身。
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時,要引導學生體味其中的情感,增強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從而更好的學習教材中的知識。比如,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中民間習俗、建筑、詩詞繪畫等了解,學生在學習教材時會更加高效。例如學習《中國石拱橋》,文章以中國著名的盧溝橋與趙州橋為例子,向學生展示了古代建筑的智慧,教師在教學中就可以融入傳統文化中古代建筑的有關知識,使學生了解古代建筑的特點、著名建筑家等,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
傳統文化包含了豐富的知識,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文化本身教育意義,強化學生經典誦讀,引導學生體味情感,促進學生的語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