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凌玉
(吉林省農(nóng)安縣三盛玉鎮(zhèn)中心小學 吉林農(nóng)安 130200)
小學美術課程雖然不作為考試科目,但作為一門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幫助學生建立審美意識的學科,在課堂上老師公正客觀的評價是師生之間進行有效溝通的一種最有效的方式。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更多地是注意做一些引導和啟發(fā),使學生的學習成果得到更多的認可。這樣的評價方式能夠更好地別學生接受,學生也能更輕易地了解老師評價的意圖。學生學習的成績得到肯定,學習的興趣才能更濃厚,學生對美術課才能更加認可和接受,課堂學習效果也就更為明顯。
評價標準的好與壞,首先要看這種標準是否科學有效,評價標準的多元化,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一種更為客觀的判定。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實現(xiàn)對學生的評價,可以是學生對學科學習內容的獨特見解,或者是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的問題,也或者是學生能夠對知識進行延展,對美術作品進行賞析等,都是從不同的方面展示是學習成果。評價的標準不能僅僅局限在單一因素,教師的考量標準的多元化,評價的結論才能更加客觀公正。正如老師布置的一次美術作業(yè),能否用心完成作業(yè),作為一項評價十分客觀,但不能完全用學生作品的優(yōu)劣來判定學生的用心程度。在學生的作品中,除了技能技巧的運用,還有一點是學生的獨立思考是否在作品中有所體現(xiàn)。
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有一項繪畫技巧叫做“遠小近大”,從字面上我們就可以理解,在構圖的過程中,遠處的物體要用更小的形象來體現(xiàn),較近的物體體現(xiàn)在畫面上則比例更大一些。我們學習這一項內容,只要學生在作品中體現(xiàn)出了這種思維意識,就應該予以肯定,就可以判定為合格。但在合格的標準范圍內,再具體劃分不同水平的作品等級。領會老師的意圖,在老師的意圖之上體現(xiàn)出水平,這個評判標準體現(xiàn)的是對技能目標和認知目標的評價內容。這樣的評價具有制約性、規(guī)定性。在評定作品的過程中,“可選擇部分”是對審美體驗情感、學生的個性化體現(xiàn)、創(chuàng)造性體現(xiàn)等多方面內容的綜合,其中體現(xiàn)的是情感目標和創(chuàng)造性目標。在作品的具體內容評定方面,學生作品的生動性、表現(xiàn)力等,這部分內容是學生水平的展現(xiàn)。不同的評價,體現(xiàn)了逐層深入的評價結構。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學生的作業(yè)情況做出綜合分析。透過學生的作業(yè),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勢及不足,及時予以指導,這樣完善的評價過程,是對學生學習的有效促進。只有科學的評價,才能使學生的能力水平得到真正的提升。
我們始終在強調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但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我們始終不能真正實現(xiàn)這一教學目標。我們在這里所提出的科學的評價體系,其實包括了教師和學生的雙向選擇。教師有權力對學生的學習做出評價,學生也有權力對老師的教學工作做出評價。對于一幅作品,除了教師參與評價之外,學生也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意見。這對于活躍課堂氣氛、豐富教學形式都有極大的幫助。在評價的過程中,如果老師鼓勵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學生就會站在更高的角度審視自己的作品和同學的作品。這種有效的評價機制,可以使學生在探討的過程中,重新回顧自己從創(chuàng)作過程,以及對于這個過程中自己所運用的技能的回顧。這是一個鞏固提高的過程。當學生自己認識到不足并尋求解決的辦法,對自己的技巧等進行彌補,也就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了課堂評價的價值,從而愿意積極參與到評價工作中來。
筆者在以往的教學工作中曾經(jīng)遇到這樣的一個案例:班級里一個男孩,從來不積極主動交作業(yè),每次都需要老師再三催促。老師抓住一個合適的機會,與學生進行了一次深談,了解到原來是他始終在美術課上沒有找到自信,覺得自己的繪畫技能特別差。了解到他不交作業(yè)的原因,筆者帶領他找到他的作業(yè)本,帶領他一起分析他的作品,指出在作品中哪些地方是特別突出的,哪些地方是值得肯定的。這些有點都寫在他的作業(yè)本上。當小男孩了解到自己的作業(yè)原來有這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他表現(xiàn)出的羞澀里還有信心。老師看到了他的長處,就是對他的肯定。學生參與評價的方式有很多,這是其中一種。當學生參與到這個過程中來,就會表現(xiàn)出許多讓人驚喜的地方。
小學階段,學生還比較感性,老師的表揚和鼓勵對學生們來說都是極大的觸發(fā)點。老師一句表揚,就會讓學生受到莫大的鼓勵。當學生的積極性被提升的時候,就會更多地感受到美術課的樂趣。在老師給予學生評價的過程中,老師一定要注意到這一點,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學習的樂趣,能夠有跟老師溝通的機會。美術課的特殊性在于學生的作品、作業(yè)、考試沒有對與錯的區(qū)別,而僅僅在于技巧的運用、個性的體現(xiàn)、學生的思維等。對于一幅作品,就應該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評價,觀察的角度多維,得出的結論才更客觀。因此,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作品中的亮點,將這一部分放大開來,提升學生的自信心。
在《罐和壺》這一節(jié)內容的課堂教學結束以后,筆者要求學生結合課堂上所學的內容,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創(chuàng)作。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后,我們會專門利用一節(jié)課進行評獎,按不同的作品等級,設置四個對應等級的獎項,我們選用的評定方法分為以下步驟,首先給學生十分鐘作業(yè)整理的時間,然后要求學生根據(jù)作業(yè)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師提出的相關等級標準,進行個人作品等級申報和展示,然后全班學生根據(jù)個人的審美判斷舉手表決,根據(jù)實際票數(shù)的多少來作為最終的評獎結果。各班獲得一等獎的作業(yè)作品,會被選中并署名,作為學校櫥窗的展示作品。在這樣的評價模式下,每一個同學都有機會得獎,每一個等級的獎項評選的公平性也得到學生的認可,對于學生而言,這一行的評定,是一種鼓勵,這才是激勵評價法的體現(xiàn)形式。
小學美術教學中,我們要充分體現(xiàn)新課標的要求。教師注重課堂教學評價模式的科學選擇。第一,教師應當選擇更多元的評價模式,讓評價標準更加多元,也就是要從不同的角度與層面來綜合評價學生的作品。教師更應當鼓勵學生參與到作品的評價過程中來,充分凸顯學生在教學工作中的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