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芳
紅色,如火焰,代表著吉祥、喜慶、美好、和諧,讓人心動,讓人向往,讓人激情。如果要用一種色彩去界定春節(jié)的話,那就非紅莫屬。春聯(lián)是紅的,燈籠是紅的,福字是紅的,節(jié)慶飾品是紅的,孩子吃的糖葫蘆是紅的,新衣服也大多是紅的,派壓歲錢的封包自然就更是紅的了……滿眼飄逸的中國紅,閃爍著耀眼的光彩,映紅了千家萬戶的喜悅。
一年四季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很多,但不論什么節(jié)日都比不上春節(jié)的紅火。春節(jié)傳承幾千年,很多古老的習俗跟隨著中華民族的血脈傳承、沉淀至今,留下了紅色的烙印。這種紅是中國獨有的,溯源于華夏民族對太陽神的虔誠膜拜,是中國人的吉祥文化圖騰。太陽象征永恒、光明、生機、繁盛、熱烈和希望,自然紅色表現(xiàn)為一種蓬勃向上的力量,凝結著百事順遂,逢兇化吉的心愿,綿延地傳遞恒久的溫暖情愫。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背f歲,迎新春,貼上紅彤彤的春聯(lián)是過年最具有標志性的民俗文化之一。春聯(lián),最早叫“桃符”。《宋史》記載,公元964年除夕,五代后蜀國國君孟昶讓學士辛寅遜在桃木板上寫了兩句話:“新年納余慶,嘉節(jié)號長春”,作為桃符掛在他住室的門框上,這是春聯(lián)的雛形。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后,曾令各家張貼對聯(lián),并將桃符改名為春聯(lián),一律用紅紙書寫。從此,春聯(lián)成為一種社會風尚流行于世,繁衍不息?!按竽耆N春聯(lián)”是很多人寒冬臘月里溫暖的記憶。全家人一起動手,先把門楣上已經泛白的春聯(lián)除掃干凈,再把嶄新的火紅春聯(lián)用打好的面漿小心翼翼地貼上去,過年的喜慶和團圓的快樂一下子從心中彌散開來。大年初一時,親戚朋友來訪拜年,都會看看各家的新春聯(lián),然后評頭品足一番。不論是親自磨墨書寫的還是印制的春聯(lián),都字字彰顯吉利,寄托著主人對新一年的美好祝福。
福,是一個美好的字眼,端端正正、濃筆重墨寫在大紅紙上,閃爍著光彩,飄溢著芬芳。 每到新年,春聯(lián)上的福字,大門上的福字,禮品盒上的福字,燈籠上的福字,愈來愈多地映入眼簾。特別是有些人還故意將福字倒著貼,取“福到了”的諧音,以示表達心中的美好期許。福字在古書里有多種解釋,《韓非子·解老》中說:“全壽富貴之謂福?!薄墩f文解字》云:“福,備也。備者,百順之名也。無所不順者謂之備?!边€有《尚書》中把“壽”、“富”、“康寧”、“貴”與“享受天倫”作為福的特征。由此可見,新春貼“?!弊郑侨藗儗π腋5囊环N向往和追求。魯迅《祝福》:“這是魯鎮(zhèn)年終的大典,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的?!崩锩嬲f的“福神”指賜人幸福的神靈。不過,幸福不會從天降,全靠我們雙手去創(chuàng)造。
紅燈起,年味濃。臘月三十過大年,孩子們打燈籠,家家戶戶廳堂屋舍大紅燈籠高高掛,串串紅艷在朔風里飄蕩,充滿了喜氣洋洋的新年氣象。燈籠又稱燈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它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藝術,以及竹編、鐵箍、紙扎與刺縫等工藝技術,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元素和符號。在古代制作的燈彩中,以宮燈和紗燈最為著名。在民間,燈籠象征著家庭圓滿、添丁發(fā)財,是過年時必不可少的裝飾品。“盞盞燦爛,撐起一片祥和,握著歷史的淵源,圍圓地面的銀河?!边@詩句生動形象地描繪出不同地區(qū),不同民族慶祝春節(jié)花會的盛大場面。兒時,每年春節(jié)父親都要做一對大燈籠掛在大門屋檐下,以期盼來年日子紅紅火火、吉祥如意。寒夜里,點亮燈籠,薄薄的紅紙透放燦爛的光亮,將節(jié)日的夜晚裝點得紅紅火火。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除夕午夜時分,是放鞭炮的時刻。中國自古便有“開門炮”的說法。即在除夕夜點燃爆竹,以噼里啪啦的爆竹聲除舊迎新。元代詩人趙孟頫在《歲月》中寫出了家家爆竹、戶戶焰火的景象:“柳絮飛殘鋪地白,桃花落地落階紅。紛紛燦爛如星隕,霍霍喧逐似火攻。”
記得小時候,我就盼著過年。除了可以吃好的、穿新衣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可以放鞭炮。放炮時,拿出一串一串掛在自家大門口點燃,讓紅紅的鞭炮在空中炸開,響個不停。隨即,震耳欲聾的鞭炮聲立刻從每條街巷每個村落響了起來,一朵朵璀璨的禮花噴發(fā)出紅艷艷的光彩照亮夜幕,空氣中彌漫著濃濃的火藥馨香,整個大地成了歡樂、沸騰的海洋。燃放后紙花滿地,燦若云錦,形成了滿堂火紅,喜氣洋洋。近年來,為保護環(huán)境,不提倡放鞭炮了。有的嘗試推廣電子鞭炮,在延續(xù)春節(jié)放鞭炮習俗的同時,兼顧低碳環(huán)保,也為紅火的春節(jié)增添了一抹清新的氣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