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海外研究是人類學的一貫傳統(tǒng),充分展現(xiàn)了其學科作為實用之學的本質屬性。人類學在中國本土化的歷程中,其所形成的中國人類學直接遺傳了人類學的實用之本性,在中國這一異鄉(xiāng)異土生長出了本土研究范式的另類特性。當前海外研究成為中國人類學的一個新趨勢,海外民族志研究的興起,是中國人類學基于新的生存境遇的時代發(fā)展,拓寬了中國人類學的研究視域,這種時代變化是中國人類學在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自覺”。
【關鍵詞】中國人類學;本土; 海外研究; 傳統(tǒng)視域
【作 者】楊文筆,寧夏大學回族研究院副教授,博士。寧夏銀川,750021。
【中圖分類號】C958?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4-454X(2018)06-0063-008
人類學這門學科誕生于西方歐美國家,其主要是將西方本土以外(或稱“海外”)的“初民社會”或“未開化”民族當成“科學研究對象”,離開本土“到海外去”開展海外民族志研究不僅被西方人類學家奉為圭臬,也是西方人類學學術話語中形成普遍共識的研究范式,抑或是評判一部民族志文本正宗與否的權威標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人類學界出現(xiàn)了針對現(xiàn)代城市社區(qū)的人類學研究實踐,西方人類學有了將本土的復雜文明社會作為學科研究的轉向,但并未改變西方人類學研究的主流傳統(tǒng)和價值取向,人類學家喬治·E·馬庫斯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人類學家的主流仍然從事對美國之外的某一個地理區(qū)域的專門研究為其職業(yè)。[1 ]1中國人類學是晚清民國時期西學東漸中的舶來品,經(jīng)過中國人類學家的本土培育和根植,形成了中國氣派和風格的人類學學科體系,其以注重本土或家鄉(xiāng)研究的學科視野的收縮而缺少海外研究為學科傳統(tǒng),即使那些曾經(jīng)留學并“取經(jīng)”于歐美的早期人類學家,都無一例外地回到中國本土尋找其用武之地,引領并培育出了中國人類學本土研究的學科傳統(tǒng)。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國人類學的學科重建和學科發(fā)展,及至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中國人類學家的學術視域由“本土”延伸至“海外”,海外研究成為中國人類學的一個新趨勢,并呈現(xiàn)出強勁的發(fā)展勢頭。這樣一個分水嶺意義的時代變化,我們不免會有一些疑問,中國人類學研究傳統(tǒng)視域的拓寬和時代延伸,是對西方人類學海外研究傳統(tǒng)的回歸?還是中國人類學在新的時代語境中學科話語創(chuàng)新的自覺?中國人類學為何其學科發(fā)軔就以本土研究為傳統(tǒng)?中國人類學海外研究的興起有著怎樣的時代緣由和話語解讀?
一、海外研究:人類學作為“實學”本性的彰顯
舉凡學問從宏觀上一般有理論思辨的“玄學”和經(jīng)世致用的“實學”兩類,其中“實學”以關注形而下層面的人類現(xiàn)實生活,作為知識生產(chǎn)的學問以服務于人類社會為第一要務,學問的價值建立在能否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人文社會科學這門學問其存在的意義在于其經(jīng)世致用的應用價值能否最大限度地得以發(fā)揮,人類學自其產(chǎn)生便遺傳了人文社會科學這門學問與生俱來的“胎性”。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使人類學能夠在特定時代得以產(chǎn)生,人類學的發(fā)生和經(jīng)驗充分展演了其學科的“實用”本性??v觀人類學學科的演進歷史,我們最能看到的是其學科作為“實學”永久不衰的一道景致。這種“實學”的本性,賦予了人類學學科兩個顯性的功能,一是學術研究服務于特定社會群體和組織的應用功能,即人類學的民族志是基于一定權利關系下的知識生產(chǎn),人類學本質上是一種謀生之道或職業(yè);二是尋找他者之鏡或文化參照系,通過自我反思與批評更好的認識和理解自我,以求實現(xiàn)自我完善和發(fā)展。實現(xiàn)這兩種功能的發(fā)揮,早期人類學都需要借助針對“他者”(異文化)的研究范式,就是要走出熟悉的本土,尋找一個完全不同于本土文化的陌生空間或他文化群體,剔除原有價值觀或知識對研究者先入為主的影響,并通過切身主位身份的“參與觀察”這一“積極的研究方法”獲取作為直接的第一手資料,以此將人類學民族志的寫文化作為“文化的科學”的現(xiàn)代神話,使得現(xiàn)代科學民族志從本質上具有本體論意義的學科特質,這是人類學海外研究的價值和動力所在。只不過,在人類學學科早期發(fā)展史,前者總是明顯于后者,甚至可以說,人類學作為“實學”,其借助海外研究范式,走過了一條應用人類學早生而反思人類學晚生的學科發(fā)展歷程,應用人類學則彰顯著西方人類學的顯著特征。應用人類學是人類學學科孕生的“長子”,其之所以能最早得以孕生,是與人類學得以孕育的時代需要直接有關,是西方國家在全球的殖民擴張背景中力求控制非西方世界政治訴求的時代產(chǎn)物。其實海外研究在西方世界有著深厚的傳統(tǒng)積淀,始自于1312年維也納基督教教會創(chuàng)建的“東方學”這一學科,成為西方世界將海外研究作為學科傳統(tǒng)和職業(yè)的濫觴?!皷|方學”的出現(xiàn)是服務于西方對東方話語霸權的實用工具,人類學某種程度上承襲了“東方學”海外研究及致力于構建殖民話語的品性。只是人類學產(chǎn)生于正值西方國家建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時代境遇中,人類學家在“殖民遭遇”中被賦予了知識生產(chǎn)致用于殖民地擴張與權力話語生成的功能。
以進化論和播化學派等為代表的古典人類學學派,都無一例外地致力于對異域他者(也有本土他者,如美國進化論學派)在時空層面的學術觀照,在將海外他者通過“文化殘存”想象為“蒙昧”“野蠻”和缺少文明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民,進而在西方和非西方間建構起了進步與落后、文明與野蠻、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二元對立的殖民話語體系,以此來確立西方作為世界文明中心和時代進步代言人權力的合法性;同時西方國家在海外世界的殖民擴張,如何有效管理海外殖民地,人類學的知識生產(chǎn)便有了廣闊的用武之地。英國在十九世紀的海外探險、海外貿(mào)易及殖民擴張,直接促動了英國學界和公眾對海外知識獲取的訴求。[2 ]7恩格斯曾說過:“一切劃時代的體系的真正的內(nèi)容都是由于產(chǎn)生這些體系的那個時代的需要而形成起來的?!盵3 ]544時代需要促成了人類學在西方國家的發(fā)生,人類學的學科建制和研究志趣迎合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與殖民地管理之需要,以至于人類學產(chǎn)生之時,殖民地及人民成了人類學家實現(xiàn)其人生價值的寫文化對象或學術經(jīng)驗的場域,當時西方人類學家總是把自己的研究對象聚焦在殖民地及其人民。[4 ]166人類學家阿薩德指出,近代人類學的發(fā)生不可避免地與西方殖民主義遭遇,人類學本身也是殖民統(tǒng)治體系的一個組成部分。[5 ]
在英法及美國人類學的發(fā)展早期,一些人類學家就對“把知識應用于實踐”興趣濃厚,使得這些國家人類學較早的彰顯出了注重應用的顯著特征。1881年英國人類學家萊恩·??怂故状问褂谩皯萌祟悓W”的概念,而查理德·坦普爾從1914年開始就強烈要求殖民地應用人類學知識,使其成為一門應用科學,[6 ]28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早期,拉德克里夫——布朗在開普敦大學就開設“應用人類學”課程,馬林諾夫斯基在1938年就果斷宣言:“人類學一定要成為一門應用的科學?!盵4 ]165曾留學于英國的中國人類學家吳文藻,他在西方人類學知識和理論的學習中深諳其學科品性,曾指出:“晚近人類學界的一種重要風氣,即是應用人類學或行政人類學的研究。”[7 ]141從英國人類學家哈登1898年組織的“第一次大規(guī)模提升人類學數(shù)據(jù)質量的嘗試”的托雷斯海峽探險開始,到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在西太平洋島嶼未開化部落中開創(chuàng)的“田野作業(yè)”,拉德克里夫-布朗在英屬殖民地安達曼島的民族志研究,以及后來M·福蒂斯和E·E·埃文斯——普里查德在非洲的人類學研究,美國人類學家拉爾夫·林頓在南太平洋馬克薩斯群島、馬達加斯加島等島嶼的田野作業(yè),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針對薩摩亞人青春期、新幾內(nèi)亞人群文化與性別等方面的研究,美國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針對新墨西哥的普韋布洛人、美拉尼西亞的多布人、美洲西北海岸的夸克特人文化與人格為主題的跨文化研究及日本國民性的研究,英國人類學家埃德蒙·利奇對緬甸科欽人社會政治模式的研究,等等。他們形成的基本共識是,到海外去從事田野作業(yè)或以異文化為研究對象,并實現(xiàn)對異文化的表述,其最終形成的研究成果大多是服務于特定的社會需要,其目的在于將人類學帶有本體論特質的民族志打造成為一門“文化的科學”,而這種針對海外他者積累和形成的“科學知識”,就有不少是服務于帝國海外殖民管理、權力擴張、政治利益的訴求等方面。正如此,人類學一經(jīng)產(chǎn)生其從事的海外研究便與權利、話語和社會場域聯(lián)系在一起,口頭標榜對非西方寫文化中的價值無涉和客觀性表達,現(xiàn)實卻是無法掩飾人類學家的口是心非和雙重人格,人類學家難以泯滅那種與生俱來的潛藏于潛意識中的先賦文化價值,異文化研究不可避免地服務于西方構建世界文化霸權的政治訴求,這也招致了后現(xiàn)代人類學家對馬林諾夫斯基開創(chuàng)的現(xiàn)代科學民族志寫文化經(jīng)驗的反思與批判。
二、本土研究:中國人類學的傳統(tǒng)視域與自身特質
人類學在中國本土化的學科培植中形成了中國人類學的自身特質,不可忽視的是,中國人類學最為純正地繼承了人類學“實學”的本性,只是西方將這一本性展演在了對“未開化民族”的研究,中國卻在“吾國吾民”的本土觀照中展現(xiàn)了中國人類學作為“實學”的學科品質。為何中國人類學脫胎于西方人類學卻沒有因循守舊?卻在對西方人類學建構出的學科話語的背離中,形成一種學術傳統(tǒng)的南轅北轍?是何種緣由促成了中國人類學自身特質的玉汝于成?
人類學作為一門帶有實用特性的人文社會科學,這是人類學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本土化培植中難易之本性,人類學在不同的土壤和環(huán)境中長出形制異樣的類型,其學科本性始終如一。如果說,西方人類學在西方成長出的海外未開化民族研究這一學科特質,這是與近代人類學所遭遇的西方殖民主義背景相關聯(lián)。那么,近代中國是一個從強盛的王朝國家趨于衰落并逐漸淪落為被西方列強侵略、掠奪、欺凌、殖民的境遇,西方國家的侵略和殖民增加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族危亡的憂患意識。如何救亡圖存,振興中華,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復興成為近代中國人的共同使命。人類學的中國本土化歷程遭遇了中國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處于危難與救亡圖存的時代境遇,這種境遇要求中國人“師夷長技”以圖自強,并要從西方引進科學知識和先進思想,作為支撐一代中國仁人志士振興中華的時代話語,并能在中國本土經(jīng)世致用,啟蒙大眾,增強苦難深重的中華民族獨立自強的奮斗意識。中國人類學自移植于中國本土就主動承擔起學術救國的重任,其將中國人類學的視域自覺聚焦在“吾國吾民”。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所面臨的時代境遇,為中國人類學提出了新的學科使命,在服務于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的時代訴求下,這為中國人類學提供了一個生存和發(fā)展的用武之地。清末中國資產(chǎn)階級發(fā)起的反帝反封建革命,在將西方民族主義話語援引中國并以此為革命旗幟,推動完成中國現(xiàn)代民族國家構建的時代任務。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侵華,在邊疆危機和中華民族處于危難的大背景下,中國人類學家大都自覺投入到邊疆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去,積極做抗戰(zhàn)動員與邊疆知識宣傳,推進邊疆教育事業(yè),開展國民素質研究,并順應民國政府“邊疆建設”的倡議,在西南地區(qū)中國人類學家在凸顯其學科價值中推動了“邊政學的發(fā)凡”,中國最早的應用人類學應運而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如何落實中國共產(chǎn)黨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根本政治制度,人類學家在政府主導的民族識別實踐中發(fā)揮其作用。新時期以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踐中,人類學被賦予了新的時代使命。這注定了中國人類學家既是學者,也必然是偉大祖國進退維谷時振興中華的“愛國者”,這一代人類學家注定具有中國傳統(tǒng)士紳階層“為萬世開太平”的精神品質。吳文藻曾指出,文化人類學是以未開化民族及其生活為研究范疇,但是具體到中國,他卻認為研究漢族是社會學,研究少數(shù)民族屬于人類學,可見他是將人類學和民族學融為一體來理解,這種觀點是以近現(xiàn)代中華民族處于危難和振興中華為語境,愛國之心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使命促動其自覺將所學的人類學知識應用到邊疆少數(shù)民族研究中。他這樣說道:“西洋人類學之應用,在于殖民行政,中國應用在于邊政、邊教、邊民福利事業(yè),邊疆文化變遷之研究。”[7 ]263這種差異也是中國有邊疆而無殖民地,有移民而無殖民,卻為西方列強的“次殖民地”國情和實際決定的。[8 ]1-13費孝通早年留學英國,師從英國功能主義學派大師馬林諾夫斯基,系統(tǒng)學習了西方人類學理論知識,他沒有將這種知識的習得停留在理論思辨和話語闡釋的層面,更多的是將人類學所學的知識自覺應用于中國,他的人類學學習就是想從人類學中吸取經(jīng)世致用的科學知識,他認識到科學的價值在于真正地服務于人類,服務于偉大祖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事業(yè),中國人類學必然成為“邁向人民的人類學”。費孝通后來這樣說道:“我們在尋求國家民族的出路。這也就決定了我們調查研究的題目”。[4 ]169-170
費孝通認識到近現(xiàn)代以來中國的實際不需要中國人類學家如何去認識和了解海外,而是如何去研究中國的經(jīng)驗,解決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費孝通必然會選擇本土研究為其學術使命,并以《江村經(jīng)濟》這一本土研究成果為博士論文在英國取得了博士學位,這是“離經(jīng)叛道”于英國人類學的一貫傳統(tǒng),卻緊扣了人類學經(jīng)世致用的本性,正好契合了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所說的人類學的學術研究必須以保衛(wèi)和增進原本作為傳統(tǒng)研究對象的民族的利益為目的,如此費孝通的本土研究被英國功能主義大師馬林諾夫斯基視為“人類學學科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9 ]1。費孝通“作為士紳階級的一員”,其學術人生,始終秉持以學術研究認識中國、用科學方法解決中國問題、改造中國、志在富民的理念,這是他的學術理想,也是中國人類學家為學的“初心”。
三、海外研究:中國人類學視域的時代延伸
中國人類學海外研究自民國時期就已有之,有學者從廣義視角甚至將中國人關注海外的傳統(tǒng)延伸到中國古代,如王建民在梳理中國人類學海外研究的學術史時,認為一些古代中國人就曾遠赴海外,對自己親身經(jīng)歷和觀察進行文字記述,形成了一批早期中國人海外異民族見聞的“民族志”成果。[10 ]近代以來,隨著中國人放眼看世界以及西學東漸的時代洪流,民國時期中國學人從事哲學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海外研究日漸增多,有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1921)、儲安平的《英國采風錄》(1945)及《英人、法人、中國人》(1945)等。 [11 ]實質上,嚴格意義上中國人類學海外研究始于民國時期,第一代中國人類學家就已有個別從事海外研究的實踐,他們曾留學于歐美國家,系統(tǒng)學習過西方人類學理論知識,利用留學國外的便利條件,在其留學的歐美國家開展田野作業(yè)。當然囿于當時國力、意識形態(tài)以及語言等方面的限制,中國人類學家海外研究只是個別人的一廂情愿,并未形成一種群體認可的研究傳統(tǒng)。縱觀整個民國時期中國人類學家海外研究成果屈指可數(shù),僅有吳澤霖的《美國人對黑人、猶太人和東方人的態(tài)度》(1927)、李安宅《祖尼人:一些觀察與質疑》(1930)、費孝通的《美國與美國人》(1943)、田汝康《沙撈越華人社區(qū)組織的調查報告》(1945)等幾部(篇)。就這幾部(篇)僅有的海外研究成果,與他們本土研究成果相較,容易被忽略不計,且這些并非都是嚴格意義上的規(guī)范的海外民族志,只是個別中國人類學家無心插柳的結果,并不代表他們已站在學科高度推動中國人類學發(fā)展的“文化自覺”,亦不能成長為中國人類學的主流傳統(tǒng)。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后,中國人類學海外研究沒有明顯的進展,尤其國內(nèi)隨著院系調整和學科重整,人類學在高??蒲袉挝坏膶W科建制取消,以及國家開展民族識別工作的現(xiàn)實需要,在民族研究的旗幟下民族學和人類學二位一體,中國人類學失去了其鮮明的“學科身份”。中國人類學家要么從事配合政府開展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和民族識別工作等,要么選擇改行另從他業(yè),中國大陸人類學一度再無海外研究成果產(chǎn)出。中國人類學海外研究這一時期在中國臺灣和香港等地零星存在,個別接受了系統(tǒng)的人類學知識培訓的人類學家,在留學歐美或畢業(yè)后,有過從事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實踐。如臺灣的喬健、陳祥水、李亦園和香港的王保華等,他們早年都有留學美國的求學經(jīng)歷,喬健、陳祥水和王保華3人在美國留學期間曾在當?shù)亻_展過田野作業(yè),喬健研究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印第安人,王保華關注美國華人社會,陳祥水則對紐約皇后區(qū)華人社群進行研究,在此基礎上先后完成了各自的博士學位論文。其中王保華博士畢業(yè)留校工作,以后又在美國的一些華人社區(qū)和社會持續(xù)進行田野作業(yè),并先后在菲律賓、新加坡、秘魯、日本、中國的大陸和香港等地開展田野工作,出版了多部有關美國華人社會的民族志;李亦園曾于1958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歷史系深造,回國后對東南亞華僑社會文化產(chǎn)生興趣,從1962年開始就赴沙撈越開展華僑社會文化調查,后將調查的關注點轉到馬來西亞華人社會。1963年8月至1967年7月,先后多次赴馬來西亞南部的柔佛麻坡鎮(zhèn)作華人社會開展田野考察,在此基礎上完成了他的民族志成果;另有美國籍中國裔學者許烺光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曾在英國經(jīng)濟學院攻讀人類學博士學位,后受聘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和康奈爾大學等多所高校,用大量的時間在美國、日本、中國和印度從事人類學田野作業(yè),1963年他出版的《宗族、種姓與社團》一書,以跨文化研究的視角分析中國人、印度人和美國人世界觀的心理文化取向之差異。總之,此時期中國人類學界海外研究并未形成群體自覺,中國香港和臺灣極個別人類學家有過海外研究的嘗試,并未在當時對中國人類學界產(chǎn)生實質性的影響,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1983年的30年間,臺灣6種學術刊物共計發(fā)表海外華人研究的論文35篇,每年平均僅為1篇。[12 ]327當時中國臺灣人類學界關注的幾個研究主題,本土視域仍是中國臺灣人類學界的主流傳統(tǒng)。
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學科恢復的大背景下,一度被撤銷的人類學恢復并得以重建,中國人類學開始了新的發(fā)展時期。整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中國大陸人類學界的主流還是本土研究,海外民族志研究尚屬鳳毛麟角。到了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隨著中國國際化交流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的中國學子赴西方國家留學深造,其中就有不少學人進入西方國家人類學教學科研機構攻讀學位。在二十世紀九十年初樂梅曾赴美國攻讀文化人類學專業(yè)博士學位,其博士學位論文以當代美國城市手工織女為研究對象,這是當時有代表性的一部海外民族志。二十世紀八十年中國學者王銘銘留學于英國倫敦經(jīng)濟學院攻讀人類學博士學位,回國后致力于將西方人類學理論與方法在中國國內(nèi)高校推介與引進,1995年王銘銘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開設“海外民族志”課程,在當時中國高校中尚屬首例。1996年王銘銘與英國人類學家王斯福關于中國人類學的發(fā)展取向進行學術對話,關注點在于中國人類學如何與西方人類學相互交流與互動,在與國際人類學的接軌中提升中國人類學國際化的程度。[13 ]應該看到,整個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國人類學在快速恢復中海外研究的意識初步覺醒,但相關研究成果相對較少。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隨著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以及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在對人類學學科重視和建設中,中國人類學界倡導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呼聲增高,如北京大學社會學系高丙中教授成為倡導海外民族志研究的代表人物。一方面組織相關學科的科研人員翻譯人類學名著,主編并出版了系列漢譯人類學名著叢書,鼓勵并支持北京大學人類學研究生從事海外民族志研究,他的多個博士生先后在泰國、蒙古國、馬來西亞、印度和澳大利亞等國家開展民族志研究,并在海外田野作業(yè)的基礎上完成其博士論文,出版海外民族志多部。高丙中除了極力倡導,身體力行,不斷撰寫學術論文,組織學者開展學術討論,從學理和理論的高度廓清開展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必要性和時代價值,為中國人類學海外研究掃清認識上的障礙。及至近10年來,中國一些設有人類學系和人類學學位點的高校都已經(jīng)自覺開始海外民族志研究,如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云南大學和廣西民族大學等,其中北京大學和云南大學等高校已形成海外民族志研究的科研團隊。不管是國內(nèi)各級各類社科研究項目,還是高校人類學博士研究的選題,海外民族志開始受到青睞,中國人類學海外研究蔚然成風。截至2018年4月,在中國知網(wǎng)以海外民族志為關鍵詞檢索到的相關文章(研究生學位論文)有50多篇。[14 ]中國人類學在新世紀有了分水嶺的時代轉折,一個多世紀以來所形成的本土研究的傳統(tǒng)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時代挑戰(zhàn),海外民族志研究成為一種新傳統(tǒng)并得到更多的共識。
四、興起緣由:時代境遇下中國人類學的“文化自覺”
中國人類學在一個多世紀的曲折發(fā)展中不斷前行,在扎根中國土壤中培育其本土特質,形成了中國人類學本土研究傳統(tǒng)視域,當前海外民族志研究的興起,是中國人類學基于新的生存境遇的時代發(fā)展,在對人類學原初傳統(tǒng)的“回歸”中,重構著中國人類學的研究傳統(tǒng),這種時代變化是中國人類學在全球化時代的“文化自覺”。
(一)全球化時代擴大中國人類學知識生產(chǎn)視域的“文化自覺”
殖民體系作為西方現(xiàn)代性的表征是一種控制世界的權力,而人類學就是這種權力生產(chǎn)出的知識,人類學針對海外“野蠻人”的民族志研究,以及應用人類學的興起,是西方殖民體系全球擴張背景中的現(xiàn)實需要,中國人類學在與西方人類學反其道而行中培育出自身的特質。在全球化時代,人類共處于一個天涯若比鄰的地球村,人類學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中該如何實現(xiàn)自我發(fā)展,對于中國人類學來說,在全球化的時代語境中,一方面中國人類學要在主動與世界接軌中提升其國際化程度,另一方面對全球化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要做出一些文化思考,這對中國人類學提出了新的時代命題,即中國人類學在全球化時代不能僅僅局限于中國本土視野,而是在全球化的宏觀語境去思考中國人類學的國際化問題。這要求中國人類學必然要走出國門放眼全球,其知識生產(chǎn)的目的要滿足中國人在全球化時代的放眼看世界的訴求。海外民族志研究便是當下中國之需要而生的學術探索與實踐,其所生產(chǎn)的知識就是為了滿足當代中國人放眼看世界的時代訴求。中國人類學研究開始自覺把自己學術思考的視域拓展至全球,用漢語來書寫和表述世界各國社會與文化。誠如有人指出,中國人類學海外民族志作為一個話題,是一個學術共同體回應時代需要的產(chǎn)物。[15 ]中國人類學到海外去開展民族志研究,作為域外知識生產(chǎn)的一個范疇,是一個時代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中國特色的人類學最終走向國際成為國際人類學整體中平等一員的路徑。
(二)中國人類學學科本位和獨立意識自覺的彰顯
中國人類學形成于近現(xiàn)代以來振興中華的時代背景中,人類學承擔經(jīng)世致用的實學功能,并與中國的基本國情相適應形成了中國人類學注重本土研究的學術傳統(tǒng),人類學被當作改造社會的工具來使用,體現(xiàn)在早期研究實踐中,中國人類學重應用輕劃界,人類學、民族學和社會學等學科向來三位于一體,學科間沒有明確的邊界和特性區(qū)分。[12 ]20費孝通就認為在他身上人類學、社會學和民族學一直分不清,而這種身份分不明卻不影響他的工作。[16 ]639一段時間里,中國人類學缺乏學科的獨立性。人類學始終捆綁在民族學學科之中,學科的主體性不是很明顯,與其說中國的人類學是存在的,不如說中國人類學很長一段時間是以民族研究為呈現(xiàn)和存在形式。民國時期,中國人類學雖有南派和北派之分,其研究視角、路徑和志趣各有差異,但基本都是從事少數(shù)民族研究為主,邊政學很難做清晰的學科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中國人類學在時代轉型中失去了其學科的自身特質,與民族學形同孿生。直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隨著社會學恢復和重建,個別高校中才設立了民族學、人類學系和專業(yè),由于名稱上的混亂,又缺乏統(tǒng)一的理解,人類學的學科屬性和地位界定模糊,一方面人類學的名稱只有在古人類的研究中偶爾使用,人類學在國家學科目錄中作為社會學一級學科下的二級學科,學科地位與西方人類學的學科地位不對稱。胡保鴻主編的《中國人類學史》中就指出了學科重建以來的人類學學科制度結構關注不夠的現(xiàn)實,提出了增強學科本位意識的呼吁。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到來,中國人類學學科獨立和本位意識愈加增強,其與民族學和社會學的學科邊界厘定呼聲增高,一方面是中國人類學家發(fā)出了人類學作為一級學科建設的獨立性地位的群體吶喊,一方面在國際人類學世界通過回歸人類學海外研究的傳統(tǒng),與國際人類學接軌,與社會學和民族學標識出其學科差異,來彰顯其學科話語和“族群”特性,使得中國人類學學科的獨立性最終能夠確立。
(三)中國人類學尋求在世界人類學學科話語權的時代自覺
中國人類學走過了一個世紀的發(fā)展歷程,作為國際人類學的一個重要構成部分,在全球化時代必然要走向國際,在世界人類學舞臺尋求中國人類學的自身位置。應該看到,人類學作為一種權力關系下的知識生產(chǎn),其所形成的一整套話語體系,始終被西方世界所壟斷,這種話語的壟斷形成了一種他者式的“東方學”的表述范式,這種表述以制造服務于西方控制非西方的權力話語,由此形成了西方與非西方人類學不平等的地位,“他者”外部眼界下強勢的“客位”表述,使被表述主體易陷于其所構造的權力話語中。西方人類學的“他者”表述作為“一種謀生之道”,是西方控制非西方世界的權力關系的知識生產(chǎn)。薩義德( Edward.W.Said)的《東方學》帶給東方的不僅是西方話語霸權中危機降臨的警醒,更是如何以民族的自我表述來自覺應對話語霸權的時代啟蒙。作為學科研究的“東方學”,是西方構造的具有“權威裁斷”的理解東方的思維范式,一種在文化甚至意識形態(tài)的層面對東方進行表述和表達的話語方式,當我們自己不能表述自己,只能被他者所表述,這種話語權的淪喪對于東方無過于對其文化自信的摧毀。[17 ]28在全球化時代沖破東方學式的西方話語霸權,在“世界人類學群”中尋找自己的一席之地,中國人類學正在從單向的對自我關注或被他者關注中發(fā)展出對海外世界的關注。這種關注實為后殖民語境中中國人類學在全球化語境中尋求學術話語權的“文化自覺”,但是中國始終有與西方不同的國情,中國的海外研究是在新的話語中超脫西方“中心”與“邊緣”的敘述和表達模式,不是以確立中國的中心位置或世界文明的中心為目的,更多是一種在國際話語舞臺上,在與國際人類學的接軌中追求學術話語平等的對話,構建中國人類學乃至哲學社會科學的學術話語,并提升其學術自信。如果說,二十世紀以來,中國人類學曾習慣了歐洲近現(xiàn)代觀念與經(jīng)驗解釋世界的思維方式,并將一套習得的話語作為現(xiàn)代性的組成部分和學術范式。[18 ]當下中國人類學的海外研究的興起,在擴大中國人類學研究視域中,有利于構建具有中國氣派和現(xiàn)代特質的人類學話語體系,最終起到抗衡西方人類學權力話語的內(nèi)在作用。這是中國人類學海外研究的本質所在,也是當今中國人類學學科話語生成的一個深層隱喻。
(四)中國人類學以他者之鏡反觀自我的意識增強
中國人類學經(jīng)世致用的實用本性,促動中國人類學始終呈現(xiàn)出的是“邁向人民的人類學”特質,其實用之學讓中國人類學的應用本性一貫始終,在二十一世紀這種實用之學功能更加明顯。同時人類學作為實用之學其所有具有的反思和批判的功能,在時代發(fā)展的今天其訴求更加強烈。西方人類學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反思人類學的出現(xiàn),在對現(xiàn)代人類學知識產(chǎn)生的權力話語的反思與批判中,尋找針對他者的民族志研究的客觀性。中國人類學 “吾國吾民”研究的傳統(tǒng),向來缺乏西方人類學殖民遭遇的境遇,但是中國人類學一味地本土研究則容易導致學術視野的封閉和狹隘,甚至缺乏外界這一參照系,滋生出一種長久處于坐井觀天中的盲目樂觀,他者既是相對于自我的意識狀態(tài)下的客體,也是一面認識自我和映照自我缺陷與不足的鏡子,認識他者與認識自我是一種天然的辯證關系。西方人類學對于他者的研究,其實兼有自我反思與批判的功能。中國人類學擺脫傳統(tǒng)本土研究造成的時代困境,就必須走出畫地為牢作繭自束的視野障礙,走出國門,走向海外,在與人類學的原有他者研究傳統(tǒng)的批判性的拿來和為我所用中,自覺觀照本土以外的世界和人民,中國人類學在全球化時代的發(fā)展,是需要這樣一面他者之鏡,誠如人類學家王斯福所說:“中國人類學如能通過研究非中國文化如西方文化對本土文化作出反思,也是有意思的工作?!盵18 ]
結 語
中國人類學一個多世紀學科移植與本土培育的發(fā)展史,是在中國大地生長出適合本國土壤并帶有中國特色的人類學,中國人類學脫胎于西方人類學,在遺傳人類學注重應用的“實學”基因以展示其經(jīng)世致用的永恒品質,卻在不落窠臼的靈活適應中展演人類學學科在世界各國的多元傳統(tǒng),中國人類學本土研究的傳統(tǒng)不是對人類學一貫傳統(tǒng)的背離,而是人類學學科具有較強生命力和適應力的體現(xiàn),當前中國人類學海外研究視域的時代延伸,更不是中國人類學誠服西方強勢話語而對西方人類學“傳統(tǒng)”的簡單歸復,是在全球化時代中國人類學家通過自我反思,以開放的胸懷和文化自信,應對后殖民主義語境下所遭遇的發(fā)展困境,在自覺與國際人類學的主動接軌中,構建全球化時代中國人類學的學科話語體系,擺脫西方人類學話語束縛,爭取國際學術舞臺中國人類學的話語權,這是當前中國人類學海外研究視域延伸的深層緣由。如何實現(xiàn)中國人類學海外研究的良性發(fā)展,需要處理好兩種研究視域的學理關系,既不能在二者中賦予明顯的價值判斷,亦不能厚此薄彼,不能因為海外人類學的一時之盛就降低本土研究的存在價值,做出未來中國人類學必然是海外研究以代替本土研究為趨向的判斷。毋庸置疑,隨著中國經(jīng)歷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復興歷程,海外研究是中國日益走向富強背景下的文化輸出戰(zhàn)略的現(xiàn)實需要,從這個角度來說,海外民族志研究為中國人類學尋找到了新的發(fā)展機遇,尤其對于中國人類學回歸學科本位立場,在重構其學科特質中實現(xiàn)中國人類學學科的獨立性,厘定人類學與社會學、民族學的學科邊界,提升人類學在中國人文社會科學中的地位,重視發(fā)展中國特質的應用人類學,充分展現(xiàn)了人類學經(jīng)世致用的實學功用。
參考文獻:
[1] [美]詹姆斯·克利福德,喬治·E·馬庫斯.寫文化——民族志的詩學與政治學[M].高丙中,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 [挪威]弗雷德里克·巴特,等.人類學的四大傳統(tǒng)——英國、德國、法國和美國的人類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3] [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4]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費孝通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5] Edited by Talal Asad.Anthropology&the Colonial Encounter[M].London:Atlantic Highlands,N.J.1973.
[6] 凱恩·加德納,大衛(wèi)·劉易斯.人類學發(fā)展與后現(xiàn)代挑戰(zhàn)[M].張有春,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7] 吳文藻.吳文藻人類學社會學研究文集[C].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8] 馬長壽.民族學論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9] 費孝通.江村經(jīng)濟——中國農(nóng)民的生活[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6.
[10] 王建民.中國海外民族志研究的學術史[J].西北民族研究,2013(3).
[11] 王銘銘.所謂“海外民族志”[J].西北民族研究,2011(3).
[12] 楊圣敏,胡鴻保.中國民族學六十年[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13] 王銘銘,[英]王斯福.關于中國人類學發(fā)展取向的對話[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1).
[14] 殷媛,趙萱.2017年中國海外民族志研究評述[J].中國圖書評論,2018(1).
[15] 高丙中,等.海外民族志(下)[J].開放時代,2010(2).
[16] 費孝通.費孝通談民族和社會(下)[C].北京:學苑出版社,2017.
[17] [美]愛德華·W.薩義德.東方學[M].王宇根,譯.上海: 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9.
[18] 劉明.海外民族志之于中國人類學的價值與意義[J].世界民族,2014(6).
〔責任編輯:羅柳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