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耳鼻喉科學是一門臨床??漆t(yī)學,隨著科學技術發(fā)展,越來越多新技術和新設備應用于臨床,對于教學醫(yī)院臨床授課及帶教老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逐步轉變傳統(tǒng)教學方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發(fā)展所帶來的新技術和新設備,提高教學質量,促進醫(yī)學生綜合能力提高,始終是我們追求的目標。由于耳鼻喉解剖的特殊性,多以腔隙及洞竅為多,而且位置相對較深,表面不易觀察,初學者多不容易理解。同時有些概念比較抽象,尤其是中醫(yī)耳鼻喉科學難以形象地描述,語言表達不清楚,學生學習起來比較困難及乏味。傳統(tǒng)中醫(yī)耳鼻喉教學對其在解剖教學及各種疾病體征的教學中的講述比較困難,僅靠教師枯燥的講述,學生難以想象及掌握,故在此基礎上有學者[1]提出了將形象思維應用在耳鼻喉科教學中,由于耳鼻喉的教學過程存在較強的抽象思維特點,因此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果。
1.1 設備和儀器 OLYMPUS高清內窺鏡顯像系統(tǒng),纖維喉鏡、耳內鏡、鼻內鏡及計算機PACS系統(tǒng)。
1.2 研究對象及方法 將中醫(yī)骨傷1班、2班學生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2個班由同一批教師進行授課,對照組采取傳統(tǒng)的“輸入式”教學方法,試驗組采取形象思維聯合多功能內窺鏡系統(tǒng)的教學方法,分析及比較2組學生的理論考試成績及學生對教師授課的趣味性及滿意度評價。其中理論考試成績以優(yōu)秀率及格率來評定,教師授課的評價采用問卷調查方式。2組教學進度及授課教師均相同。
1.3 評估教學效果 (1) 采取理論考試:閉卷書面考試;(2)課后問卷調查形式:課后采用無記名問卷,調查教學效果的滿意度。
1.4 評價標準 (1)考核:由教研室統(tǒng)一出題,共100分:60分及以上為及格,85分以上為優(yōu)秀。 (2)課后問卷調查;主要從教學形式的直觀形象性、課堂氣氛的活躍性、是否有助于理解和記憶、是否激發(fā)學習課堂內容的興趣、能否調動學習積極性5個方面進行調查,每項定量為A、B、C、D、E 5個考核等級,綜合B級及以上為滿意[2]。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2組間采用χ2檢驗。
2.1 理論考核成績 試驗組優(yōu)秀人數為9人,及格人數為62人,對照組優(yōu)秀人數為1人,及格人數為32人,具體分析見表1。
表1 理論考核成績分析 [人數(%)]
2.2 問卷調查 教學效果滿意率,試驗組為96.7%,對照組為75.4%。
目前內窺鏡顯像系統(tǒng)已廣泛應用在臨床,多功能內窺鏡顯像系統(tǒng)的圖像清晰,分辨率高,將圖像放大處理,可以對耳鼻喉的腔洞觀察更加清楚;同時還可以錄像及拍照,將畫面儲存起來,便于反復及連續(xù)對照觀察;另外其具有高清液晶顯示器,并可配專用視頻采集卡進行實時抓拍,與顯示器連接,便可應用于教學;最后其采集的照片立體感強,充分將學生的思維與圖像相結合,使得學生的學習和記憶過程更輕松牢固。
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因其較復雜的解剖結構,及有別于內科常規(guī)的辨證方法(耳鼻喉科的辨證常需結合局部檢查的情況),使得本科教學較其它內科教學有其特殊性。如何能使本科教學時教師教的更加清晰,學生學的更加易懂及感興趣是本次研究的目標。中醫(yī)教學有其教學的共性,要講述、演示、推理、歸納,最后總結,從而引導和激發(fā)學生的思維。中醫(yī)學是一門經驗醫(yī)學,有許多前人的經驗需總結,尤其是在中醫(yī)臨床課的教學中。在授課的過程中,要非常準確、及時地把各種要點有條不紊、恰到好處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或多媒體顯示,或板書在黑板上,以利于學生的理解與記憶。不同的教學方法有其不同的適應情況,可酌情選用相互彌補[3]。
內窺鏡顯象系統(tǒng)能清晰形象地顯示解剖結構。比如耳用顯微鏡、鼻內鏡和纖維喉鏡可以分別與計算機錄像系統(tǒng)相連,學生們可直觀地觀察到中耳、鼻腔鼻竇、咽喉的解剖結構和某些重要結構的相互毗鄰關系,更容易理解和記憶。帶教老師可一邊進行演示,一邊對解剖特征進行講解,使教學過程形象而生動,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其次,其客觀真實地顯露病變。醫(yī)學教學需立體形象思維,對于學生而言,因為缺乏相關的臨床經驗,所以對某些疾病的理解不夠深刻。通過內窺鏡顯像系統(tǒng)可直觀形象地顯露病變,這樣可以加深理解和記憶,使學生更加深刻而形象地認識疾病的恢復過程,便于更好地掌握臨床知識。同時還可以簡捷直觀地展示手術過程,課堂上將一些疾病的手術方式播放給學生觀看,可以使學生加深對疾病的認識。及時不斷地反饋偏移和失誤。教師同時通過錄制手術視頻,后期播放給學生講解的過程中,能夠發(fā)現自己在手術操作過程中的一些瑕疵,這樣通過視頻反饋不斷發(fā)現自己的缺點并加以改正,也可切實提高教師自身的手術操作水平[4]。
中醫(yī)耳鼻喉的傳統(tǒng)形象思維教學法可以通過教學掛圖、病例模型及多媒體來實現,目前將多功能內窺鏡系統(tǒng)應用于形象思維教學更加豐富和完善了上述教學體系[1]。與此同時,內窺鏡系統(tǒng)還可將中醫(yī)耳鼻喉的局部辨證與整體辨證相結合。更加形象生動地顯示了許多學生對中醫(yī)辨證中精髓和玄機。眾所周知,辨證論治是中醫(yī)的特點,也是中醫(yī)的精髓所在,在中醫(yī)耳鼻喉科教學過程中,辨證論治部分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讓學生在課堂有限的時間內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不同證型特點并牢記在心,這是所有教師所追求的最高目標。例如膿耳的中醫(yī)證型分為風熱外侵、肝膽濕熱、脾虛濕困、腎元虧損,可以通過耳內鏡采集出患者耳部局部表現情況來進行辨證,再結合全身情況進行辨證,如風熱外侵的患者除全身的外感癥狀之外,局部辨證可見鼓膜紅赤,正常標志消失,或見鼓膜穿孔及溢膿;肝膽濕熱證型則除外全身癥候外,局部可表現為鼓膜穿孔,耳道內膿液黃稠量多或膿中帶血;而脾虛濕困可見局部鼓膜混濁或增厚,有白斑,有中央型大穿孔,通過穿孔可見鼓室粘膜腫脹,或可見肉芽、息肉;腎元虧損型局部可見鼓膜邊緣及松弛部穿孔,有灰白色或豆腐渣樣分泌物。這樣充分利用多功能內窺鏡顯像系統(tǒng)的直觀性,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增強授課的趣味性。
在對耳鼻喉科疾病的教學過程中,實體的觀察則是生動具體的。因此臨床病例的觀察是激發(fā)學生形象思維的重要途徑,臨床病例的觀察離不開客觀檢查。客觀檢查即用肉眼或借助現代檢測儀器對眼耳鼻喉組織進行直觀檢查,同時將所得到的形象資料進行綜合概括,這些都是靠形象思維來完成的。這種靠形象思維起主導作用的診斷眼耳鼻喉科疾病的方法,可以通過一定的檢查設備找到形態(tài)方面的改變。如鼻槁 (萎縮性鼻炎)與鼻鼽 (變應性鼻炎)均為鼻腔炎癥,但前者鼻甲縮小,鼻道有干痂;后者鼻甲腫大,鼻道有清稀分泌物。學生憑抽象在此觀察的基礎上,結合中醫(yī)病因病機及西醫(yī)病因病理向學生進行講解,讓學生掌握其本質屬性,由此學生抓住了認識疾病本質特征。生動具體的臨床病例,活躍了學生右半腦的形象思維,通過類比、分析、綜合,形成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即從具體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具體,不斷加深對眼耳鼻喉科疾病的理解和認識,從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臨床應變能力。
[1]肖家翔.形象思維在中醫(yī)眼耳鼻喉教學中的應用[J].中醫(yī)眼耳鼻喉雜志,2011,1(3):177-179.
[2]魏金龍,陳廣柱,宋霞,等.內窺鏡病例庫系統(tǒng)在耳鼻喉臨床見習中的應用研究[J].齊齊哈爾醫(yī)學院院報,2014,35(6):870-871.
[3]張世中.多邊互動式導向式教學模式在中醫(yī)耳鼻喉科教學中的應用[J].2012,10(9):55-56
[4]馬偉軍,成穎,王軍利,等.計算機錄像采集系統(tǒng)在耳鼻喉科臨床教學中的應用[J].2015(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