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十六中學 黑龍江牡丹江 157000)
目前,我國的中學數學教學由于受社會各方面施加給學校的升學壓力和教師自身業(yè)務能力不足等原因影響,數學學習理念和教學法仍難以擺脫以應試為目的的灌輸式教學藩籬,而忽視了提高教師數學素養(yǎng)的本質需求和對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我認為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應從教師和教育方式這幾方面進行提高。
數學素養(yǎng)在人一生的生活和工作中均起到重要作用。這指明了數學成為基礎學科的重要原因,要求教師對此要透徹理解并認真貫徹執(zhí)行。這樣才能進行切實有效的教學改革,實現將學生數學素質的提高作為授課的目標和宗旨,才有可能切實擺脫應試教育的困境。專業(yè)知識是數學教師的重要素養(yǎng),自身具備扎實的數學知識和良好的人文素養(yǎng)是高質量培養(yǎng)學生的前提。這要求教師除具有扎實的專業(yè)基本功外,還必須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的教學原理和相關知識。不論是教師對教學內容的透徹理解和知識整合,掌控課堂節(jié)奏和引導學生,還是對教學的反思和研究,課程的建設和開發(fā),都需要教師在教學、管理、溝通及科研等綜合素養(yǎng)上不斷提高。
數學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它源于生活并作用于生活。將數學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用它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并可以進而培養(yǎng)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探究力和認知能力,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這就要求教師在設置知識問題時要注重創(chuàng)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強化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思維和數學知識的意識,鍛煉他們用數學思維去觀察問題、用邏輯推理去分析問題、用數據分析去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fā)、引導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
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以教師“教”和學生“學”、“練”為主要模式,“一言堂”和“灌輸式”的講授形式很容易束縛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思維,學生在課堂上不需要動腦思考,只需要跟隨教師的指令進行練習,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受到極大束縛,導致其課堂參與度低,學習效率不高,課堂氣氛沉悶。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改變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將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打造新型課堂模型,實施教學方法的革新,把預習、探究和練習這三個環(huán)節(jié)緊密結合起來。教師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學習小組,以團隊合作的形式開展教學活動。教師可依照教學大綱在課前設計有利于開發(fā)學生數學思維及關乎本課核心問題的預習任務,提前將其布置給學生準備和預習,要求學生在課前就通過閱讀教材,小組線上、線下討論和個人探究等方式完成預習內容。在課堂上,教師還應通過ppt提示出邏輯線索和問題,檢查預習成果,讓學生進一步開展交流和研討,“合作學習徹底改變了學習者之間的關系,把個體學習轉化為組內合作,產生積極的相互促進作用”,此后再通過師生合作共同探討各組的預習成果。
在教師通過整合大量的互聯網信息資源,設計出相應的預習、授課和復習的內容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借助互聯網的幫助,找到相應的學習資源進行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現代信息技術的引入,可使教師和學生在掌握信息技術的同時,將信息資源與知識學習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電腦、Ipad和手機的引入可使師生共享學習資源,學生可以在課前和課后等輕松的氛圍下觀看微課視頻,師生、生生間還可通過交際平臺交流探討,形成學習共同體,從而將學習交流從課堂上延伸到課堂外,從個體的學習模式轉換為集體合作的學習模式,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將更加頻繁。這不僅是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更搭建了師生良好關系的平臺,也有助于教師的科研研究和教學方法的進一步革新。學生們通過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討論、制作課件等,不但可以激發(fā)自身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還能夠改善學習方式和方法,培養(yǎng)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鍛煉整合思維和溝通合作能力。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結合將推動數學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使教學更加個性化和具有個人特色。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初中數學在學科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銜接作用,對學生數學思維的培養(yǎng),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等有著重要的意義。數學教育是對中學生數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應使學生具備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素養(yǎng)和關鍵能力。為此,教師應在工作中,認真專研教材,細致揣摩大綱,不斷改革方法、理念,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