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達莉
[摘要]批注是一種研究文本的閱讀方法,是學生在自主狀態(tài)下用文字與文本開展創(chuàng)造性對話的過程。教師要激發(fā)學生興趣,教給學生方法,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個性化解讀,分享他們獨特的閱讀體驗,從而實現(xiàn)師生、生生和文本間的深度對話。
[關(guān)鍵詞]小學語文 批注 閱讀教學
批注是學生在閱讀時,用合適的文字與文本之間的情感交流。教師要讓學生在讀書時做記號當成學習過程中可推介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憑借批注進行閱讀交流,從而實現(xiàn)師生、生生和生本三者間的對話。將批注廣泛地運用于語文教學是時代的需要,也是語文教學改革的需要。
一、以興趣為抓手。讓學生感受批注閱讀的魅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閱讀感興趣,才會產(chǎn)生強烈的自主閱讀需求。因此,教師要想方設(shè)法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
(一)在教師引領(lǐng)中產(chǎn)生興趣
在學生心目中,教師具有獨特的完美形象,我們要抓住時機與學生交流,把自己的閱讀批注呈現(xiàn)給學生欣賞,這樣可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神經(jīng),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例如,在教學《三打白骨精》一課時,我和學生一起分享《西游記》中的精彩批注片段,學生爭先恐后地講述孫悟空、豬八戒、唐僧的不同性格特征,尤其是對白骨精的表述更是淋漓盡致。此外,我還特地向?qū)W生推薦其他名著書目,要求他們閱讀時寫批注,記感悟,時間一長,學生便逐漸學會了名著閱讀,形成了自己讀書的好習慣。
(二)在實踐操作中激發(fā)興趣
閱讀教學中,批注教學的重點可以從兩個方面開展。首先要“選”,甄別合適的文本來指導學生進行批注,因為不是所有文章都適合批注的,而選擇適合批注的點,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讀”,要把略讀和精讀有機結(jié)合,要特別重視文本中的字詞句段,把時間還給學生,讓他們潛心閱讀有所感悟,“因文定義”,而不是“因師定義”“因書定義”。只有教學有法、教學得法,學生的興趣才會自然而生。
(三)在交流活動中保持興趣
學校要經(jīng)常組織讀書活動,創(chuàng)造機會、搭建平臺給學生開展批注展示活動。教師和家長要適時對學生進行肯定和點贊,培養(yǎng)學生持久向上的閱讀信心。畢竟小學生還很單純,很想得到別人的欣賞和肯定,這樣才有滿足感。如何讓自己做的批注有效、美觀、更有吸引力,我在班級“小書童”的使用過程中,讓不同小組的學生用不同顏色的筆做批注,用不同的符號表達自己的感受,然后開展精美批注展評。在活動中,學生收獲的是閱讀方法,借鑒了別人的感受,自然能有不同的閱讀體驗。因此,此項活動深受學生歡迎。
二、以鼓勵為動力。教給學生正確批注的方法
古人云:不動筆墨不讀書。我們平時如果遇到好文章,可以把里面的好詞好句摘錄下來,并隨時記下自己的感悟,這樣可以收獲閱讀的動力。長期堅持,便能養(yǎng)成好的閱讀習慣。從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傳統(tǒng)是基礎(chǔ),注重熏陶培養(yǎng),是傳承文化的一種實踐,也體現(xiàn)了一種人文關(guān)懷。
(一)教會學生批注的方式
1.符號批注。學生在閱讀文章時,可將文章的重點、難點和引人入勝的地方用不同符號做不同的標記。例如,在教學《云雀的心愿》時,我讓學生用直線畫下云雀媽媽的話,用雙橫線畫出小云雀的話,該方法無形中加深了學生對文章中不同人物語言的理解。在教學第三部分時,我讓學生在關(guān)鍵的詞語下面用圓圈標記。在這段話最后一句時,引導學生用黑點標出大水庫。在閱讀第13自然段時,讓學生把不理解的地方用問號標出,及時向老師和同學請教。當然,為了看起來更直觀,形象,可以用不同的顏色,不同的記號作標注。
2.文字批注。文章中的精彩地方,可適時地讓學生用文字記下自己的感悟,根據(jù)自身情況,可多可少,可深可淺,但一定要讓人看起來一目了然。寫感悟批注時格式不定,可以在文章的末尾,中間,開頭等。例如,我在教學《三顧茅廬》時,有的學生在課題旁寫道:劉備三次到茅草屋去拜訪諸葛亮。文章第五自然段在劉備說話旁,有學生這樣寫道:諸葛亮對于劉備來說非常重要!劉備就是魚,諸葛亮就是水,哪有魚兒能離得開水呢?
(二)鼓勵學生正確運用批注
通常情況下,批注教學我要求學生做好三部曲。
1.課前預習寫批注。首先是上課前要閱讀文章,提前對生字進行識別,讀準字音,認清字形,進而對字、詞、句、段進行消化,如有不理解的詞,可以用問號標注,亦可借助工具書解決。文中的一些文字兼美的句子,學生可以用喜歡的文字寫下來。例如,我在教學《二泉映月》時,就看到有學生在“藤蘿搖曳”這個詞的右上角用問號標出,說明他還不理解這個詞語的意思,經(jīng)同伴幫助,他理解了,用刪除符號把問號刪了,把意思標注在旁邊,這就是學生們課前真實的預習。自主寫批注,不但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也讓學生嘗到了預習的甜頭,日積月累,養(yǎng)成了良好的閱讀習慣,為進一步深入閱讀夯實了基礎(chǔ)。
2.課堂學習寫批注。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尤為重要,即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借助文章的情境,有條不紊地寫出自己的閱讀感悟。閱讀感悟應(yīng)在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進行,可超凡脫俗,不拘形式地表達。這樣讓學生知道寫批注還可以不拘小節(jié),給他們營造廣闊的思維空間。
3.課后拓展寫批注。在學習文章后,學生或多或少都會被各種各樣的情緒所感染。教師適時引導,學生便會文思泉涌,躍躍欲試。例如,在學習《螳螂捕蟬》時,在引導學生體會文章主旨后,我讓學生在課題旁做批注,學生自然會寫出諸如“少年勇敢、機智的品質(zhì)”一類的詞句。當然,學生做批注要講究規(guī)范,標記的點、線須一致,書寫要認真端正。在作批注時,教師還要適時進行引導、提醒:只有自己的書籍報刊,才能自主地進行隨意批注。
三、注重體驗。在批注閱讀中學會個性化解讀
批注式閱讀屬于主觀式解讀。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應(yīng)有健康個性。在教學中,我總是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不同見解,培養(yǎng)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使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問題。例如,《理想的風箏》一文的結(jié)尾處,作者用省略號表示語意未盡,或是感情的延續(xù)。此時,我相機點撥:假如你是文章的作者,你還會說些什么呢?學生思考片刻,文思泉涌。一位學生寫道:我和劉老師,還有他的孫子在學校的草坪上一起放風箏,雖然劉老師的行動不利索,但還有一種不服輸?shù)木?。另一位學生寫道:雖然劉老師過世了,但他身殘志堅的精神一直影響著我……引導學生批注課文只是為了使學生不依賴書本,不畏懼權(quán)威,敢于質(zhì)疑,但絕不是否定文本。閱讀是學生個性的喚醒,學生“誤讀”作品也是允許的。例如,在教學中,有個學生在《只揀兒童多處行》中這樣批注:我認為周老師教育我們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一句應(yīng)該加上單引號,因為這是引用古詩句……
四、學會分享。在批注閱讀中構(gòu)建平等交流的平臺
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和文本的對話過程。學生在自主批注的基礎(chǔ)上,通過與教師、同伴交流,形成包括師生、生生、師本、生本的多維度、多層次的對話。在對話中構(gòu)建師生平等的交流平臺,學生自然學會了“分享”。因為“分享”和“交流”相比,“分享”更注重追求心靈上的感悟和發(fā)現(xiàn)的樂趣。師生的思維、情感、態(tài)度都被調(diào)動起來,再投入到文本中,思維開放流暢,他們自然能實現(xiàn)心與心的碰撞、情與情的交融。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生更能主動、大膽地傾訴自己的心聲,批注往往就能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批注是一種傳統(tǒng)的讀書方法,是一種文本研究的閱讀方法,更是一種良好的讀書習慣。讓學生動手為課文做批注點評,將學生的思維、體驗與文本聯(lián)系在一起,和教師的思維碰撞聯(lián)系在一起。我們相信,如此卓有成效的批注教學,一定會讓我們的語文課堂充滿生機、趣味盎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