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培芬
《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探究活動就是讓學生親自收集并獲取資料和數(shù)據(jù),強調(diào)手腦結(jié)合。也有人說過:不是講科學,念科學,看科學,而是要做科學,提倡“做”,在做中學知識。那么如何做到“做科學”呢?其中活動是關鍵,活動作為自然課堂教學主要形式之一,如何讓它起到應有的作用,讓學生成為真正的課堂主人?除了活動中材料的選擇要有結(jié)構(gòu)性,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選擇材料外,在活動程序設計上也需要讓學生清楚地明白活動的意圖。教師可以借助于活動中任務單的設計,讓學生在任務單的指引下完成相關活動,讓活動更好地為實現(xiàn)教學目標服務。
任務單有別于作業(yè)單的設計,在以往,教師對于作業(yè)單的認識,可能更多地停留在鞏固知識的題目、習題、練習等上面。其實任務單不同于作業(yè),它還是一種實踐過程,是呈現(xiàn)學習目標、活動方案等教學要素的平臺,它具有支架的功能,是學生實驗學習的“路線圖”,學生根據(jù)這一“路線圖”,探索某一實質(zhì)的規(guī)律,從而獲得客觀事實和結(jié)果。所以我們可以借助于任務單,以培養(yǎng)學生科學素養(yǎng)為宗旨,從課程標準和學生實際出發(fā),注重目標導向,提出各類問題,結(jié)合教學評價,設計出學生喜歡,又能讓教學理論和實踐相結(jié)合的課堂學習活動。
學習是一種經(jīng)歷,需要學生全身心投入,所以教師在進行活動設計時,要更多地調(diào)查了解學生的需求與興趣,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立足于一個比較實事求是的基礎之上,通過任務單促進活動的開展,從學生在活動中的反應體現(xiàn)出教學效果,讓活動促使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小朋友喜歡小動物,就能蹲在地上觀察螞蟻、蝸牛許久,甚至是外表令人作嘔的西瓜蟲等,這些在小朋友眼中都是寶貝,這都是興趣愛好的驅(qū)使,所以教師需要做的是通過多途徑的方法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興趣,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比如,筆者在出示實驗材料后,先讓學生玩一玩,從而把學生的興趣引向具體的實驗內(nèi)容。在小學二年級“電和電路”一課的教學中,書中關于電路的內(nèi)容比較抽象,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理解有些困難。在設計任務單時,筆者進行了三次修改,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設計中,都是先出示一些電器圖片,提問這些電器是如何為我們工作的,這樣的提問和實驗,對于孩子們來說不感興趣,所以學生想要學下去的欲望并不強烈,在做“點亮小燈泡”實驗時,大部分的學生只是一個觀望者、局外人,并不實際參與其中。而第三次設計中筆者則根據(jù)學生的特點,從他們的興趣出發(fā),出示的是“電動玩具”,在任務單上提示:先玩玩具,再思考“這些玩具為什么會動?”從而把學生的興趣引向了研究簡單的電路方面上來,他們學習的情緒一下子被帶動起來了,滿臉都是想解開答案的神情。這時,任務單又出現(xiàn)了幾幅未連導線的線路圖,要求為這些圖片添上導線,讓電動玩具動起來。讓學生自己嘗試,看怎么樣的連接能夠讓電動玩具動起來,連接后如果還是不動那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學生想盡辦法努力嘗試,隨著一個個的實驗成功,他們知道了“電從電池的一端出發(fā),經(jīng)過電動玩具,再回到電池的另一端,這樣就形成了通路,電動玩具就動起來了”的道理,得意、喜悅、自豪等表情明顯地寫在了學生的臉上。因為任務單上出現(xiàn)了學生感興趣的內(nèi)容,所以學生在活動中也變得更加積極。
小學教學自然就是讓學生有一雙慧眼,學會科學、有序地觀察,所以設計的任務單必須貼近學生的認知,讓學生根據(jù)任務單明白活動的目的是什么,而不是在轟轟烈烈的活動后,還是不知所云。如在二年級“鳥兒在巢里下蛋”一課的教學中,課中有提供觀察真實的鳥兒、廢棄的鳥巢這一活動,對于學生來說,拿到真實的鳥巢很興奮,他們想深入了解,但無從下手,最終拿在手里只是粗粗地看。筆者設計了一張貼近學生認知的任務單,上面有畫一畫,勾一勾,說一說等要求。學生在勾一勾中知道鳥巢的材料是什么,在畫一畫中,知道鳥巢的結(jié)構(gòu)和筑巢點。他們觀察得非常仔細,小樹枝是一根一根纏繞在一起的,筑巢點一般選擇在三杈的樹枝上。最后是說一說,學生都談到了鳥巢的要點:注重的是保暖、牢固、輕便,他們體會到了鳥巢的精妙,從而發(fā)自內(nèi)心地感覺到鳥媽媽筑巢的艱辛。因為有了貼近他們認知的任務單,真實的鳥巢交到學生手中后,學生明白了本活動的用意是什么,活動就能更好地為教學目標服務。
為確保活動的順利完成,除教師要梳理教材內(nèi)容、精心準備實驗器材外,在設計任務單的過程中還需考慮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并尋找與活動的聯(lián)結(jié)點,設計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活動內(nèi)容,讓活動變得淺顯易懂。三年級“魚的認識”一課的教學重點是探究魚的特征,魚對孩子們來說太熟悉了,孩子們可以說出許多魚的特點,有魚鱗、尾巴、靠鰓呼吸、在水中快速游動等,筆者先讓學生畫一畫自己心中的魚長什么樣,然后出示真魚,在看一看魚兒,動手抓一抓、喂一喂魚食后,對比這些真魚與自己剛才畫的魚有什么不同,從而開始探究這些可愛的魚兒。魚會游泳,是因為魚有魚鰭、魚膘、魚鱗,其中魚鰭能控制方向和前行速度;魚膘能上下浮動;魚鱗既可保護魚兒不受傷害,又可減小前行的阻力。魚能在水中呼吸,是因為鰓,那么空氣是怎樣進入鰓內(nèi)的呢?學生們聯(lián)想到人類的呼吸過程,空氣從鼻腔或口中進入到肺,吸入氧氣后,再由鼻腔吐出二氧化碳。大家發(fā)現(xiàn)魚的嘴巴在水中總是一張一合,是在干什么呢?通過讓魚兒吸入紅色的水后,終于發(fā)現(xiàn)原來紅色的水吸入后,經(jīng)過鰓,然后從鰓蓋中排出,所以魚兒的嘴總是一張一合,鰓蓋也一上一下翻動,原來魚兒是在呼吸啊。這樣依托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去嘗試解決問題,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提高了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能力。
問題什么時候提出,怎樣提出,是活動設計的關鍵所在。孩子們雖好奇心強,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會忽視一些重要的觀察內(nèi)容。
生命科學是嚴謹?shù)?對于大自然的觀察不能局限于書本之上,它需要我們走出教室,走進自然,但是如何讓課外的觀察活動能更有效地服務于課堂教學呢?除了做好觀察記錄外,還需要有問題的引領,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觀察記錄,這樣學生就能更迫切地進入學習中,學習熱情也就更加高漲。例如,在教學二年級“鳥兒在巢里下蛋”一課時,在第一輪課的課前任務單中,只有觀察鳥巢的記錄,學生并不明白活動的意圖是什么,在交流時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是說一下鳥巢的表面現(xiàn)象,學習有些被動;在第二輪中,課前任務單上增加了兩個開放性的問題:①你的發(fā)現(xiàn)是什么?②你的疑問是什么?學生有的記錄“不會飛的鳥兒在哪里筑巢?筑在什么樣的樹上?為什么要選擇三杈樹枝?……因為有了這些思考,學生就帶著對鳥巢的疑問,在想要弄清原因的狀態(tài)下進入這節(jié)課的學習,使得他們在學習上變得主動,而教師因為有了課前考察活動的記錄, 了解了學生對鳥巢知識的已知和未知,也就能更好地為課堂活動的設計去服務。
指向性問題是相對于開放性問題而言的,它是指提問時目標明確,指向清晰,要讓學生的思維活動與活動內(nèi)容緊密聯(lián)系起來。如五年級“植物的遺傳與變異”一課的教學中,要讓學生考察校園內(nèi)植物,找出植物的遺傳與變異的地方,但校園內(nèi)的植物有上百種,要在短時間內(nèi)開展考察,困難重重,所以任務單上的問題就必須有所指向。學生們根據(jù)同株植物找出各部位有何不同,同種植物不同植株異同點以及觀察不同環(huán)境中的同種植物生長是否相同等問題,終于發(fā)現(xiàn)植物界的遺傳與變異情況,所以在有所指向的問題指引下,學生的活動開展得循序漸進,少走彎路,觀察也更精準。
層層推進的問題導向可以指導學生有序地觀察和實驗,幫助學生全面思考,從而激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如教學一年級“影子”一課時,教師設計了可愛的小動物剪紙作為道具,先在背景紙上出示小貓和小老虎的影子,隨著小老虎咬小貓,小老虎還躍然紙上,但小貓不見了。小朋友先是被這生動的一幕所吸引,這時教師出示任務單,并指著任務單上的問題發(fā)出疑問:“小貓去了哪里?”這一下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大家都開始動手找小貓的影子了。由于學生們迫切想要知道答案,所以學習氣氛濃烈。在用光重新照射小貓剪紙后,小貓又出現(xiàn)了;這時,任務單上出現(xiàn)了另一個問題:“小老虎睜大眼睛在瞪小貓,影子上怎么看不到它們的眼睛呢?”小朋友又開始奇思妙想,出現(xiàn)了各種主意,最后想到了如果在小動物的剪紙上,挖出兩個小洞,會不會就有眼睛?實驗驗證,果然在光的照射下,動物的影子上出現(xiàn)了兩個小光點,眼睛找到了,小朋友們在快樂的氣氛中首先知道是物體擋住了光,形成了影子。這時,教師指著背影紙上的動物影子又問:“為什么小貓的影子比小老虎的還大?”任務單上也出現(xiàn)了不同位置的幾個發(fā)光點,要求光源在這不同的地方照射同一只小貓,然后畫出這只小貓的影子。雖然還是那只小貓,但畫出來的影子有長有短,有胖有瘦。小朋友們明白了:光源在不同的位置照射物體,物體的影子是不一樣的,影子是隨著光的變化而變化的,也終于知道了,小貓的剪紙雖比小老虎的小,但影子卻比小老虎的大,原來是離光源比較近的奧秘。通過這樣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提問,從易到難,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孩子健康的身心和良好的學習品質(zhì)是其可持續(xù)學習的重要基礎,而非一時的知識儲備,教師在評價過程中說的每一句話,做的每一個動作,其實孩子都是很在意的,往往會影響孩子們的情緒,所以活動中的評價必須有依據(jù),能考量,讓學生心服口服。
小學低年段的學生感知能力往往是整體的、籠統(tǒng)的,對于評價還僅僅局限于表面現(xiàn)象,即做到與沒做到,活動中的評價就是操作要點,評價簡單明了,告訴他,哪條完成了給一顆星,沒有完成就不得星。例如,二年級的“鳥兒在巢里下蛋”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制作鳥巢,評價表上的內(nèi)容也就是操作要求:能戴上手套和護目鏡制作鳥巢;能選擇合適的材料制作鳥巢;鳥巢牢固、舒適,放入的鳥蛋不掉落;能及時清理桌面這四個方面,學生根據(jù)提示,做到了就給自己打上一顆星,沒做到就不得星,簡單明了。學生在根據(jù)任務單制作完成鳥巢的同時,也對自己做了比較客觀的評價,評價也變得更有說服力了。
中高年段學生心智比較成熟,思維也從具體向抽象發(fā)展,對于事物能分清優(yōu)、良、中、差等級,并能說明理由,所以活動中的評價需要有層次感,這樣有助于學生能更加嚴格要求自己,讓活動的開展力求完美,更好地為實現(xiàn)目標服務。如在教學“植物的遺傳與變異”一課時,活動中四人為一個小組,每人分工不同,有記錄員、觀察員、測量員。各司其職,組長全面負責。教師羅列出各個崗位的崗位職責和評價標準,印刷在工作牌的背后,發(fā)給每位“工作人員”, “工作人員”若在活動中還不清楚本崗位要領,可以再次參考。活動中,先由組長根據(jù)合作情況完成爭笑臉活動,然后根據(jù)各崗位職責圍繞三個評價維度進行自評和互評。
活動中的評價首先見表1,由組長負責對本小組考評,做得好的為四個笑臉,以組長對現(xiàn)場活動時的觀察為主。接著,活動中的評價見表2,圍繞“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學業(yè)成果”三個評價維度進行自評和互評,做得好的為四顆星。
學生有了崗位職責作參考,同時又有了層
次感的評價,就能很清楚地認識到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同時小組與小組之間的“笑臉”比較,增強了學生之間合作的默契程度,活動也開展得更加有序。
表1 組長對本小組考評
表2 學生自評和互評
作為課堂活動的媒介、紐帶的任務單,它的內(nèi)容必須著眼于課程標準、學生認知水平,在此基礎上設計出的探究活動,能不流于形式,更好地服務于教學目標,讓學生積極地參與活動中,明白活動的目的,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僅僅以結(jié)論為目的,還重視對科學態(tài)度、思想觀念、探究方法的經(jīng)歷和體驗,成為學習的主體,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
(續(xù)表)
[1]騰飛.怎樣提高學生的學習力[M]. 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潘洪建.有效學習的策略與指導[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沈培芬 上海市青浦瀚文小學 20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