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桂明,叢巍巍,王 科,于雪艷,張華慶,呂 釗,桂泰江
(1.大連遼南船廠,遼寧大連 116041;2.海洋涂料國家重點實驗室,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山東青島 266071)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給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能源,與人類的生活早已密不可分。但在人類開發(fā)和利用海洋資源的過程中,海洋中的污損生物[1]給航運、海水養(yǎng)殖以及海洋工程等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和經(jīng)濟損失。它們的附著污損會加速船體及浸海設施的腐蝕[2];增加船舶的航行阻力[3-4];增大燃油消耗[5];導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和全球溫室效應加??;堵塞養(yǎng)殖網(wǎng)箱[6]以及冷卻水管道;使海洋儀器儀表失靈;影響艦艇航速以及聲納裝置的偵查性能[7];削弱軍艦的戰(zhàn)斗力等。并且外來物種的入侵對海洋生態(tài)的破壞也是難以估量的,據(jù)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IUCN)2014年報告中稱,世界上90%以上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都曾遭受過外來物種入侵,外來物種的入侵導致了全球20%脊椎動物的滅絕,每年給全球造成數(shù)千億美元的損失[8]。迄今為止,涂覆防污涂料仍然是眾多防止海洋生物附著的方法中最為經(jīng)濟和有效的措施。
傳統(tǒng)防污涂料[9]通過砷、汞、鉛等重金屬的釋放,在涂層周圍產(chǎn)生毒性環(huán)境,對污損海生物進行趨避毒殺。其釋放的重金屬在海洋中難以降解,隨著生物鏈的傳遞,在海洋生物體內(nèi)蓄積。在取得良好防污效果的同時,亦給海洋生態(tài)造成難以修復的創(chuàng)傷。為此,各國紛紛出臺相應的公約及環(huán)保法規(guī)以限制防污毒劑的使用,并要求對含防污劑的防污涂料進行海洋環(huán)境風險評估,提高了此類防污涂料的市場準入門檻?,F(xiàn)階段市場的主流技術產(chǎn)品——無錫自拋光防污涂料,以氧化亞銅[10]作為主防污劑,其含量高達30%~50%,據(jù)統(tǒng)計,每年約有幾百萬升以銅類防污劑為主的防污毒料釋放到海洋中,它們會在海洋,特別是海港中大量積聚,影響海生物呼吸并致其死亡,從而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因此環(huán)境友好型防污劑的開發(fā)和使用凸顯其重要性。近年來,從天然產(chǎn)物[11]中提取次級代謝物等活性物質(zhì)作為有毒防污劑的替代產(chǎn)品的探索一直沒有停止腳步。本研究以青島海域生物膜中分離純化的活性菌株作為受試菌株,考察其對藻類的抑制附著行為,為環(huán)境友好型防污劑的研發(fā)提供基礎指導。
LDZX-50FBS型立式壓力蒸汽滅菌鍋,上海申安醫(yī)療器械廠;GXZ-3100型光照培養(yǎng)箱,寧波江南儀器廠;SIGMA離心機,德國;CASY快速細胞活力分析儀,德國Innovatis公司。
氯化鈉(NaCl),分析純,天津科密歐化學試劑開發(fā)中心;氯化鉀(KCl),分析純,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磷酸氫二鈉(Na2HPO4),分析純,天津廣成化學試劑有限公司;磷酸二氫鉀(KH2PO4),分析純,國藥集團化學試劑有限公司。
海洋微藻中肋骨條藻(Skeletonema costatum):硅藻門、中心綱、圓篩藻目、骨條藻科、骨條藻屬。中肋骨條藻是一種廣溫廣鹽的海洋浮游硅藻,它廣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洋的近海海域,對近岸海域初級生產(chǎn)力以及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具有重要作用[12]。中肋骨條藻是我國沿海近岸海域浮游植物常見優(yōu)勢種類[13],其赤潮也頻繁發(fā)生。因此本研究將其作為試驗生物。
通過對防污涂料樣板表面生物膜進行分離純化,共獲得6種活性菌株,如表1所示。
表1 篩選活性菌株Table 1 Choice of active strains
分別稱取8.00 g NaCl、0.20 g KCl、3.58 g Na2HPO4、0.24 g KH2PO4溶解于1 L蒸餾水中,待完全溶解后,采用0.22 μm醋酸纖維膜對緩沖溶液進行過濾,得到CASY緩沖溶液,并將其置于4~25℃下保存[14]。
先對試驗所用錐形瓶、容量瓶等玻璃儀器進行酸處理,再用蒸餾水將其沖洗干凈后,進行高壓滅菌(120℃,0.2 MPa,20 min)。試驗過程中所用海水經(jīng)0.45 μm醋酸纖維膜過濾后,再進行高壓滅菌(120℃,0.2 MPa,20 min),待冷卻后,配制成f/2營養(yǎng)液。
將培養(yǎng)好的6種細菌發(fā)酵液分別裝入50 mL離心管中,于8 000 r/min轉(zhuǎn)速下離心20 min,離心靜置后收集上清液。
將長勢良好的中肋骨條藻藻種接種到5 L玻璃容器中,容器中含有4 L f/2營養(yǎng)液海水,置于光照培養(yǎng)箱中進行擴大化培養(yǎng),其中培養(yǎng)溫度為(20±1)℃,光照強度為4 000 Lx,明暗周期為12 h∶12 h。在藻細胞處于指數(shù)生長期時,將藻液以相同體積(100 mL)轉(zhuǎn)移到已經(jīng)滅菌處理過的250 mL錐形瓶中,將6種細菌發(fā)酵液及離心得到的上清液按不同體積加入到上述藻液中,達到各設置的梯度濃度,見表2,每個梯度濃度設置3個平行樣。搖勻后置于光照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定時取樣,用CASY快速細胞活力分析儀測定藻種的密度。
表2 抑藻試驗發(fā)酵液梯度濃度設置Table 2 The determined concentration of fermentation broth for algae inhibition test
試驗過程中分別制備了6種細菌發(fā)酵液以及上清液,考察其對中肋骨條藻的生長抑制作用,結(jié)果見圖1。由圖1可見,Exiguobacterium indicum發(fā)酵液(圖1a)濃度低于3%時,對中肋骨條藻生長產(chǎn)生促進作用;濃度為4%時,前90 h處于促進藻生長狀態(tài),90 h時達到最大值后開始抑制生長;濃度為5%時,始終處于抑制中肋骨條藻生長的狀態(tài)。Exiguobacterium indicum上清液(圖1b)在濃度為2%的前70 h內(nèi),對中肋骨條藻生長的促進以及抑制作用不是很明顯,但在70 h之后,對其生長產(chǎn)生明顯的抑制作用;而濃度高于2%時,均處于抑制藻類生長的狀態(tài)。
圖1 6種細菌發(fā)酵液及上清液對中肋骨條藻的生長抑制作用Figure 1 Inhibition to Skeletonema costatum of the fermentation broth and supernatants of six active strains
Exiguobacterium acetylicum發(fā)酵液(圖1c)濃度低于3%時,促進中肋骨條藻的生長;濃度為4%且35 h內(nèi)抑制中肋骨條藻的生長,之后又促進了藻的生長;而濃度高于5%時抑制藻的生長;Exiguobacterium acetylicum上清液(圖1d)在濃度2%時的前50 h促進藻生長到最大值后開始抑制藻生長;濃度高于2%時均處于抑制中肋骨條藻生長階段。
Bacillus cereus發(fā)酵液(圖1e)在濃度低于2%時,促進中肋骨條藻生長;濃度為3%和4%時,開始促進藻生長到最大值后開始抑制藻生長;濃度高于5%時,抑制藻生長;Bacillus cereus上清液(圖1f)濃度為2%時,開始促進藻生長之后抑制其生長;濃度高于3%時,抑制藻生長。
Pseudoalteromonas發(fā)酵液(圖1g)濃度低于2%時,促進中肋骨條藻的生長;濃度為3%和4%時,開始促進藻生長之后抑制藻生長;濃度高于5%時,抑制藻生長。Pseudoalteromonas上清液(圖1h)濃度在2%時,先促進藻生長到最大值后抑制藻生長;濃度高于3%時,始終處于抑制藻生長的狀態(tài)。
Kytococcus sedentarius發(fā)酵液(圖1i)濃度在2%時,促進中肋骨條藻生長;濃度為3%~4%時先促進生長再抑制生長;濃度高于5%時,抑制藻生長。Kytococcus sedentarius上清液(圖1j)濃度在2%時,先促進生長后抑制生長;濃度高于3%時,抑制藻生長。
Aureobasidium pullulans HN發(fā)酵液(圖1k)濃度為0.5%時,促進中肋骨條藻生長;當其濃度高于1%時,抑制藻生長;Aureobasidium pullulans HN上清液(圖1l)濃度低于0.5%時,促進藻生長;當濃度高于1%時,抑制藻生長。
對試驗結(jié)果計算EC50值,結(jié)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見,活性菌株發(fā)酵液對中肋骨條藻的抑制作用要稍弱于其上清液,6種細菌對中肋骨條藻表現(xiàn)出的抑制作用大小為:Aureobasidium pullulans HN最強;其次為Bacillus cereus和Pseudoalteromonas;而Kytococcus sedentarius、Exiguobacterium indicum和Exiguobacterium acetylicum抑制作用相差不大。由表3還可知,微生物發(fā)酵液的毒性物質(zhì)主要存在于離心后的上清液中。
采用防污漆樣板表面獲得的6種活性菌株的發(fā)酵液及上清液對中肋骨條藻進行藻類生長影響的試驗研究。研究結(jié)果表明,活性菌株上清液對中肋骨條藻有更好的抑制作用,其抑制作用大小為:Aureobasidium pullulans HN最強;其次為Bacillus cereus和Pseudoalteromonas;而Exiguobacterium indicum、Exiguobacterium acetylicum和Kytococcus sedentarius的抑制作用相差不大,且發(fā)酵液對藻類生長的影響結(jié)果與上清液類似。微生物發(fā)酵液的活性抑藻物質(zhì)更多地存在于離心后的上清液中。由于活性抑藻物質(zhì)來源于海洋活性菌株,從而為環(huán)境友好型防污劑的獲得提供了理論基礎。
1 王珊珊,張瑞標,劉振華,等.海洋污損生物附著及防除途徑[J].河北漁業(yè),2016(11):42-45.
2 鄭紀勇.海洋生物污損與材料腐蝕[J].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2010(2):171-176.
3 張璇.船舶仿生防污溝槽表面減阻性能數(shù)值模擬分析[D].湖北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4.
4 Michael P Schultz. Frictional Resistance of Antifouling Coating Systems[J]. J Fluids Eng.,2005,126(6):1 039-1 047.
5 柏芳,王澤華,王國偉,等.防海生物污損材料研究現(xiàn)狀[J].腐蝕與防護,2014(5):420-424.
6 嚴濤,劉姍姍,曹文浩.中國沿海水產(chǎn)設施污損生物特點及防除途徑[J].海洋通報,2008,27(1):102-110.
7 張濤,彭飛,閔少松.海洋污損對螺旋槳葉切面性能影響的數(shù)值模擬[J].中國艦船研究,2016,11(3):32-36.
8 梁琳.最具威脅性物種半數(shù)進入中國[J].生態(tài)經(jīng)濟,2015,31(9):10-13.
9 戴宇均,汪鵬程,孫巨福.船舶防污涂料的研究進展[J].安徽化工,2013,39(5):10-12.
10 張金偉,鄭紀勇,王利,等.仿生防污材料的研究進展[J].中國材料進展,2014,33(2):86-94.
11 叢巍巍,肖玲,王科,等.天然防污劑的研究現(xiàn)狀[J].材料導報,2012,26(1):334-336.
12 Rijstenbil J W. Phytoplankton Composition of Stagnant and Tidal Ecosystems in Relation to Salinity,Nutrients,Light and Turbulence[J]. Netherlands Journal of Sea Research,1987,21(2):113-123.
13 王朝暉,袁美玲,駱育敏,等.海洋卡盾藻與中肋骨條藻和錐狀斯氏藻種間競爭研究[J].水生生物學報,2010,34(2):336-34.
14 高敏.海洋微生物和微藻中防污活性物質(zhì)的提取及其性能研究[D].山東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4.
15 別聰聰,李鋒民,李媛媛,等.六種大型藻浸提液對中肋骨條藻的抑制及活性成分分離[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1(7/8):1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