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志
我曾在易水,掬著銷腸傷骨的冰冷河水一口口喝下。已經時隔二十年了,憶起來仍然禁不住打一個寒噤:好涼啊……
如今窗下南眺,只見樓濤樓浪滾滾向南,只有混凝土沙漠上騰曝著的灼燙蒸氣,哪里望得見南方的易水呢。
清夜在暗色中南望,還能在黑蒙中多少幻想易水的碎動嗚咽;若是在這樣兇惡肆淫的暑晝正午,人連那癡游幻視的一束神經也被殘酷地烙斷了。
熾日之下,我無法回憶遙遙的易水。
靜想來,懷念易水真是乖僻招嫌得很呢,看看中國智識階層諸色人等,有經商的幫閑的求官的淫爛的,人人忙得不可開交,誰會突發(fā)異想懷古易水呢。
而我之懷念易水,先是懷念我自己的少年。那時節(jié)曾經兩次下易水,第一次十七歲,第二次十八歲。
在當年的清華附中,不知緣由地悄悄有一股崇拜狼牙山的思潮。壯烈的狼牙山五勇士,仿佛直至一九六六年還在懸崖邊緣上振臂呼喚,那股凜冽的豪氣直直北上逼近北京,我們怎能坐得住呢。于是,第一次是步行,由涿州而易縣,在易縣郊外的冬日里,首次看見了清冽微黑的易水。
感謝被我們造反破壞了的中學語文課,人人都背誦過荊軻刺秦王的段子。雀躍歡樂在易水河畔,我們久久不去。都喝了幾掬易水,那水冷冽透心,回想起來猶覺涼意。易城郊外,冬村煙樹,曠野無聲,整個北國農村的大地都呈著一種蕭條而剛硬的灰色。
后來再向山里走,經過東流水,住進五勇村,天就紛紛揚揚地下雪了。過了閻王鼻子,再過了小鬼臉,矗立著紀念塔的棋盤砣主峰就在眼前了,它正朦朧挑著暗沌沌的雪天,在半空中靜默。
在棋盤砣主峰上,遙遙望去,遠方有一線蜿蜒著晶瑩的光亮,我們都猜那就是易水。大家默哀似的,一時都啞住了,久久地凝視著那閃爍著的白線。
第二次也是隆冬。
我們一行伙伴數人,騎自行車出清華南門,經高碑店下京保大道,過易縣、淶水、紫荊關、渾源、蔚縣,折回沙城、官廳——穿行太行山脈兩遍,共翻越十架大山。最后糧盡錢絕,各自選路逃回。有的餓著肚皮騎車兩天敗兵似的竄回,有的在官廳車站押了自行車甘當囚徒被遣返——而那次千里關山的第一站,又是易水。
我們列隊一排,都騎在車上,停在易水上一座木板橋上,拍了一張照片。如今那張褪色的舊照片已是寶貴的收藏了:八九個少年英氣壓不住傻氣,搭著肩,定著車,一字排開在薄薄的木板小橋上。易水汩汩碎裂著,搖閃著變幻的亮星,從橋下不絕地流淌過去。看得出水流薄薄泡著石灘,也看得見河底卵石上的薄薄冰殼。
蒼茫的大地上,仍然凝滯著北方那種解釋不清的悲壯氣氛。
背后的狼牙山,仿佛是易水的某種解釋。而如今,無論是易水還是狼牙山,都從中國人的意識中褪盡了。今天這樣突兀地憶起易水,不僅覺得寒意襲人,而且覺得那一股寒水也是拒絕自己的。
如今不知易水怎樣了。
每逢提襟涉渡,總覺得上游人煙繁殖,工業(yè)林立,河水濁膩不爽。想起當年易水的清純冷冽,往往有恍世之感。抽出插架歲久的一冊《史記》,見注云:“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脈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而荊軻神勇之人,怒而色不變。”讀罷,呆坐良久,周身麻栗陣陣。
古人對于人,特別是對于勇者,看來研究體味得早已入木八分,透骨及髓了。而今人類學如惡草蓬生;什么文化人類學、體質人類學、環(huán)境人類學——比起《史記》一條注,簡直都是腐臭垃圾。作為勇者的人,還有那道沉默殺機的易水,也許永遠也不想向后世昭示他們的秘密了。
漢文明之中的烈士傳統(tǒng),好像已經在易水兩千年的淘刷之下,一去不返了。
作為燕人,居于燕京,我應當尋暇再去看看那條易水。無論如何,江山未改,易水尚流,再去看看一定會得到些真實感觸的。
若去時,還是要在冬季等一個無雪的日子。在蕭蕭寒風中看村野如煙,在迷蒙空漠的大地上,試試能不能遇著二十余年前那些切膚的感受。
然后,我要掬一捧易水飲下,看看它,不,是看看自己的肚腸還有沒有那種冰冽的感性。
(清泉摘自《風土與山河》,有刪改)
閱讀文章,完成1~3題。
1.下列對散文有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現實中的人們,或經商,或幫閑,或求官,或淫爛,人人忙得不可開交,沒有人會懷想易水,只有作者對古易水的感覺如昨,感情依舊。
B.第一次下易水,先寫臨河掬喝易水,再寫城郊的蕭條和棋盤砣主峰下雪天的昏暗和遠處易水的亮光,意境開闊,立體地展現了易水的蒼茫和剛硬。
C.文章寫兩次下易水,是為了具體地展現當年自己和同時代的人對易水的景仰崇敬之情,以便和今天形成強烈的對比,突出懷念和批判的主題。
D.前有荊軻在易水義無反顧的告別,后有狼牙山五勇士的英勇赴死,他們的精神是一致的,所以作者說:背后的狼牙山,仿佛是易水的某種解釋。
【解題思路】
散文閱讀第一題一般是四選一的選擇題,為有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作答這道題,必須樹立這樣幾個意識:一是樹立主題意識。一篇文章,主題是靈魂,其他諸如內容、結構、表現手法等都是為主題服務的,因此,拿起一篇散文開始閱讀前就樹立主題意識,在閱讀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內容、主要寫法(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神)。二是樹立整體意識。解答散文閱讀題,切不可還未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就“帶著問題”去讀,甚至是“帶著問題”東尋西找,那樣勢必斷章取義,脫離文章的主題。三是樹立思路意識。散文“形散”的特點加大了散文的閱讀難度,如何在閱讀中迅速地從總體上把握文章結構,理解文章中心?我們的辦法是,樹立思路意識。一般地說,以寫人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寫了什么人,該人做了什么事,這些事有什么共同點和意義;以記事為主的散文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是怎樣的,這件事蘊含的深層意義是什么;寫景狀物的散文,在閱讀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這個情是怎么抒發(fā)出來的。
【參考答案】
A(“感覺如昨,感情依舊”的分析不當,文中有“不僅覺得寒意襲人,而且覺得那一股寒水也是拒絕自己的”“看看自己的肚腸還有沒有那種冰冽的感性”等句,由此可知作者對易水的感覺并非“如昨”。)
2.第二段為什么要寫“樓濤樓浪”及“灼燙蒸氣”?請分條陳述。
【解題思路】
散文閱讀中解答“為什么”類的題目,要貫徹由果溯因、一果多因的思考方法。很多散文,作家總是闡發(fā)某種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這些感悟、道理就是命題人命題的“果”。這些“果”從何而來?就是前后的敘事、描寫、回憶,等等。說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個大因果復句,故這類題要求的跨度一般較大,涉及全文。答題時思維視界要籠罩全篇,盡量把這多“因”的數量找全。答題還需貫徹就近原則和分散原則相結合的思考原則。凡題干語句出現的地方,其上下文,往往是答案要點最密集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就近”找答案。尚存一兩點分散在離題干句較遠的上下文。這時,要適當擴大搜索范圍。原因概括題滿分答案是顯性要點和隱性要點的結合,隱性要點易疏漏,作答時要有挖掘隱性要點的意識和原則。
本題考查對散文寫作技巧的理解和把握。首先從所寫內容特點上進行考慮,“樓濤樓浪”和“灼燙蒸氣”都是作者眼前所見,體現時代特點,有展示作者自身所處的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的作用。再從主題的角度進行思考,本文旨在呼喚易水精神,“樓濤樓浪”及“灼燙蒸氣”有暗示今人忘記易水精神的作用。還可以從行文上考慮,即為下文“熾日之下,我無法回憶遙遙的易水”作伏筆。
【參考答案】
具體地展現作者所處的環(huán)境和時代背景;形象地暗示人們忙于現實,忘記了易水及易水精神;為下文“熾日之下,我無法回憶遙遙的易水”作伏筆。
3.加線句子“如今不知易水怎樣了”在全文有怎樣的作用?為什么要單獨成段?請作具體說明。
【解題思路】
本題考查理解散文中句(段)作用。要完成這類題目,首先要有必要的知識儲備,即理解各類型句(段)的一般作用,然后結合文本內容進行考慮。各類型句(段)的作用各不相同,如首句(段)統(tǒng)領全文,提綱挈領,引出下文,為后文鋪墊,埋下伏筆;尾句(段)總結全文,深化主題,照應上文,前后呼應,言有盡而意無窮;轉承句(段)承上啟下,過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中心句(段)點明中心,揭示主旨;點睛句(段)點明全文中心,統(tǒng)領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尋味,讀后能給人以啟迪;情感句(段)抒發(fā)強烈內在情感,直抒胸臆;矛盾句(段)從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卻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內涵,表達深刻見解。本題考查的句子是一個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回答時,第一問不僅要答出承上啟下,還要有具體分析,即概括地指明前后文的主要內容;第二問從醒目和行文節(jié)奏的角度考慮,答出引起讀者注意,使文章脈絡更加清晰即可。
【參考答案】
這一句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既結束上文對易水的回憶,又引出下文今天對現實的思考。短句單獨成段,意在引起讀者注意,不至于被忽略,同時又可以使文章節(jié)奏分明,脈絡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