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6日,當上海被初秋的絢麗晚霞染上金色,一場同樣充滿絢麗色彩的科技界重量級大獎在
上海揭幕。
復旦大學光華樓的報告廳燈火通明,這里迎來的是求是科技基金會(下稱“求是基金會”)嘉賓以及2017
年度的獲獎者。
不僅如此,“求是之家”的成員也匯聚一堂,包括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量子衛(wèi)星首席科學家潘建偉
院士及其團隊,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等……都是平日里難得一見的“大咖”。
最重量級的人物是兩位為中國科技發(fā)展進步做出杰出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一位是“兩彈一星”元勛孫
家棟,另一位是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
95歲楊振寧站立演講
楊振寧和孫家棟是求是基金會的顧問。如今這兩位老人都已到了耄耋之年,但仍然拄著拐杖、在助手
攙扶下步履蹣跚地走進禮堂。
這已經是復旦大學第二次舉辦求是基金會頒獎典禮。復旦大學校長許寧生介紹,從1994年起,復旦大
學相繼有19位科學家獲得求是基金會的贊助,這些獲獎人如今已成為復旦大學相關學科的領軍人物。
---轉自互聯(lián)網
求是基金會誕生于1994年,由著名企業(yè)家查濟民在香港設立,通過獎助在科技領域有成就的中國學者,
領民間資助科技研究的風氣之先。
十年前,查濟民之子查懋聲接過了求是基金會主席的重任。他表示:“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大國,接下來
的方向是成為一個強國,而科技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我們很高興看到現在的基金越來越多,求是基金會也
會繼續(xù)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幫助中國科技的發(fā)展?!?/p>
已經95歲高齡的楊振寧從求是基金會成立伊始就擔任顧問至今。當頒獎典禮接近尾聲,他即將登場做
壓軸演講時,工作人員為老人家準備了一把椅子。
楊振寧身穿藏青色外套,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緩步上臺。不過,他并沒有走向臺上的椅子,而是步人
左側的發(fā)言臺,慢慢放下拐杖,開始演講。
站在光華樓報告廳,楊振寧口齒清晰、字句鏗鏘,娓娓道來他與基金會的淵源。
他說道:“我從最開始就參加了求是基金會。查濟民先生在90年代初,也就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最困
難的時候,他決定捐獻巨資,幫助中國科學技術的發(fā)展?!?/p>
追溯到求是基金會最早資助的中國科學家,楊振寧說,查濟民因為長期住在舊金山灣區(qū),對加州大學
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熟識,因此他最早捐助的科學界人才是包括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陳省
身教授在內的中國科學家。
1995年陳省身在為《求是年刊》作序時寫道:“獎勵有成就的人和培養(yǎng)下一代是提倡科學的重要任務,
我認為后一點尤其重要,一個國家的科技教育,要自己來做,不能交給他國?!薄爸袊谴髧?,我們必須有
一批在科技前線的人才,才能適當應付未來的局面。”陳省身寫道。
——轉自互聯(lián)網
陳省身是楊振寧的老師。“我最早參加求是基金會的顧問團體,就是陳省身向查老先生推薦的。”楊振
寧對臺下的師生說道,“一開始我們開會先討論,用什么方法能夠幫助中國科技的發(fā)展,當時查濟民和他的
家屬,以及我們幾位顧問一致認為,首先我們應該做的是給中國國防事業(yè)有重大貢獻的幾位元勛頒獎。所
以前幾年得獎的,都是對提升中國國際地位有重大貢獻的科學家。頭一年的發(fā)獎是在釣魚臺,也是因為中
國政府對求是基金會的設立和發(fā)展非常支持?!?/p>
求是基金會成立至今逾23年,楊振寧稱,他只缺席了一次頒獎典禮?!皳矣H身經歷以及求是基金會
自身20多年的發(fā)展,我深深體會到,這個過程反映的是中國自身的科技發(fā)展以及年輕科學家在國際科研領
域現在逐漸達到的地位。”楊振寧說。
激勵青年科學家
當晚,2017年度的“求是杰出科學家獎”授予南方科技大學陳十一教授(工程領域)和哈佛大學及北京
大學謝曉亮教授(生命科學和醫(yī)學領域)。
陳十一是著名科學家周培源的學生、國際頂尖的流體力學家,也是國際格子Boltzmann數值方法的創(chuàng)
始人之一。謝曉亮是生物物理化學跨學科的國際領軍人物,其團隊在中國的工作,已使得幾百個新生兒成
功地避免了他們父母的單基因遺傳疾病。
---轉自互聯(lián)網
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院士四年前加入求是基金會任顧問。他表示,求是基金會所做的貢獻非常大,
甚至超出了常規(guī)的范疇。
“基金會本身是一個私人的慈善金會,但是在過去短短23年內,資助了一大批優(yōu)秀科學家,從杰出
科學家獎到青年科學家獎,獲獎人數已有300多位。我認為這是一個數字上很小、但對中國科學發(fā)展意義
極大的貢獻?!笔┮还f。
從1995年到2001年,求是基金會一共為120位青年學者頒獎,他們之中誕生了十幾位大學校長、幾
十位院士,成為中國科技的中堅力量。
吸引青年科學家人才,對于正處于科學技術高度發(fā)展期的中國而言尤為重要——正因如此,求是基金
會在2001年暫停了“杰H}青年學者獎”整整12年后,于2012年時做出重啟該獎項的重大決定。
“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國內院校,它們效仿求是基金會獎勵青年科研人員?!笔┮还硎荆?012年
到目前,我國一流大學對青年人才的獎勵以及工資待遇應該至少翻了兩番?!眅ndprint
過去4年,求是基金會一共獎勵了39位杰出青年。當中有一些已經成為了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比如9
月初揭曉的“未來科學大獎”的獲得者之一、北京大學教授許晨陽,也是2013年求是青年學者獎的獲得者。
短短的幾年中,他就做出了世界矚目的貢獻。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和對科技創(chuàng)新的渴望,一大批民間機構捐贈科研領域。比如施一公提到的未來科
學大獎。該獎項于2016年1月設立,是中國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yè)家群體共同發(fā)起的民間科學獎項,有“中
國的諾貝爾獎”之稱。獎金則來自于12位企業(yè)家的捐贈。
在國家層面,白2008年“千人計劃”實施以來,我國引進教授層次人才數量是此前30年引進總量的20
余倍。截至2016年,中國留學回國人員超265萬,各地引進高層次留學人才5.4萬人。
---轉自互聯(lián)網
“求是科技成就集體獎”則授予中科院水稻分子遺傳學李家洋團隊。此外,還有10位優(yōu)秀的青年科學家
獲得了2017年度“求是杰出青年學者獎”。
盡管政府和民間的資助越來越多,但是第一財經記者在與青年科學家的接觸中了解到,社會對青年學
者的關注度仍然不夠。一位參加了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的人士告訴第一財經:“目前來看,未來科學大獎
還只是頂尖人才的盛宴?!辈贿^,據了解,已有人提議,為更多剛起步的年輕科學家提供更多的獎勵機制。
求是基金會重啟杰出青年學者獎,也是意識到了應該給青年人更多支持。如今,隨著各所一流大學的
發(fā)展,求是基金會的資助對象從最初的北大、清華、復旦、上海交大、浙大、中科大和北京協(xié)和醫(yī)學院等7
所大學擴大至去年的11所,囊括了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和南京大學等知名高校。
復旦大學博士生導師、青年科學家藍斐教授2008年獲得哈佛大學細胞發(fā)育生物學博士學位后,在美國
星座生物制藥( ConstellationPharmaceutical)開展創(chuàng)新性的表觀遺傳成果轉化T:作。
2012年底,他辭去美國職位,全職受聘于母校復旦大學。藍斐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剛回來的時候,
工作待遇和美國有很大落差,但這兩年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p>
—— 轉自互聯(lián)網endprint